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所载之一首名方,其组成为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是王清任根据自己多年实践,在气虚血瘀理论指导下,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的一个有效方剂。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四十年来,颇有所得。”但世人对他颇有争议。近二十余年来,随着众多医学家的临床实践,补阳还五汤之功效,被肯定下来,其疗效甚至超过了当时范围,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远。
王清任出生于清朝乾隆末年,《医林改错》成书于道光年间,由于王清任在很多学术观念以及治疗用药方面,一改前人之习俗,而引得不少人非议。以补阳还五汤为例,从《医林改错》成书到19世纪20至30年代谢观所编《中国医学大辞典》1926年出版之一百余年,世人还没有将补阳还五汤功效予以肯定,至多是持保留态度,谢观在其《医林改错》条下,对补阳还五汤做出:“而立补阳还五汤一方,以治半身不遂,尤为未妥。”这种否定性的评价,也可以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这段时间的对补阳还五汤看法之主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中医院校相继成立,1960年出版了全国第一版教材,1964年出版了全国统一的二版教材,补阳还五汤自然未被列入其中。
1977年遵义医学院报告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偏瘫22例(高血压脑出血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偏瘫2例,脑血栓形成8例,脑栓塞1例),有效率95.90%,显效率73.3%,此后全面类似的治疗报告也日渐多了起来,补阳还五汤终于以其补气、活血、通络法则,治疗了众多脑血管疾病而被世人接受。
1979年,“文革”后重新出版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一内科教材,方剂学将补阳还五汤纳入其中。论述其功效主治时,在原来王清任的基础上增加“脑血管溢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半身瘫痪,截瘫或单侧上下肢痿软”等内容。
可见20世纪70—80年代,是补阳还五汤由否定而被充分肯定之时代,其功效与主治也随即出现了扩展之趋势。
到目前为止,补阳还五汤的疗效地位,估计再无人提出怀疑了,其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治疗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应该给予充分之肯定,应加大力度开发研究。近年来,不少医学工作者在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补阳还五汤的治疗作用还不止于上述这些,它还有着更多的内容。(www.xing528.com)
适宜治疗出血性、缺血性的脑血管病,这已为1977年遵义医学院临床实践所证实。2000年12月,广州中医学大学附属二院刘茂才、黄燕等的“补阳还五汤治疗出血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与动物实验研究”(2000年12月广东中西医药学会第二届老年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也证实了这一点。
用于心悸的治疗。在《新中医》1985年第11期和1986年第5期,王泽民、王克庆分别报道过,一些多年心悸、气短、心胸不舒、劳累加剧、曾服用过多种中西药,疗效不显,服补阳还五汤6~12剂则病愈之病例。
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新中医》2001年第2期,李泽恩报道用补阳还五汤合温胆汤治疗46例冠心病、心绞痛,对改善心肌供血还优于西医对照组,每日一剂,连服十四剂为一个疗程。
腰椎增生肥大,不能直立走路(要弯曲着腰走),多种中西药未能改善,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26剂后,腰痛消失,走路正常、CT提示:椎体肥大性改变缩小。
用于眩晕症之治疗。颈动脉狭窄及脑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经补阳还五汤原方治疗,从经常卧床不起,到正常站立走动,疗效很好。
近年来湖南中医学院邓常青、唐映红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刘茂才、黄燕等的有关动物实验研究资料表明,补阳还五汤对鼠类动物最少有以下作用:明显减轻脑水肿时氧自由基的连锁反应,对血脑屏障与细胞的损害作用,该方通过防止脑内水钠潴留,对抗自由基的毒害作用,从而对抗脑缺血再灌性损伤,延长小鼠耐缺氧的时间。从实验中了解到,补阳还五汤具有抗脑缺血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多糖、总甙元和挥发油,这些物质按一定比例配伍,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
由以上治疗及动物实验研究来看,补阳还五汤的治疗适应证已经超出了王清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的范围,在心脑系统、神经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至少可广泛应用。可以说王清任在医学史上之学术地位已因为补阳还五汤而肯定,随着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临床范围之不断扩大,王清任会以更高大的形象树立在人们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