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王清任对气虚血瘀学说之贡献
王清任在继承历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了新的发挥。他以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他认为“气”是人体生命之源,目视、耳听、头转、身摇、掌握、足步等都是气所支配的,他在自序中说:“半身不遂门有四十种气亏之症、小儿抽风门有二十种气亏之症……”他在半身不遂本源一节中又说:“半身不遂,可损元气,是其本源。非因跌仆得半身不遂,实因气亏得半身不遂,以致跌仆。”他一口气列举了二十余种气虚证的临床表现,用自己四十多年治疗中风病的经验,创造了补阳还五汤、黄芪赤风汤、急救回阳汤等一系列方剂。在这些方剂中,他独重用黄芪,再配伍活血祛瘀之品,补气为主,活血药量小为辅,从而达到气帅血行的目的。这些著名方剂,像一座座海上明亮之灯塔,指引着出海之人们前进的方向,为我们今天临床之用药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宝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这是祛瘀与补气的治疗原则,王清任正是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更加丰富了这方面内容。他创立的众多方剂中,分部论是重要特征,如治疗头面、四肢、周身血瘀证分别用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血腑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等。这些处方用之临床屡屡奏效,长久不衰。它们具有活血化瘀之共性,但用药还是各有特点、灵活机动的。如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瘀在腹部宜用桃仁、红花,加没药、乳香、乌药、香附等,瘀在下肢重用牛膝、加桑寄生;瘀伴肺气上逆者加三七、旋覆花;瘀积而肝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制大黄或水蛭、虻虫等;瘀在小腹,酌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正气不足或阳虚可加参、芪、桂、附等;阴虚而血分有热者,重用生地,加丹皮、焦栀;治头痛时,若有肝阳上亢可酌加白芍、菊花、夏枯草;若瘀血日久,可加全虫、蜈蚣、细辛等,加强通络之力,就是同样的药物,在不同的处方中用量也是不一样的,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和膈下逐汤三方都是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为主,但赤芍和川芎在三方的用量却不一样,通窍活血汤各一钱,血府逐瘀汤川芎一钱半、赤芍二钱,膈下逐瘀汤各二钱。李时珍曾指出活血化瘀药物“少用则活血,多用则破下”。以三方其他药物的主要功能来看,通窍活血汤用麝香、黄酒、葱、姜等开窍通络;血府逐瘀汤用柴胡、桔梗、枳壳等疏肝破气,并适当加了养血活血的当归、生地和活血祛瘀的丹皮:膈下逐瘀汤用灵脂、丹皮、元胡、香附、乌药等行气破瘀,因此三方虽然都有活血化瘀的共同性,但又各有侧重;通窍活血汤,偏重于通窍活血,血府逐瘀汤重在活血祛瘀,膈下逐瘀汤重在逐瘀散结。(www.xing528.com)
通经逐瘀汤、会厌逐瘀汤在后世临床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王清任运用活血化瘀法,对一些传染病进行了有效的防治,也是他对祖国医学的一大贡献,功不可没。古代医家对天花之病源多认为是胎毒。王清任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反复论证了天花不是胎毒,并根据天花流行的“少见一方,多则数省”的情况,提出了天花是“胞胎中之浊气,降生后仍藏于血之中,遇天行触浊气之瘟疫。由口鼻而入气管,由气管达于血管,将血中浊气逐之皮肤而出”的论断,肯定了天花是一种流行性传染病,通经逐瘀汤是解毒与活血并用之方,方中连翘、柴胡解毒,麝香、山甲、地龙、皂刺通络,赤芍、桃仁、红花逐瘀,大便干燥者,加大黄泄血通便。在治痘或合并症时,用补气也是王氏的创造,显现了王清任活血逐瘀之神奇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