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合结构特点
汉英语称赞类动词短语组合结构共同点在于都体现了整体语义,而在内部结构上也存在一定差别。从上文总结的表称赞类四字短语可以看出,通过单词素语义的转移、消失和合并,汉语四字短语的内部语义结构更加透明,也可以说,四词素短语比双音节词的语义更加透明,这也是语篇词汇化的产物。这是因为“赞”“颂”“夸”“吹”“谄”单词素词呈现出一词多义的现象,四词素短语经过词化,语义指向更加明确,增加了语义区分特征,内部语义结构也更加透明。而相对应的英语大都用短语和句子来描述,核心动词不变,凸显修饰成分来体现语义区别特征,如表中的“赞不绝口”“称赞不已”“交口称赞”英语相对应的核心动词都可以用“praise”来表示。又如,“compliment”“praise”等既可以表达“赞赏”,又可以表达“恭维”。而汉语的此类表达在用词上丰富得多,修辞意义也丰富得多。例如:
“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的春气入身,(but Gu’s praise in front of everyone sent the warmth of spring into his body)蠕蠕欲活,居然赏脸一笑道:‘做大事业的人都相信命运的。’”(钱钟书,《围城》)
“中国在扶贫开发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受到有关国际组织和人士的普遍赞誉。(have been universally praised b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以上两例中的“当众恭维”和“普遍赞誉”在修辞意义上有很大差别,而在英语中都是用“praise”来表达的。又如,
(1)a.praised his novel pretty highly (对他的小说评价甚高)
b.praised the boy for his courage (赞扬这个男孩很勇敢)
c.A highly praised novel (一部评价很高的小说)
或
(2)a.applaud one’s courage(称赞某人的勇气)
b.I applaud your decision(我赞佩你的决心/我赞赏你的决定)
c.She should be applauded for her honesty.(她应该为她的诚实受到称赞)
从上面两组例句可以看出,英语中核心动词“praise”和“applaud”都有一词多义的倾向性,词义是由公式语构建的语境所决定的,包括它所带的宾语以及搭配的介词短语等。英语中通过公式语区别动词的不同意义,反映在汉语中则用不同的动词来表示。(www.xing528.com)
英语称赞类动词短语在组合结构上可以分为五类。
(1)修饰语+核心动词
如highly praise (高度赞扬),publicly praise (公开表扬),这一类动词短语的语义指向在修饰语,短语意义的细微差别是靠修饰语来表达的。该类在组合结构上和汉语相应的表达是一致的。
(2)接受称赞类动词短语
如be widely praised(得到普遍赞誉),这一类动词短语的语义指向在“接受义”,该类在组合结构上汉英语有较大差别。汉语中核心动词不带任何形态变化转化成名词使用,用“得到”“受到”等动词表示受动意义。英语中直接用被动式来表达,核心动词有明显的形态变化。
(3)带形容词词根的短语
如be entirely commendable(完全值得称赞),该类短语中的形容词词根“-able”从词性和意义上都对核心动词“commend”起到了限制作用,汉语中“值得称赞”这一动词短语意义的表达在英语中习惯体现为一个形容词短语。
(4)具有形态变化的动词短语作修饰语
如a highly praised novel(一部评价很高的小说),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动词短语直接做修饰成分构成名词短语,英语中如果“praised”直接做修饰成分修饰novel 是不恰当的,而“a highly praised novel”已经成为习惯的组合形式,四个单个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横向组合关系,成为一个公式语。
(5)带有宾语的称赞类动词短语
如praised the boy for his courage(赞扬这个男孩很勇敢),applaud one’s courage(称赞某人的勇气),这类动词短语有的带介词,有的不带介词,构成动宾短语。
由此可见,汉语中称赞类动词的感情意义通过双音节动词或四字短语来表达,具有严密、透明的语义结构,赞美的方式、情感、情态甚至声音都跃然纸上;英语中称赞类动词的情态意义及感情色彩则通过词缀、词形变化及修饰语的变化来表达,孤立地看待动词本身很难辨别出语义及使用上的细微差别。汉语中的双音节动词、四字短语及动词短语比英语中相对应的表达更具整体性,多依赖语序变化或动词选词不同来表达语义,注重语素间的并列关系。而英语表达多由中心动词、介词及屈折变化构成,中心动词往往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通过变化组合关系来表达整体语义,注重语素间的逻辑从属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