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的论述中,贯穿了这种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精神,而其中的一个典型便是紧密围绕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战略目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理论创新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集中反映了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科学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刻地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去回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去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多个专题相互联系,构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运用和发展,为我们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一部重要教材,对于我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江泽民内容十分丰富的种种论述中,凸现出的一个鲜明特征,便是贯穿始终地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能不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的大问题,也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全党同志必须统一认识,必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而在各项创新中,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在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而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又是为了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最终是为了使我们的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在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的论述中,贯穿了这种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精神,而其中的一个典型便是紧密围绕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战略目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历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全国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曾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体制某些统得过死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事实说明在市场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较强、发展态势较好,但因为在传统观念上一直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以致妨碍经济体制集中统一问题的解决,使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生产力的优越性得不到应有的全面发挥。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在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特别是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就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作出了透彻、精辟的总回答。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党的十四大明确地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重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既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真正把这种新的经济体制全面建立和完善起来,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要求人们给予正确的回答和解决,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在我国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必须用很大的注意力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必须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有些人在思维定势上又走到和以前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把市场经济绝对化,对市场经济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让它自行其是。他们的理念是否认市场经济具有任何弱点和消极作用,企图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分割开来,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搞计划调节、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正是在应对这些挑战,克服两种片面性、防止来自两个方面的干扰,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江泽民提出和阐明了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一新的理论成果,大体说来包含五个方面:

一、关于市场经济的优势和弱点

针对我们过去往往只看到市场的自发性方面所带来的一些消极作用,而现在又有些人只看到它的一些积极作用而看不到它的明显弱点,针对着这样两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江泽民先是充分肯定了市场对于激励企业竞争、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他指出,大量事实表明市场是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它通过竞争和价格杠杆把稀缺物资配置到能创造最好效益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带来压力和动力,而且,市场对各种信号的反应也是灵敏迅速的。但与此同时,江泽民又指出,这并不是说市场是全面的、万能的,市场也有其自身的明显弱点和局限性。例如,市场不可能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平衡;市场难以对相当一部分公共设施和消费进行调节;在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环节,市场调节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一些垄断性行业,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市场调节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他还特别强调:应该懂得,并不是在市场上出现和存在的东西都是合理的和健康的,对那些不合理和不健康的东西一定要抵制和克服。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持久、坚持不懈地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

二、关于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的关系

针对有些人一搞市场经济就全盘否定计划调剂的倾向,江泽民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改革过去那种计划经济模式,但不是不要计划,就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也都很重视计划的作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有必要和可能正确运用必要的计划手段,所以,在进一步改革中要很好地发挥计划的功能和作用。市场自身明显的弱点和局限性要求我们必须发挥计划调节的优势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把宏观经济的平衡搞好,以保证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在那些市场调节力所不及的环节中,也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同时,还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调节,防止两极分化。当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要大胆探索,敢于实验,及时总结经验,促进体制转换的健康进行。

三、关于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针对有些人认为搞市场经济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一提发挥市场作用,就认为什么都没有遮拦、什么都不要管的倾向,江泽民提出,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建立完善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本质要求,两者是统一的,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消极一面,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以弥补市场的弱点和不足。那种认为市场经济可以不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放任自流、自行其是、随心所欲,完全是一种误解。在当今世界上,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受政府干预和调控的,只是干预和调控的具体形式、方法和程度不同而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要求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是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的职能只是实施宏观调控,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党的十四大报告在讲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指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里既讲了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强调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作用的。所以,一定要处理好发挥市场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宏观调控,而且必须有完备的、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支持。计划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它还包括金融、财政(包含税收)等大的方面。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突出了综合性、间接性和灵活性,调控能力明显增强,结果是微观主体放活了,宏观经济有序了,在调控之间,我国经济克服了来自外界的种种挑战,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

四、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针对有些人认为只要搞市场经济,就不要提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否则就是画蛇添足的倾向,江泽民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不能去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绝不能搞多党制;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把西方议会民主搬到我们这里来;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绝不能搞私有化;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到达共同富裕。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因为它点明了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既要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反映与体现市场、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点,对于西方市场经济中一切合乎市场规律和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好经验,都要努力学过来,同时又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实际,开拓一条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使这种新的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

五、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江泽民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提出它的基本框架的五个方面:一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三是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四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江泽民这种正确回答实践中提出问题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在短短几年中,初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轨,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突出标志,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经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现在我国实行指令性计划生产的工业品只有五种,90%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由市场来决定;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三是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调控手段日趋完善;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进入新世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在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必须使改革有新的突破,就是说,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江泽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精神,他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www.xing528.com)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页。

[3]《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0页。

[5]《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5—436页。

[6]《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80页。

[7]《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2页。

[8]《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9页。

[9]《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页。

[10]《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85页。

[11]《斯大林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81—583、586、612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149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