二、俄罗斯隐性经济的表现形式
隐性经济是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开始迅速发展和扩大的。在此期间,隐性经济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俄罗斯独立后,隐性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又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它的规模远远超过苏联时期。在改革之初,俄罗斯理论界普遍认为,是苏联体制所固有的缺陷和特征引发了隐性经济,而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自由化和私有化举措将能够消除这些缺陷,隐性经济会逐渐减少,并向正规经济靠拢,成为国民经济的有益组成部分。然而现实却完全相反。经过10年的经济转轨,俄罗斯隐性经济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隐性经济占GDP的比重在俄罗斯改革的最初4年内增长了45倍。普京总统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谈到,隐性经济的比重为40%。这一领域内有近900万人工作。这些数字充分证明了隐性经济阻碍现代俄罗斯社会正常发展的严重性和现实性。隐性经济泛滥是俄罗斯经济改革家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后果。而且在改革最初的年代里,隐性经济和正式经济盘根错节,难以区分。隐性经济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下面我们从税收、金融信贷、贸易、就业、生产等几个方面分别考察俄罗斯隐性经济的表现形式。
(一)税收领域
逃税现象存在于金融信贷、工业建筑行业、商贸服务等领域。逃税是隐性经济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其方法有:(1)隐瞒缴税人口。逃税人采取不登记注册,不向国家税务部门提供账目或进行无许可证的经营行为,甚至是制造假证执业。在账本中不反映账务往来,销毁账目或利用其他经营单位的账目进行交易。经常盗取他人姓名证件地址制造假签章。(2)现金交易不入账,尤其在批发和零售环节之间。实际中的现金收入额少于入账金额,或给顾客不开发票。完全利用会计核算,将业务运转环节通过其他运算方式进行,使其不在账目中体现;(3)打着合法经营者的幌子进行违法不注册经营。没有通过必要的注册和许可进行金融经济活动,不向国家税务部门提供统计决算平衡表,或在账目中忽略或消除部分业务账目。通过对其他收入采取不报或少报的办法,以减少所得税交纳金额;(4)偷漏所得税或多报费用开支;(5)伪造运输文件非法买卖商品。参与这种非法经营活动的不仅有中小企业,而且包括石油、天然气、机械加工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据税务机关资料显示,俄罗斯经营主体中偶尔纳税的占到总数的50%,还有33%根本不纳税。[12]1999年的逃税案例中寡头别列佐夫斯基旗下伏尔加汽车公司逃税案最为典型。1999年该公司“拉达”轿车产量为65万辆,而上报年产量仅为20万辆,逃报45万辆,近70%产量未报。[13]
在大型工业企业流行的方法是通过子公司或商业伙伴收钱。这样,企业的钱就隐蔽在其他公司,并通过公司之间领导的口头协议进行流转。带有隐性经济特点的中间公司数量很多。其与大企业之间不用金钱交易,而是提供不同的货品。这种易货贸易占到其全部交易额的80%~100%。很多大企业主都参与到这种非法行为中来。
还有一种情况是,中间公司作为合作代表与一公司签订协议后,将业务转给第三方企业运作,从中收取影子酬金3%~6%。或利用他人名义注册“皮包公司”以逃避运营税和刑事犯罪的制裁。一些高级律师专门研制利用“皮包公司”和非法文件隐瞒收入的方法,以便经营户的缴税额度降到最低点。“皮包公司”承担逃税的罪名后,却往往因找不到具体法人,而不能执法。同时很少有法官认真追查类似案件的真实情况,追回国家的损失,而实际业务运作人便逃避了法律的制裁。
还有一种逃税办法是伪运算。最近十几年逃税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借助违法操作,使表面在某公司账面上的商业行为在实际中被转入隐性经济循环体系,或重新进入另一金融贸易流转中。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原主人逃避了任何一种法律义务。由于转型期法律建设的滞后性,在税法中还未制定出相应的制裁条款。
伪运算还可以隐瞒业务以减少缴税额度。其中以伪出口为多。其实质是,预先出口的货物并没有出口,而是在国内进行交易,缴税时却可获得增值税的优惠。这样,外贸伪运作遮掩了影子运作,并使国家财政失去税收。
例如,俄罗斯一些公司在机械销售过程中,先伪造文件将机械假出口,在国外注册的公司伪造货到收讫的文件,随后再伪造向俄罗斯出口机械相关手续,而自始至终机械一直还在国内。这种方法不仅利用了国内外市场的差价获取利润,而且在结算周期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在俄罗斯通货膨胀的影响下给其在国外注册公司带来丰厚的收入。另外,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也成为合法范围内的生财之道。以此经营方式从每台机械上可以获得1500美金的非法收入。[14]据税务统计资料显示,出口进款约30%是逃税所得。[15]犯罪集团通过伪造证件、注册短期公司、贿赂海关工作人员等各种手段把外汇进款存入外国银行并用于个人消费以逃避税收。俄罗斯经济转型中在外贸领域实施的价格双轨制,使得世界市场高价格与国内市场低价格之间形成的巨大差额成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和商人获取非法收入的机会。
还有些贸易公司把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质量和品种进行低报假报。受贿的海关官员充当保护伞,进行逃漏关税。
逃税的另一种手段是利用免税特权。俄罗斯国家体育基金会在20世纪90年代是具有很大外贸特权的一个组织。该基金会的负责人利用与国家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关系免除了国家体育基金会在经营活动中的海关税和利润税。在这些进出口特权的庇护下,国家体育基金会在1995年在香烟进口市场中就占到了7%的份额,约合2472万美元。仅两年时间,国家体育基金获利18亿美元。[16]随后,根据《关于国家支持全俄罗斯残疾人联合会的措施》的法令,残疾人全俄联合会、全俄盲人协会、阿富汗战争中的残疾人全俄罗斯基金会等组织相继获得了免除海关税、利润税的优惠特权。
除此之外,虚假纳税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许多企业按照事先的约定,把税款汇入关系银行,银行给企业出具已纳税文件,但实际上钱并未入账。
俄罗斯七寡头之一的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控入狱的罪名中包括逃税罪。经调查证明,霍多尔科夫斯基逃税数额高达数百万美元。据2004年11月《周日邮报》报道:“尤科斯和梅纳捷普利用海外公司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并分散股份以避免被俄罗斯国家反垄断委员发现问题。”俄国家税务机关请求法庭追缴霍多尔科夫斯基作为法人偷逃税款总计超过178亿卢布(1美元约合28卢布),作为自然人偷逃的税额分别约为1.17亿卢布和1600万卢布。[17]
西伯利亚石油公司被揭露是俄罗斯逃税最多的石油公司,其原老总兼任当地一个省的省长,利用职权将纳税率从24%降到了12%,2003年上半年又降到5%。尤科斯的逃税规模据称仅次于西伯利亚,分析家认为这两个公司的巨额逃税加速了这场公司合并的策划者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被捕。[18]
(二)金融信贷领域
俄罗斯90年代商业银行、基金、外汇交易所、国家退休基金发展迅速,金融信贷领域也是犯罪分子获取非法利润的乐园。国家成立了新型金融研究所,支付体系改革加快。而相应的是国家执法机构和监察机构衰弱,信贷领域法律的不健全,致使改革期间的金融信贷领域成为经济犯罪猖狂的场所。其中以侵占大额资金和欺诈的数量为最多。
尽管更新的金融体系已运行了十年多,在这一领域影子操作始终贯穿其中。在1992—1993年间利用虚假票据(发货通知单、汇款通知单、“俄罗斯”支票)侵占银行资金带来很大损失。侵占资本涵盖68个地区的1500家企业和900家银行,多分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塔克斯坦共和国、莫斯科州及托姆思科州等地。用伪造的支付文件、银行保证文件、汇票等手段骗取资金、贷款,不正当地使用优惠贷款,洗钱,用储户的存款搞投机,借蓄意破产、假破产等手段逃税的违法行为成为俄罗斯转型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据估计,20世纪90年代在俄罗斯通过伪造支付文件所窃取的资金金额高达2万亿到3万亿卢布,窃取资金的大部被兑换成外汇并汇向国外。有一大部分非法敛资都被用来采购石油、天然气以及稀有金属、黄金和金刚石等能源及贵重矿产资源,之后销往国外。美国联邦调查局资料表明,约有2000亿在美国银行的存款是倒卖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所得。已查明利用伪造汇票作案达1054起,5000多份,涉案金额达5980亿卢布。[19]
1994—1996年最典型的犯罪是侵占商业银行贷款。犯罪分子利用掌握的新金融手段,大量应用信用卡。根据不同统计,用信用卡支付的不明交易使支付系统损失每年达2000万美金。这个数据很低,因为银行为了保护自己的声誉隐瞒了详细信息。据МВД统计,金融信贷非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占违法经济损失的2/3。仅公布的数据就达660亿美金,有银行业务、假币制造、伪造有价证劵和银行文件等犯罪行为,企业破产过程也受到犯罪行为的影响。20%的公司破产都是因为找不到债主或蓄意破产或违规破产。这些蓄意侵害证券持有者利益的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众多市场参与者的利益,并且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产生极大的影响,恶化了整个投资环境。
金融诈骗行为采取多种手段不仅危害到自然人的利益,也动摇了银行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改革初期,诈骗行为突起。1993年底约有4%的居民涉猎金融市场的不合法行为。其结果是1991—1999年间诈骗金额在5亿卢布以上的诈骗行为给73.5万人造成了19831亿的损失。1996年以来俄罗斯的1000多个金融公司涉嫌诈骗刑事案件多达1022起。[20]。1995—1996年诈骗资金开始寻求合法化并逐渐渗透到合法的商业活动中,为隐瞒不合法收入提供了便利条件,进一步增加了监管和调查取证的难度。金融领域中的诈骗行为,在法律监管体系软弱的情况下甚至涉足挪用国家财政下拨的款项。
挪用国家财政拨款,即将国家专项资金挪为他用。由于转型期政治、经济的混乱,在制定联邦财政资金用途时就已经出现公为私用的不合法行为。在此之后拨款过程中还会出现将国家专项拨款变成银行存款,或假借其他法人购买各种资产;在没有许可的情况下随意支配资金;财政拨款支配不当,或开支超过财政部规定的额度等一系列侵占财政拨款的不法行为。虽然在俄罗斯联邦宪法中有关财政拨款有着许多的使用限制,但实际当中,国家相关部门的官员在借款、支配和偿还外债有关方面的舞弊行为屡见不鲜。
此外,银行滥用存款,故意拖延财政拨款的发放,将其作为周转资金放在外汇交易,或将其用作快速投机行为的贷款,以达到非法攫取资金及兑换外汇的目的。在俄罗斯银行中贷款也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隐性经济行为。若要正常取得贷款,其程序相当繁琐,费时费力。为获得贷款需花几年的时间,通过行贿才能获取贷款或借高利贷。
1996年以后,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利用电子网络手段犯罪越来越多,虚假商业活动的犯罪迅速增加,汇票流通领域舞弊行为仍然大量存在。
历史实践证明,经济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金融信贷系统的稳定和安全。金融和财税领域的隐性经济行为严重侵害到国家的经济动脉,造成经济运行阻塞,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从根基上动摇了国家的顺利转型。
90年代对外经贸制度自由化是保障改革走向开放经济和融入世界体系的条件。在外贸领域消除了国家垄断,其结果是各行业的大多数企业都获取了从事对外贸易的资格。为了实现对外贸易的调整和对其合法性的监察,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关税制度、外汇体系及出口检查制度。
(三)贸易中的隐性经济行为
对外贸易领域是隐性经济犯罪率较高的领域。涉及的进出口商品主要为战略性矿产资源、武器等。俄罗斯经济转轨期间,在外贸领域的隐性经济犯罪数量居高不下,主要表现形式为:
1.灰色清关
海关位重权大,把握着对外贸易的通道,同时也成为隐性经济侵蚀的主要对象。海关也成为社会公认的滋生腐败行为最多的国家机构。在《哪些机构的官员更容易发生腐败?》调查问答中,通过对44个区1500人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海关的腐败不仅位居政策职能部门之首,而且从1998—2002年其腐败行为发生率在逐年上升。[21]
海关掌握着国家所有进出口商品关税的收缴权力,由此为海关工作人员提供了可以腐败的机会。下面我们对海关清关的活动作详细分析。通关操作有以下几种情形:
(1)白色清关:上报所有货物,按总量全额上缴关税。
(2)灰色清关:为减少关税歪曲进出口数量及价值或隐瞒种类。
(3)黑色清关:违法通关,不上交关税。
其中,俄罗斯灰色清关的违法行为在其对外贸易中表现最为突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企图通过鼓励进口来缓解各地商品极度短缺的状况。为此,俄海关委员会批准一批“清关公司”专为这种贸易履行通关手续,收取税款。其目的是简化海关通关手续。“灰色清关”习惯上被称为“包机包税”,即货主只要向清关公司交纳一笔费用,清关公司就会把所有的包括运输、清关等一系列俄罗斯海关报关手续办好。这虽然为进口商品通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也成为一些官员谋取私利的良机。一些腐败的海关工作人员与清关公司苟合以低于关税的价格使一些货品入关,条件是收取一定的好处费。灰色清关的本质就是逃避关税。采用的方法有伪造报关文件蒙骗海关。来自中国的货品,可以用来自老挝等不发达国家的报关文件,因为这些国家的商品进入俄罗斯免税。还可以通过篡改货品价格、数量、品名的手段逃避应缴关税。例如,一件100美金的皮衣关税是20%,即过关时需缴纳20美金的关税,但走“包机包税”的渠道,每件皮衣从运输、清关等进入俄罗斯市场总共需要8美元左右就解决问题了。除此之外,在包机运输过程中,清关公司申报两份运输品名单,一份交给航空公司,一份交给海关。在包机费固定的情况下,即所交费用相同的情况下,每架飞机装载货品重量一样。只要给机长缴纳一定的好处费,就可以把飞机上的所有空间装上货物。因此,有时一架飞机有可能装载的货物重量超过了五六吨。而报关单上所填数量就少于实际过关货物数量。据估计,市场上的日用家电中15%~20%合法过关、黑色过关货物占5%~10%,而约70%的家电通过灰色清关进入俄罗斯市场。
近年来“灰色清关”占俄进口贸易比例很大,其中家电、电子产品和手机的灰色进口已占到85%,服装、家具占到60%和50%,这不仅与俄加入WTO的努力极不协调,而且由此造成联邦财政的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俄联邦财政因“灰色清关”每年至少损失100亿—200亿美元。[22]个别通过“灰色清关”的商品超过俄同类商品的l—1.5倍,在轻纺行业受害尤深。[23]俄罗斯“灰色清关”的存在给进入俄罗斯市场的贸易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害。货主即使缴纳很多的关税,拿到的也是不合法的报关清单,为日后俄方相关部门查抄非法入境商品埋下了隐患。对于俄罗斯来讲,“灰色清关”本身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而反腐败是普京总统上台以后非常关注的问题。同时,由于“灰色清关”,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流失,造成财政资金紧张。在当前更为重要的是,“灰色清关”已成为俄罗斯加入WTO的重要障碍。俄罗斯贸易投资环境是否能够优化,俄罗斯海关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能否与世界接轨,都在于俄罗斯是否下决心治理“灰色清关”。
2.黑市交易
黑市,是相对于市场经济中受法律保护和约束的公开市场而存在的地下市场,其形式包括市场外交易、非法倒卖、走私等。对于黑市的认定,有些学者认为其交易不仅包括上述的有形交易,还包括像寻租这样的无形交易[24]。
在俄罗斯,黑市交易的商品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违禁品,如毒品、武器等。第二类则是合法市场上经销的非法来源商品。如走私品、贪污盗窃品、不动产、外汇等。第三类是紧缺的合法产品通过不法手段获得后在黑市上倒卖。据统计,俄罗斯的黑市贸易,曾占合法市场贸易的30%。
在俄罗斯黑市交易中,武器的非法走私和倒卖所占比重较大。苏联时期军事国防事业是国家建设重点,不论其投资规模还是武器技术的研发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军事资产的最大继承者。由于俄罗斯转型期经济急剧下滑,国家不能给国防军事事业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同时,由于政治经济秩序的混乱,国家制法、执法职能弱化,国家对军事工业的监管力度降低,致使很多武器失窃并流入黑市。俄罗斯黑市武器交易为近年来车臣及北高加索地区的大批武装分子获取武器提供了渠道,使车臣问题这一俄罗斯国家内部矛盾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从而加大了社会的安全隐患。据俄内务部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1月1日,从俄各兵工厂和武器库非法流入民间的各式武器已有上万件。这只是乐观保守的估计,而实际上黑市中武器的数量可能已达到近50万件。[25]武器泛滥民间不仅给社会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而且助长了地方分裂主义分子的嚣张气焰。(www.xing528.com)
除武器黑市交易之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武器级核材料走私情况也不容乐观。自1994年起,不断有犯罪分子非法将俄罗斯生产核武器的材料走私贩卖给其他国家。据报道,1994年8月17日加里宁格勒3名欲出售核材料的罪犯被捕。[26]由此,西方舆论一致认为,俄罗斯核材料走私问题严重。据美国媒体报道,为此1994年俄美两国首脑会谈中,就应加快解决由于俄罗斯武器级核材料的走私而造成的威胁达成共识。但俄核材料走私却屡禁不止。
在俄罗斯远东及西部港口城市,汽车进出口走私活动频繁。在俄罗斯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纳霍德卡等港口城市从非法渠道走私的车辆多为日本二手小汽车。由于走私的二手车价格低廉,因此在这些地区日产汽车随处可见。据统计,至2001年9月底科尔萨霍的保税仓库内日产二手车近50辆,海参崴港每天进口日产二手车达到200辆左右。[27]
除了以上物品的非法交易,毒品、石油、文物及珍稀物种的黑市交易规模也十分庞大。仅1992年上半年,俄海关查获文物走私案达2211起,非法武器交易额达23亿卢布,毒品交易额达70亿—80亿卢布,而俄罗斯珍稀动植物的黑市交易额甚至高于黑市中军火的交易额。
3.资本外逃
20世纪末,金融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问题异常突出。从金融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种金融资本的发展特点对市场经济关系刚具雏形的发展中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出强大的动力,使多年来所致力的克服落后、贫困,解决沉积已久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得以解决。在世界经济的大范围里,不同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值,经过金融机制份额,一部分留在生产者自己的手中,另一部分则被消费或跨国流入了发达国家。但是,在生产和金融服务国际化的情势下,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不是按照合法的国际或个人渠道周转,而是处于灰色资本流通领域,最常见的是资本外逃。据美国政府统计资料显示,在转轨国家的资金周转中,灰色资本流通约占40%。资本外逃指的是违反该国法律规定的向境外输出资本的金融活动。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资本外逃是由于利益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这种利益的冲突首先表现为国内政局不稳定、宏观经济低迷,在改革期间“发国难财”的新俄罗斯人担心秋后算账。而资本外逃是掩饰和隐瞒资金非法来源和性质并使之合法化的途径。[28]因此,资本外逃与隐性经济问题密切相关。税负沉重,较高的税率和税收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居民产生逃税的动机。从狭义上讲,资本外逃是资本的不合法输出。其输出手段五花八门。我国学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种:谎报出口收入;高报进口支出;伪造进口,提前付款;通过俄银行和国外银行之间开设的代理账户进行交易,以规避当局的资本管制措施。[29]
关于俄罗斯资本外逃金额的测算结果具有较大差异。据俄罗斯政府的测评,1994—1998年俄罗斯年外逃资本规模约为110亿美元,俄安全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从俄罗斯非法输出资本约为120亿美元,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1/3。[30]俄罗斯经济学家布拉托夫根据俄罗斯国家收支平衡的相关数据估算出,1992年到1999年上半年,俄资本外逃额度为3630亿美元。其中1996—1997年近500亿美元,达到了最高峰,而1998年后有所下降,为104亿美元。[31]西方从事分析俄罗斯经济状况的公司估计,1994年至2003年,从俄罗斯境内转移的资金高达1200亿美金。非国有贸易公司未统计的现金周转量达到28%~30%。[32]
为了回避国家对获取的隐性资本的追查,向境外转移资产并设法洗钱是资本外逃的动力之一。与其他国家的资本外逃相比,俄罗斯的资本外逃的方式较为隐蔽,难以监控。如1998年,美国税务部门曾对纽约银行展开反洗钱调查,发现纽约银行开设的一个账户,将70亿美元转移出了俄罗斯,躲避俄罗斯税收并进行洗钱。[33]
接受俄罗斯外流资本的不仅仅是美国,相反,小小的塞浦路斯却是俄罗斯外逃资本的主要接纳地。而这些资本经过在塞浦路斯清洗之后以外来投资的名义又回流至俄罗斯,使塞浦路斯仅次于法国(33.5亿美元)和英国(36.84亿美元)成为俄国外投资的主要国家之一。究其原因,首先是非法资本得到清洗;二是俄罗斯经济转型期市场回报较高,而自身本来就很熟悉俄罗斯市场状况;三是以外资身份进入本国市场,可以享受到各种优惠和保护。
资本外逃对俄罗斯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资本输出的原因之一是为了逃避税收,由此使国家部分资产流失,迫使国家不得不举借外债,加大了对外债的依赖性。宏观经济平衡指标降低,威胁到国家经济的稳定性。同时回流资本是否起到有效推动俄罗斯生产和经济的发展都难以确定。为此,俄罗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制止资本外逃。如实行严格的外汇监管措施。要求出口企业将出口创汇的75%必须出售给国家。在普京总统执政后,签署了反洗钱法。该法规定,个人或是法人所进行的现汇交易凡是超过60万卢布的,如发现疑点,交易银行或其他相关金融机构必须向金融监控中心汇报,在有必要时可以移交司法机关审查。
(四)劳务就业市场的隐性经济
就业领域也存在着广泛的隐性经济,即隐形就业。隐形就业指未向政府申报的就业或政府未作明确统计与有效管理的就业。造成隐性就业的原因有:
(1)贸易行为缺乏注册的情况下,劳动关系不能被法律和劳动合同所保证,而是建立在非正式的协议上。非法劳动关系广泛存在,甚至存在于一些合法企业。合法与不合法的行为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仅限于口头协议的无合同雇佣关系广泛存在。其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从事的是影子生产。同时,实际中的雇用条件和劳动报酬与合同中书写的有很大出入的情况也为数不少。两重标准体系广泛存在:按国家法律规定所签订的合同,工人只能拿到少量的工资。而比合同工资高出若干倍的奖金则是用美元进行支付。在90年代工资酬劳大多是以隐秘形式发放。
(2)90年代俄罗斯拖欠工资,甚至不发放工资的现象很普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不该存在这种现象:因为无条件地支付劳动报酬是很自然的事情,是受法律保护的,以此才可以吸引高技术工人,使企业主维护自己的声誉,保持良好的劳资关系。
当然,俄罗斯在经济危机期间运转资金不足是不付工资的客观原因。但企业不透明的财务行为和对其监管手段落后使得企业领导可以随意决定工资的发放数额和发放时间。将企业资金挪为私用也很常见。企业可以借助发放工资弥补资金链的不足。这种做法甚至在合法企业中也广为使用。国有企业工人工资的支付不在国家财政划拨范围内。而国家政策的不完善性使得不按时发放工资的借口可以通过国家劳动条例得以实现,使得拖欠工资的情况在全国成为普遍现象。
90年代后半期,企业拖欠工人工资状况持续恶化,约1/2到2/3的工人无法拿到应得的报酬。尤其以汽车制造工业、木材加工业及建筑和科学行业为重。采煤工业,平均拖欠工资长达五六个月。一系列工业企业由于找不到产品销路,而不能给工人发放工资,便以实物对抵,将产品销售的任务转嫁到工人的头上。另一个普遍现象是,企业开工不足,工人没有饱和的工作量和无薪休假。在生产下滑的工业企业(机械制造,轻工业,化学工业等行业),在个别年份这种现象已经累及30%~40%的从业工人。90年代中期1/5的科研人员被迫休假。
(3)劳动维权在合同中故意缺失,致使劳动条件失去保障,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劳动报酬(任意设置劳动报酬,与实际工作量不符,纪律惩罚货币化);
②工作制度(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无薪加班);
③劳动条件(恶劣工作条件);
④解聘方法(不预先通知,工人没有条件捍卫自身权利,企业任意解聘工人);
⑤社会保障(没有年假,在短期没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不支付工资);
⑥退休保障(非正式工人没有退休金)。
这些非正式的劳动关系对弱势群体(如非熟练工人、移民、带孩子的母亲等)伤害极大。在非正式从业岗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无薪加班已常态化。
(4)俄罗斯非法外来劳工移民人数众多,有400万—500万人。外国移民从事非正式行业人数则达到了350万—380万人,这部分人只能从事影子行业。在每个市场都能找到成群的非法移民务工人员。因为其身份特性决定了他们被排除在法律的保护之外,也因此得到招工老板的青睐。尤其是非法人员愿意做任何工作,不考虑工作条件和待遇。他们一般从事临时性的工作,为生存,常走上犯罪的道路。尤其是在建筑行业的非法务工人员。
随着隐性经济的发展,非正式雇用劳动力的规模扩大了。每个家庭同隐性经济都有一定的联系。据俄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约15%~30%有劳动力的人定期在隐性经济领域工作。2000年俄罗斯隐性就业人数达到86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5.4%,2003年在隐性经济活动领域就业的总人数达到1017.5万人。农村隐性经济就业人口率占有劳动能力人数的29%,在城市这一比例为11%,每年隐性经济中的资金流动和交易数量甚至超过了俄罗斯国家预算。[34]2002年国家支付工资总额为5万亿卢布多一点,而隐形工资则达到12500亿。[35]
(五)生产领域的隐性经济
存在于生产领域的隐性经济指的是未经注册企业及未纳入政府统计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领域常表现为:
国家违禁物品的生产和买卖。这在合法市场上,属于不允许经销的商品,如毒品、武器、淫秽出版物;伪劣产品的制造和买卖;日常用品商标侵权,以迷惑顾客,侵犯真正商标所有权人的利益。一部分伪劣商品在国内生产,另一部分从国外进口。其大规模的生产集中在近东和亚洲,伪造品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大,因此,通常集中在劳动力廉价的国家。
俄罗斯伪造品的生产通常利用非法移民这部分劳动力。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低下。甚至以前完全合法的商标所有权企业的商业伙伴也加入其中。在合同签订后,用代用原料生产。那样的伪造品质量稍好些,因为厂家为其提供了模板和设备、技术知识等。
伪造品的份额在俄罗斯达到了惊人的规模。在部分地区这一指数高达80%。据俄罗斯内务部统计,50%的化妆品、65%的唱片及90%的烟酒都是赝品。其市场规模每年为10亿—50亿美金。内务部估计对国内外版权所有者造成的损失每年达15亿美金。烟酒的非法生产和买卖也是高利润的行业。据俄罗斯酒精市场主管官员透露,2006年六七月份以前,市面上所卖的假酒,其原料是工业酒精或是用制造防腐剂、杀虫剂的酒精所配制。在俄罗斯,用工业酒精勾兑出的假酒,每年都在3亿升之上。假酒商以每瓶15—20卢布的价格,批发给小商店、零售点,而小商店和零售点再加价,以每瓶60到70卢布的价格予以售出。据估计,非法生产的假酒在俄罗斯酒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超过了50%。据俄罗斯审计局局长斯捷帕申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家财政因此,每年至少损失5.44亿美元。仅2006年上半年,这个损失就已经高达3.7亿美元。[36]而伪劣产品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丧生的人不计其数。
在俄罗斯非法生产和销售的香烟量占到市场总规模的45%,即每2支香烟中就有一支是不合法的商品。非法鱼子酱买卖是合法交易的10倍,偷猎鲟鱼和非法鱼子酱产销每年涉嫌非法总金额高达10亿美金。赝品市场的特色是,商品主要通过小商店和小摊周转。通过这种渠道扩散了70%的伪造品。参看表3-5。
表3-5 伪劣品所占份额(%)
据统计,俄罗斯市场上的地下生产有明显增长的趋势,2004—2005年地下生产和进口的产品从54.1%增长到62.4%。[37]
(六)其他领域中的隐性经济
现代俄罗斯的特点还表现在,隐性网络(关系)已超出经济范畴,扩散到非经济领域,例如国家的制法、执法机关(公安局、法院、监察机构、税务及海关等),制药厂收买医生促销药品,出国学习考察,教育机构里的影子操作,招生、考试、毕业证、学位等。
非经济领域的影子主体成分更为复杂。为取得社会地位,靠近权力阶层行贿受贿,卖官鬻爵的现象屡见不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