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名医王清任研究:活血化瘀的成果

清代名医王清任研究:活血化瘀的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代文献有称积血、恶血、蓄血、死血、血衄的。还有因于外伤、病后、久病、怪病、出血不止、过血后、情绪、生活失宜引起瘀血。此外燥渴,神经系统疾病多与瘀血有关。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血瘀是一个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病理过程,它与血液积蓄,血液滞缓等血液循环障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清代名医王清任研究:活血化瘀的成果

二十、要研究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法则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亮丽的珍珠,它起源于春秋秦汉,发展于清代,光大于今日。近年来对于瘀血的研究探索更加深入,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阔,不仅在理论探索中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证实,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瘀证系指血脉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所产生的各种临床病理。历代文献有称积血、恶血、蓄血、死血、血衄的。

《说文》:“积血。”《急救篇》颜注说:“积血之病也。”《灵枢·水胀》:“恶血当泻不泻,血不以留止。”《素问·至真要大论》:“血脉凝注”;《素问·调经论篇》:“血瘀注”;《素问·腰刺痛篇》:“恶血”;《素问·举痛证》:“脉不通;”《伤寒论》:“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随巢元方称“留血”、“积血”,元朱丹溪称“死血”,明张景岳:“败血凝聚色紫黑者曰血衄。”清尤在泾称“血积”。

瘀的成因,《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灵枢·经脉篇》:“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血先死。”《灵枢·百度始生篇》:“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王清任就是因于气这个观点而积极倡导的。其次古人认为因于寒,寒性属阴,主凝滞。一旦机体阳虚而阴寒偏盛之时,就可以使血液发生凝聚不通的现象。《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容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调经论》:“……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灵枢·百病始生篇》:“肠胃之络伤口,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并合凝聚下得散而积成矣。”张景岳:“不营者,气血不至也,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还有因于外伤、病后、久病、怪病、出血不止、过血后、情绪、生活失宜引起瘀血。

古人的认识有很多相同之处,一般均认为瘀血证的临床表现特点大体不外是痛、出血、肿块等。《内经》云:“所谓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其病多因固定尖锐。”《医林改错》说:“凡疼痛总不移动是瘀血。”《血证论》说:“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血在上焦,骨膊胸膈顽固刺痛……瘀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腰脐间刺痛……瘀血在下焦,则季肋少腹胀满刺痛。”《伤寒论》认为:“太阳病发狂,下血乃愈。”“血自下,下者愈。”唐容川《血证论》云:“……故风吐衄无论,清凝鲜黑,总以祛瘀为法,大凡肿块亦属血瘀之证。”此外燥渴,神经系统疾病多与瘀血有关。

古人对瘀血证的治法,丰富多彩,各有所长,从秦汉到清代,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内经》云:“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这里讲的是疏通气血的原则,汉代张仲景辨证论治为原则,拟抵当汤、桃仁承气汤、抵当丸、大黄虫丸、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外台秘要》治疗心腹痛,腹胀多用桃仁大黄汤、当归汤、桃仁丸、芍药丸、丹参汤、鳖甲丸,张子和重视气滞血瘀论点,其主导思想是“贵流不贵滞”。主张使气血疏通,明显是继承了《内经》疏通气血的原则,朱丹溪重视郁证的论治,“气冲血和,百病不生”。张景岳运用当归活血散瘀治疗瘀血胀痛,祛痛散、调痛散治疗心腹痛。古人的认识为瘀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血瘀是一个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病理过程,它与血液积蓄,血液滞缓等血液循环障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有人曾作了微循环的观察,血瘀证微循环紊乱各有几个共同特点:即血流缓慢,瘀滞(出血瘤样膨大,微小血池)。血细胞聚集;血管缩窄闭塞,渗血出血。甲皱微循环观察证明:“凡蓄血患者,有红细胞堆积现象,用益气活血药物治疗后,气虚证得到改善,红血球堆积现象改善,这些与中医瘀血因于气血理论相吻合,还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瘀血实质是在内、外因作用下,由于血管发生了组织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学改变,使血流缓慢和停滞。或血液离开血管产生瘀血,表现为血液循环障碍,组织损害,如炎症、水肿、糜烂、坏死、硬化增生,日人绪方玄芳认为:“中医瘀血,西医认为是循环障碍及炎症,炎症是机体的防卫反应,而循环障碍是被动现象,由于血液丧失流动性,机体会发生莫耶那异常(moena’sabnomaly)成为治愈的障碍或新疾病的基础。瘀血的存在,即发生循环不良,阻碍新鲜血液的供给,易构成二次性新疾病的基础。

活血化瘀法的功用在于畅通血流,消散瘀滞。近年来不少地区和单位,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广泛应用了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各科有瘀症表现的病证,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实践证明,它是古已有之,今而不衰的富有生命力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王氏因发现尸体膈上有大量血的存在,以为瘀点能致多种疾病,治疗上采取活血化瘀,主治各类瘀血病证,其中包括内科五脏病及免疫性疾病外科的外伤及脱疽,妇科的月经病,甚至用于“瘟毒吐泻转筋”的解毒活血汤,急救回阳汤,也重视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这点启发我们,感染性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应用活血药,其重视补气,有些地方超过东垣、景岳,补气和逐瘀法结合应用于临床,也是王清任创新精神的表现。

但破瘀而疏通,瘀血何以祛之?所以强调活血化瘀药一定与调理气机并重,如用些柴胡桔梗枳壳疏肝行气。香附、乌药、元胡行气祛滞。

王氏有数方联合使用的方法,也多疏肝通络,开窍、补气并重。耳聋之症,早服通气散(重用柴胡香附),晚服通窍活血汤通窍行气,为活血化瘀药物扫清道路,为发挥药效提供了充分条件。也有用多种梯队轮流作战的办法。把气和血的辨证关系运用得炉火纯青,并提高到艺术境界,此中是否把活血化瘀与人体日夜间的生物钟(子午流注)相联系,尚有进一步探讨之价值。(www.xing528.com)

王氏用药物:“兵多而主将精悍,药杂而君臣不乱。”

王氏不承认三焦,但多与三焦相对应的存在是客观的,如三个逐瘀汤(血府、膈下、少腹)。

在中西结合临床实践中,我认为中医的病机和西医的病理生理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叙述方法,应各避其所短,各汲其所长,取长来补短,发挥优势,为中西医结合创造一个新境界。

如临床上我们常见不同的矛盾现象存在了同一个病人身上,往往处理不当,而造成死亡。如单从临床症状认识,患者全身水负荷过重,皮肤以及组织间隙水分过多,也即细胞外液水分过多,表现为全身浮肿,但存在另一方面,即同时存在全身水分不足,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细胞内液不足,体内实际上是脱水,所以全身浮肿的表面现象掩盖了体内脱水的实质,临床上由于脱水而造成无尿,于是在处理上如不从病理上进行分析,却给予大剂量利尿剂,企图减少肾性重吸收而达到减轻水肿之目的,事实上却使脱水更加严重,血容量减少,肾血灌注量减低,最后可见马上死亡,若用些丹参,倒可逢凶化吉。

王清任是继金元四家,明清温病学后,清代又一医学大家,其对瘀血理论和论治,均有发挥和独到见解。有个医院中医科仅一日用王清任各方为主组方就多达三十一次之多,可见王氏之方对后世影响之广之大。

用补阳还五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偏瘫:黄芪60g,桂枝、白芍各10g,当归尾15g,桃仁10g,红花10g,蚯蚓10g,川芎10g,生姜9g,大枣10g,每日一剂,煎汁1500毫升,分三次服,疗程15天~3个月,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12g,远志10g;血压高者蚯蚓量加倍,加川牛膝20g,山萸肉15g;瘫痪以下肢为主,加川牛膝15g;瘫痪久者加党参20g。

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偏瘫:黄芪80g,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各10g,地龙10g,橘络10g,丹参6g,桂枝6g,语言不利加石菖蒲、远志、郁金,口眼歪斜加全蝎、白附子、僵蚕,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酒制大黄,小便失禁者加桂枝、五味子,痰涎壅盛者加半夏、天南星,偏瘫日久不愈加穿山甲、水蛭粉,血压偏高者加钩藤、石决明、菊花,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病情较重者可日服两剂,用黄芪赤风汤为主配合按摩,针灸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脊髓膜炎后遗症:黄芪60g,赤芍6g,防风6g,乌蛇粉6g(冲服),肢体弛缓性瘫痪加马钱子(粉)制,年龄3~7岁者,每日0.15g,8岁以上者每日0.3g,早晚两次冲服,不能自主运动加天麻钩藤各9g,蜈蚣1条,每日2次,研末冲服,肌肉萎缩加人参鹿茸粉(人参鹿茸等方);筋肉挛缩者加伸筋草、木瓜各9g,鸡血藤15g;上肢屈伸不利加桑枝30g,桂枝9g;下肢加桑寄生30g,川断15g,怀牛膝30g;痴呆失语者河车大造丸或冲服紫河车粉6g,虚热者加知母9g,酌情配合按摩、针灸,30剂一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血府逐瘀汤治疗梦游症:当归12g,生地9g,川芎9g,赤芍12g,桃仁10g,柴胡6g,枳壳9g,桔梗9g,桂枝9g,甘草6g,石菖蒲9g,远志10g,朱砂1.5g(另包冲服),连服15剂。

膈下逐瘀汤治疗瘰疬结核、睾丸结核,类似中医之“卵胀”,内因七情,外因风热,瘀血阻络而病,当归10g,川芎9g,桃仁10g,红花10g,五灵脂6g,丹皮9g,乌药6g,延胡索6g,香附6g,枳壳5g,赤芍10g,甘草5g,每日一剂,水煎服。

活血化瘀说(原则)应用于临床各科,不但是上边列举的几个病种,北京宣武医院何筱仙从1973年—1980年使用脉通汤治疗107例脑血栓病例,疗效满意。方用桃仁10~15g,红花10~15g,当归10~30g,赤芍15g,川芎10~15g,穿山甲30g,鸡血藤30g,据病情酌情加减,基本恢复48例,占44.9%,显著好转40例,占37.4%,好转15例,占14%,无效4例。上海华山医院朱光斗用活血化瘀法治疗35例,总有效率为96.3%。齐齐哈尔市第三医院陈景河用活血化瘀法治愈发作性睡病4例,病程分别为26、11、10、4年。治35例过敏性紫癜,疗效满意,方药括括活15~30g,茜草15~30g,赤芍15g,益母草15~30g,丹皮6~9g,大黄9g,鲜生地15~30g,生草为9g,随症加减,每日一剂煎服。仅数例无效,痊愈26例,占74%,见效时间3~14d,多数7d左右。解效军体育学院门诊张锐金,用血府逐瘀汤治疗52例血瘀性胸痛,疗效满意。四川津江地区邓有安以活血化瘀治疗再障14例。基本方:川芎15~30g,丹参15~30g,红花10g,当归15~30g,鸡血藤15~30g,随意加减,14例平均服药188剂,三例基本治愈,症状完全消失。

在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时应注意,患者阴阳虚实,瘀血也是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在反应能力最旺盛时,是绝对勿用的,如肝炎的瘀血、积水。此时人体正处于防卫期,使用活血化瘀会使病情恶化。

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展了活血化瘀机理的实验研究工作。他们的结论是: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机体的耐缺氧能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促进组织修复再生,改变机体免疫功能,抗感染,调节内分泌蛋白质代谢。学者们一致认为:活血化瘀学说应继续深入研究,是大有前途的科研课题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