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格罗斯曼和A.喀茨涅林巴金相继发表了关于苏联隐性经济形态和规模的文章,开创了研究苏联和东欧隐性经济问题的先河。两位学者强调说,苏联实际经济运行模式显然不同于官方媒体所宣传的那样。尤其A.喀茨涅林巴金的文章中提供了苏联经济市场行为的详细分类图。他分析认为,隐性经济不是一个变形行为,而是国民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他认为,苏联经济状况显示,与马克思预计的在市场化中需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所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计划体系中存在着一系列市场经济模式。
A.喀茨涅林巴金认为,根据主体、客体、合法程度在苏联经济中运行着六种市场行为。到1980年苏联问题专家开始注意到,在苏维埃联邦有计划有调节的经济体系中隐藏着混合经营模式并自成体系。其中,无证生产的产品在有些方面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国家官方所生产的产品。
十月革命后,被称作是资本主义产物的个体经济遭到全面禁止。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国家严格监管之下的指定领域允许个人资本进行有限的经营活动(商贸、服务、小生产等),但是该规定也就执行了有限的几年。
科西金的经济改革试图减弱企业对中央的依附,而加强企业间的直接横向联系。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型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的经理模式。它们改变了以往完全由中央生产部门提供材料技术,开始自己负责本企业材料技术的供应。这些企业的经理人已经有权力决定对资金的应用,有权在自己的企业框架内进行试验,推广新技术和新的劳动组织模式。而在形式上,国家企业的领导不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是全民财产。然而在这被称为发达共产主义体系内的大多数工人,渴望一个企业的全权领导人。
国企经理人形成了苏联企业家的雏形。由于苏联经济体制实行中央配给制,形成了固定化的物价,无休止的行政限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产生了极大的不协调。为克服这些阻碍,保证生产,的确需要企业家的魄力、个人勇气和能力,尤其是在那个年代不触犯法律还能处理并平衡好各种关系的能力。
这就使得虽然在苏联时期不允许自由独立的经理人存在,而实际当中存在着发挥经理人、企业家作用的国企经理人群体。随着企业家能力的超常发挥,这些处于国家权力监管之外的行为和隐性经济相继出现。苏联隐性经济包括三部分:
初级——经营活动不被国家检查,不直接违法,但徘徊在法律的边缘,或在法律没有制定细则的领域内积极活动。
中级——经营活动违反苏联法律,但在市场经济国家里合法。
高级——在所有国家都是违法的行为。
在苏联学界,经济学家莉亚吉娜和西尼洛夫等人认为,苏联隐性经济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非正式经济
非正式经济指的是没有纳入国家正式统计和监管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苏联学者认为,因为这种类型的隐性经济活动从事的是国家法律所允许的生产和服务,而且这部分隐性经济行为的目的和结果都是填补国家无法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矛盾。例如,个体企业经营外汇业务,易货贸易。再如,利用在国家单位工作的便利为私人提供服务获取额外收入的医生、教师、熟练工人、工程师等职业。非正式经济活动因未在国家相关机构注册登记造成偷逃税收现象,因此被列为隐性经济的一部分。据苏联有关部分统计,隐性经济中的非正规经济行为每年逃税金额高达25亿—40亿卢布。
(二)虚假经济(www.xing528.com)
虚假经济包括企业虚报各种生产经营报表,挪用公款及各种形式的投机倒把和诈骗行为。苏联时期企业为达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并获得奖励的目的,不惜使用违规手段虚报生产产值和产量的行为较多。据专家估计,在企业每年上报给国家的产值中含有1%~2%的虚假成分,约合150亿—300亿卢布。还有非常流行的做法就是虚报补充岗位,被开除的人实际上是不工作的人,其工资的大部分被领导拿走。苏联成立之初,由于全面危机及票券配给制引发了腐败。当时很多苏联高官、部长级领导、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人员、国有商店经理、司法机关工作人员都参与到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活动中。为此,苏联权力机关对盗窃侵占社会财产的行为进行过严厉的打击。1918年列宁签署了关于侵占国有财产的法令,成立了紧急委员会,在刑罚中确立死刑。1937年3月成立了保护社会主义财产委员会以打击盗窃。赫鲁晓夫时期将死刑沿用到了外汇倒卖的量刑中。
(三)非法经济
即法律禁止的各类经济活动。例如,私造烟酒、贩毒、走私、倒卖外汇黄金等有组织的经济犯罪活动。在某一时期,苏联市场上香烟供应紧张,国家出售的一包烟价为40—60戈比,黑市上则高达2—3卢布。仅此一项投机,商人就可捞取近百亿卢布。
除此之外,逃税漏税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隐性经济由原先的个体化经营慢慢步入有组织的经济犯罪。
以苏联国家委员会对国民经济部门的基础分类为准,对6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国民经济各领域隐性经济的规模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如表3-1所示:
表3-1 60—80年代末苏联隐性经济的结构和规模分布(平均)
资料来源:Т.Корягина,Тене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в СССР,Вопросы экономика,1990,№3.
图表显示,与60年代初相比,80年代末苏联隐性经济在各领域中的增长幅度为4—30倍,平均为18倍。在农业中隐性经济规模所占比重最高——230亿卢布/年,其次是在商贸与公共食品领域为170亿卢布/年,再次分别是建筑业和工业。
苏联经济学家克拉科夫斯基曾在《经济与生活周报》上就隐性经济问题谈到,国民经济中的600亿卢布是虚报涂改报销单据制造出来的。非法倒卖小汽车及其零配件的投机商人每年可获得80多亿卢布的非法收入。国家公职人员行贿受贿金额多达20亿卢布,贩毒非法所得25亿卢布,医务部门收取的影子劳务费也多达25亿—30亿卢布/年,等等。由此可见,苏联隐性经济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每个部门。
在苏联时期,隐性经济的规模占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10%。到80年代,直接或间接参与隐性经济行为的人数达到了1500万—2000万人,占国民经济从业人数的12%~15%。在80年代影子活动成为苏联社会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最终形成了与正式经济平行的经济体系,有力地保障了70—80年代国家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
同时,苏联时期的隐性经济还具有以下发展趋势:(1)隐性经济向苏联合资企业渗透。(2)隐性经济与官商相勾结的现象进一步蔓延。(3)部分隐性经济的资本有投入股份制企业的趋向。(4)生产短缺商品的隐性经济继续发展。(5)在苏联后期部分隐性经济从地下转向地上,被纳入了正常的国民经济范畴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