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日前发布《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报告显示,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城镇达到84.7%,月均退休金1 527元;农村34.6%,月均养老金74元。相关人士表示,我国老年人的保障和收入水平还比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特别是一些农村老人,已经成为国家扶贫政策照顾的主要群体之一。由此可见虽然我国颁布和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但是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整体覆盖率比较低,而且养老金数额很低,根本不够一个老年人一月的生活费用,因此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严重社会问题。我国现阶段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是靠家庭养老。但是通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养老中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
(一)子女不赡养老人的问题
父慈子孝是传统中国人追求的一种人生的境界,父母抚养小孩,子女赡养老人历来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何况人乎?传统的中国人一般都会自觉主动地遵守一种简单的交换规则,他们大都认为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在传统文化不断势微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明文规定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但是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进行,农村年轻人的养老观念逐渐淡化,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农村老年人得不到有效的赡养,有如下几个原因:①我国农村农民的收入增加的速度过慢,加上物价的上涨,导致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普遍低下,成为农村家庭养老的最大阻碍。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老年人的子女越来越少,当代年轻人大多数都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现状,尤其是在农村沉重的生活压力下都会选择顾及自己的小家,如有其他兄弟姐妹,便会将赡养老人的责任推诿到其他人身上。③农村老年人的子女为了谋生,大多到城市里打工,他们每年回去一次,甚至几年回去一次,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存在子女严重缺位的问题。④有些老人的子女已经慢慢地步入老年,他们的生活也要子女来提供,根本没有能力赡养老人,而老人指望孙辈养老更是难上加难。
HCF09,女,76岁,独居。育有五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且都在外地工作或务农。平时以老伴微薄的退休金及种农田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两位老人日子也算过得安逸舒适。但一年前老伴的突然离世,这对她来说是沉重的打击,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刚开始子女们都能陪伴在母亲身边安慰及照顾,但由于自身家庭及工作的原因不得不回归到自己原本的生活轨迹当中。两个儿子希望将老人接到自己家中赡养,但老人在尝试过后发现,不论是与儿媳的关系还是生活的适应方面都成问题,因此在几次矛盾之后她还是回到了自己家中,后来儿子们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很少回家,只是偶尔寄些钱给她用。虽然三个女儿都希望照顾母亲,但农村传统的养老观念认为,儿子养老是天经地义的,如果老人在儿子都在的情况下去女儿家生活,儿子会被邻居视作不够孝顺,两个儿子们为了顾及面子坚决不同意;事实上女婿们是不愿意的,毕竟他们还有父母亲要养。僵持不下后,她不想家中不得安宁,便提出自己独住,但是毕竟年事已高,生活中有很多的问题无法解决,但也只能自己承受,不愿向子女提起。
XTF03,女,85岁,独居,育有二子六女,老伴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去世。她把最后一个女儿嫁出后,她就搬到外面另过,60多岁的时候,因为身体很好经常帮别人打工挣钱,在水稻田里捡农民漏掉的稻穗,自己养活自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民用机械收割水稻,她再也捡不到粮食,她的两个儿子负责提供每月的粮食,但是很少在旁边照顾她,她的六个女儿经常给点钱她用,所有的日常生活都是由她自己负责,最近几年来,她身体越来越不好,自己的两个儿子也纷纷步入老年,也根本没有能力照顾她。
在HCF09和XTF03的两个案例中,两个老人的处境是很多农村都存在的现实,子女在长大后都纷纷离巢,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也不能经常性地回家看望及陪伴父母,家中一般都只有两位老人相互照顾及生活,也都习惯于这种格局的生活方式。而且由于子女现在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压力逐渐增大,慢慢地就会减少对父母的关注,他们认为只要父母身体健康,其他的就不会是太大的问题。在面临其中一位老人的离世时,他们才会关注老人的赡养问题,尽管会对自己现有的生活产生影响,但养老是必须承担的责任,不可推脱。但是很多现实的因素都使原本理所当然的事情产生很多的问题。老年人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一旦换一个环境就会有诸多的不适,并且老人的生活习惯会与年轻人发生冲突,甚至格格不入,因此矛盾就必然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老人会为子女多做打算,为了不给子女带来麻烦便会回到自己家中。这些都是能看到现实当中较为美好的一方面,但也有一些子女在成家立业后甚少关心父母,尤其是家中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中,更是觉得赡养老人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生怕自己会多出一点钱,怕自己吃亏。一旦有自己认为不公平的现象出现,就抓住了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没有义务去付出,推脱自己原本该尽的责任。甚至将老人在几个子女中推来推去,使老人饱受折磨。而且农村老人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由于法律意识的淡薄,知识水平的局限,不会通过正规的渠道去为自己争取该有的利益,在子女都不承担赡养义务的时候只能自己忍受,有些人会认为生活没有希望,甚至会出现老年人自杀等现象。
(二)养老经费缺乏的问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经济来源基本以务农为主。其中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占第一位的是自身的劳动收入,占第二位的是子女供养,这两项在农村养老的经费来源中占绝大多数。虽然农村老年人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无论年龄大小,几乎全部参加生产劳动,自己养活自己。这种“活到老,做到老”的方式使农村老人具有较高的生活自给力。但是这种靠老人自己养活自己的养老方式是以牺牲老年人利益、降低老人生活质量为代价而获得的,而且老年人年龄越大,劳动能力就逐渐减弱,劳动收入自然也就减少,一旦丧失了劳动能力,劳动收入也就停止。与此同时,倘若子女的供给量不增加甚至没有供给,那么他们的生活也就成了严重问题,这种方式不应该被看作是“顺乎天命”的自愿行为,而应当看作是老人“迫于生计”的一种无奈选择。他们大部分人都面临生活困境,生活供养水平不宜乐观。
HCM10,男,70岁,和老伴一起居住,育有一子。老人说:“儿子结婚前,他的终身大事一直是我们老两口的心病。在儿子30岁的时候,经人介绍,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嫁给我们儿子的姑娘,原本是值得高兴的事,但随之而来的事让我们颇为烦恼。女方提出的要求是必须在父母家旁边盖几间新房,两位老人一直务农也没有多少积蓄,而且省吃俭用只为自己养老。老人虽然觉得烦恼,但为了儿子早日成家,便耗尽全部积蓄盖了新房。”老人说养个孩子有操不完的心,他继续说:“儿子结婚后,我们发现自己媳妇非常懒,不但不愿下地干活,而且也不愿自己煮饭,要求在父母家吃饭,老伴提出让儿子每月交点钱,引起了儿子的极大反感。儿子在外打工期间要求老伴帮助抚养2岁的孙子,但老伴说自己时常身体不适,没办法很好地照料孙子。而且希望儿子能定时寄钱给家中,用于生活中的日常开销和医疗费用。可是儿子也认为自己在外务工,没有多少经济收入,而且还要维持自己的生活,没办法给我们更多的钱。”老人说只要孩子好,自己多吃点苦,受点累也值得。接着老人颤颤巍巍地说:“现在年龄大了,身体到处都是病,农活实在干不动了,农资的上涨,每年根本没有什么收入,而儿子媳妇说的是在外打工,每年也没有落几个钱,从来没有给过我们什么钱,前几年还经常向我们要钱,这几年没有向我要过钱,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我们生病了该怎么办啊。”
农村老年人在较为年轻的时候一般都依靠土地自养,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劳动能力逐渐丧失,土地自养的能力也随之下降,这时候主要依赖子女赡养,但是子女由于自身经济困难或者赡养观念上的不足,有不少对老年人的供养可能达不到温饱水平或仅仅达到温饱水平,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处在很低下的水平,物质生活极为匮乏。
XTM01说:“虽然我有两子两女,但是他们的生活都不是很好,而且我的小儿子好吃懒做,一天到晚想着打麻将,田种得不好,也不出去打工,整天待在家里。他们不但不能给我和我老伴养老钱,反而经常要我资助,特别是小儿子,经常缺衣少吃的时候就到我这里背米回去吃。我和我老伴都快70了,已经没有能力劳动了,老伴还有严重的慢性疾病,也没有钱医,虽然农村现在有合作医疗,可是必须要住院才能报销,我们根本就没有钱住院,所以一直拖着。”
XTM02和老伴一起住,生有一儿两女,他说:“儿子的身体不是很方便,无法干重的农活,娶了一个弱智的媳妇,生了一个腿有问题的孙子,为了替孙子看腿疾,花了好多钱,后来媳妇因为肾病去世,整个家庭欠债很多,儿子只能在城市打工,收入也不多,两个女儿的家境也不是很好,因此两人把家里的所有地都种着,还要带孙子,经济状况极度的差。”
XTM05说:“日子真难熬啊,我生养了一儿两女,儿子35岁就死了,留下一个孙子,两个女儿都在外面打工,情况不是很好,现在我们还能够动,种些地,把孙子养着,不知道我们不能动的时候,孙子怎么办?现在年龄大了,种地的收入也不是很好,供孙子读书是一笔很大的收入,每到交学费的时候,就是我们愁白头的时候。”
HCF01说:“老伴已经死了,生养的一儿一女都不愿养我,也不给钱我用,靠自己种点地养活自己,不知道哪天会饿死在家里。”
这些老年人的问题体现了当今农村家庭养老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养老经费的不足。农村老年人历来以务农为业,在自己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都是以生产农作物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作为父母最为关心的便是如何将子女抚养长大以及随之而来的成家立业,尽管自己能力不足也愿意倾其所有来帮助子女建立自己的家庭,如此便了却了长久以来的心愿、卸下了此生的重任。完成这些事情后就会更多地为自己打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都会通过自己劳作来照料日常的生活,不用子女过多的操心。但不可避免的是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逐渐退化,各种病痛的折磨已无法承受繁重的农作,通过自己劳作的这部分收入就会逐渐减少,这时候就需要子女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这也体现了农村老年人从自筹养老经费到子女的供养方式的转变。但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年轻人的现状多数为外出务工,或是在家务农,极少数才能有好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照料老人也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负担,而且在遇到父母身体不适时,则需要付出更多。子女在供养老人的同时还要顾及自己的家庭,因此难免在某方面会出现照顾不周的时候,老年人的供养便出现问题,经济上的限制使得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受到影响,这种现状并不是很快就能解决的,农村的生产力低下、收入来源单一成为根本的问题,要改变这些,需要长时间及各方的努力。
(三)空巢等导致老年人缺乏照顾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在社会生活、经济结构、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来改善生活。而且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进一步落实,农村家庭的子女数也逐渐减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日渐突出。所谓的“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也包括无子女的老人。这些老人有些是与配偶一起生活,还能在生活中互相得到照顾,但有些老人独居,在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关注。空巢老人在日常的生活照料上或许尚能自己解决,但在遇到生病时无人看管是很大的难题。而且精神慰藉缺乏,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没有过多的兴趣爱好,很多时间是在自己家中度过,因此缺少交流,难免会觉得孤独和寂寞,没有子女的老年人在情感慰藉上更加不完善。
照顾,在人们的思维中一般都认为就是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照料,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就可以了,但现实中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物质上的需求不再是老年人最重视的,他们不再认为“吃饱穿暖”是最大的满足。健康快乐的老年生活,不仅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心理上的慰藉。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便是年轻人多半外出务工,寻求生活上更好的发展。家中留下的多为老人和小孩,因此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些特殊群体的产生就是当今农村的真实写照。农村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子女的照顾,因为他们已经在长期的劳作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但在生病时就需要子女的关怀,但由于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这点最基本的需求也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病痛的折磨加上精神慰藉的缺乏更容易使老年人对生活失去希望。
HCF10,女,65岁。育有两子一女,子女均已结婚。两个儿子及儿媳都跟随同村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女儿也嫁到外村很少能回家看望老人。她除了要料理家中的几亩农田,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孙子。虽然两个儿子会不定时寄钱给母亲,但很多时候繁重的农事让她很是疲惫,而且还要照料两个孙子的衣食住行,长此以往老人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只能依靠简单的措施勉强地维持。孙子由于年幼有时会不听话,使得HCF10情绪很不稳定,身心俱疲,有时会对自身产生质疑,觉得自己老了就没有用处了,认为生活没有希望,甚至产生了趁早结束生命等念头。
XTM10,男,70岁。无儿无女,是典型的独居老人。以前是村里的书记,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还患上了风湿病,行动又不便。以前在做干部时,每天与村民打交道,忙于公事,很少会想到自己是一个人。但年老退休后,身体每况愈下,加上村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对自己很尊敬,之前的“门庭若市”转变为“门可罗雀”,这样的转变对他来说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现如今他多数时间都待在家中,不愿出去与人交流,而且身体上病痛的折磨,以及无人照料使他越发觉得自己没用了,负面的情绪无法排解,有时会产生厌世的心理。
留守老人同留守儿童一样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但由于许多现实的原因和阻力,他们的现状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在农村留守老人群体占很大一部分,他们不仅要面对劳动负担,而且自身的身体状况也不乐观,生病是缺少照顾,最重要的是缺乏情感支持。子女外出务工很少能回来看望老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老年人家中很少有电话,因此当老年人遇到烦心事时,考虑到子女在外安心工作挣钱,不能及时与子女沟通,负面情绪长期积蓄,日久有损身心健康。而且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尚不完善,也无法使农村老年人得到切实的帮助。最为主要的是留守老人对自我老化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年老了无法将现在的生活很好地维持下去,自身缺少关怀,便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影响。而且容易产生空虚感和孤独感,个体进入老年期后,社会环境变化比较明显。因突然遭受丧偶、故有亲朋好友生离死别的强烈刺激而陷入缄默寡言,长期独处,与世隔绝;因子女不在身边而造成无法给予很好照顾的无奈,农村留守老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农村空巢问题的产生有很多原因,但最为主要的因素是社会因素,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空巢现象的出现成为必然。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热潮的持续,在客观上无法满足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要求,一些老人必须主动或被动地独立生活而空巢。有学者认为,导致老年人空巢的原因包括经济进步和居住条件的改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模式的小型化和核心化,而且还包括社保体系和老龄体系落实不完善,这些都影响了当今农村老年人不得不空巢而居的现实。而且案例中的XTM10由于独居,没有人能在其生病时得到相应的照顾,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他在周围环境中的地位和权威的逐渐下降,心理落差也随之增大,缺少心理与情感上的纾解,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缓解,便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现在农村仍有不少家庭的老年人拥有多位子女,子女轮流奉养父母也是农村家庭养老的一种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其缺憾,往往会使老年人成为一只“皮球”的角色,被多个子女踢来踢去,老年人长期处在这种“皮球”角色中,一方面要看子女的脸色活着,精神压力很大;另一方面生活极为不稳定,缺乏规律性,影响身心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XTM04说:“我一辈子辛辛苦苦养活了三子两女,老伴死后,我也老了,三个儿子都不愿接纳我这个累赘,最后他们商量,我在三个儿子家,每家过一个月。有一次小儿子家要建房子,我提前两天带着行李到大儿子家去住,可是大儿媳就是不让我进门,说什么还没有到日子就是不开门,我站在大儿子的门口万念俱灰,真想死了算了。幸好那天大姑娘回娘家,碰到我,接我到她家过了几天,要不我就自杀了。现在我自己过日子,谁也不靠,自己能做事就养活自己,做不动了就自杀。”
(四)代际冲突问题
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属于代际关系。代际关系是指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泛指青年与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在20多岁开始结婚,生育子女。在子女的幼年时期,他们总是无条件地依恋家长,遵守着“听话的道德”;到少年期,“成人感”的发展使子女开始改变与父母的关系,要求父母重视他们的意见,希望获得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权利。进入青年期后,儿女们通常都会变得比较关心和体贴父母。但是,成年以后的子女毕竟已经成为成熟的社会成员,他们的意见和处事态度,基本上不再依赖于自己的父母,独立性更强,主观性也更大;同时,两代人相距二三十年,生活经历、环境影响和历史传统的制约都相差甚大,使代际关系的处理又有了新的难度。所以,代沟是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演变在不同年龄人口中形成的反差,是无可避免的。
XTM11,男,69岁。个性固执,作为家中的长者,在家庭中凡事只要是自己认为不认同的事情就不能做,一直以来都在家中务农为生,勤俭节约,而且固守传统思想,对很多现代事物极为反感。他的儿子年少时由于调皮不爱学习,初中便辍学在家,随后便跟着同村的年轻人外出务工,逢年过节才能回家。由于儿子在外务工回到家后,对家中的农活不再像以前那样上心,每次父母出去劳作儿子总是找借口推脱,几次下来让他很是生气,认为儿子忘本,还为此训斥过儿子。而且很看不惯儿子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儿子会经常跟村里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玩牌,用钱作赌注,这让他很是恼火,觉得儿子在外学坏了,赌博是错误的行为。几次劝说儿子都不当回事,最后儿子也被父亲经常的劝说给弄烦了,与父亲发生了很大的争执,双方都不做让步。这样的事情积累下来,儿子认为自己在家中很是郁闷,有时觉得父亲不可理喻,便离开了家外出务工,除非家中有重要的事,不然很不愿意回家,更不愿与父亲做任何的交流。
老年人与年轻人因为生理的、心理的、角色和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经历的不同,在行为和认识上产生差异。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经历不同,从而使各自组群中心观(或称群体中心观)较为悬殊。不同代的人各自具有以自身群体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对同一现象或一系列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个案中XTM11的形象为多数农村老年人性格的真实反映,农村老年人由于知识水平的制约及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在生活中他们习惯于节约,勤俭持家一直是他们所秉持的生活作风,而现在的年轻人多半追求及时行乐,不会过多地忧虑今后会怎样,老年人对子女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意见很大。认为每一分钱都是自己通过努力很不容易才赚来的,不能肆意地挥霍,而案例中儿子与同村人的聚赌行为恰恰违反了老人心中的道德标准,即认为以钱为赌注的行为是不珍惜劳动果实,更加严重的是赌博是一种犯罪行为,因此会与儿子在这件事上发生矛盾。而且农作是农村获得经济收入和食物的最主要来源,也是作为农民的本分,但儿子的行为让老人觉得很难接受,这些问题都体现了农村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与当代年轻人的行为之间产生代际冲突是必然的。
(五)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而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村社会养老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导致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存在的最本质原因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并且农村贫困老年人人数众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又不健全,无法给予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相应的帮助,因此才会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农村老年人普遍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再加上农村医疗设施条件不足,经济上的拮据使得他们就算生病也会选择忍受。国家出台新的配套政策在一些偏远的农村无法很好地落实,农民也不能得到切实的实惠,这些都会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也显得尤为重要。
HCM11,男,62岁。年轻时配偶因病去世,无儿无女,也没有再婚,因此一直独居。在一次务工时,由于突发事故右腿致残,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村委会考虑到他的现实情况,每月都会发放一定的补助来维持日常的生活。尽管他所在的村加入了新农保的试点,而且他也在村委会的照顾政策及宣传下参加了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但自身缴纳的部分依然是他生活的负担。并且新农保支付水平低的局限性,使他基本的生活仍然无法得到保证,长期服药也使他的经济更为拮据。
目前我国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称为“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实现农民基本权利,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推动社会和谐,同时对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也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新型“农保”不论对于国家、社会还是农民本身都有着切实的好处,但也要看到一项政策的提出也需要一个逐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过程,而且更要注意的是它是否真的使农民得到了切身的利益。新农保不是纯粹的福利补贴,还需要农民交费,在一些农村农民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并非能够深刻地理解它对自己有何种利益,在没有看到新型农保对自身的带来实惠之前是否愿意参保,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不足、支付水平低、无法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等问题也亟待改善和解决,个案中的HCM11正是由于自身养老水平过低,即使有村委会的补助但因自己身体等特殊情况的局限,并不能对他的生活现状有大的改观。虽然加入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在长远看来对老年人的养老有所保障,但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支付能力低等问题就是很大的限制。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知识普及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从根本上了解并支持此项工作的开展,才能使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做好监督工作,将新型保障制度真正的落到实处,使参保的每个农民都能得到实惠。
农村留守老人在不能充分享受家庭养老的同时,现阶段农村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又非常不健全,这就使得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困境难以改善。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城乡政策的不同,城市养老有着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而在农村养老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最近几十年以来,虽然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农村的养老方式依然没有较大的改变,农村养老的保障机制仍未建立健全。此外,农村社区还未充分发挥其作用,为老服务的意识不强,而农村居民也对社区缺乏信任与依赖,两者互相隔阂,还没有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互助机制。
在我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由于年事已高,各项身体机能下降,加上长期辛苦劳作,留守老人特别容易患病。而他们的子女又长期在外务工,难以照料其生活起居,往往使小病拖成大病,那时再给予资金帮助,为时已晚。
HCF02与老伴一起生活,老伴前几年突发脑溢血后就一直卧病在床,她这几年来都是一个人悉心地照顾,他们俩只有一个儿子,在外打工,已成家。“老伴自从脑溢血以后,年年要吃药,差不都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儿子还算孝顺,在外边省吃俭用,每个月都寄钱回家。我也知道儿子不容易,不仅要供自己的生活,还要供孙子上学,挺难为他的。照顾老伴的这几年中,我的年纪也大了,毛病也渐渐地多了,也慢慢地开始吃药,这样一来,家里就更入不敷出了。我常常想,万一那天我突发疾病就走了,我的老伴该怎么办啊?谁来照顾他啊?”紧紧地攥着老伴的手,她的眼泪已经顺着脸颊流了下来。(www.xing528.com)
HCM02的老伴在他40多岁的时候就因为一场车祸死去,现独自一人生活,育有二男二女,都在外面打工。“不知不觉我老伴已经走了二十多年,我也一个人独自生活了二十多年了,让我欣慰的是,四个子女也都成家立业,也算是对地下的老伴有一个交代吧。虽然子女们对我很不错,每个月都给我生活费,可是说心里话,我始终感觉心里空荡荡的。我整天无所事事,经常做的事就是围着我们村溜达,逛了一遍又一遍,顶多也就和村里的老头们老太太们聊聊天、下下棋。看到电视里面城里的老人们时常聚在一起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的,我心里怪痒痒的,真是羡慕他们啊,我们农村人什么时候也能像那样啊?”指着电视,感慨着说,眼中透露着羡慕的目光。
虽然我国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全国80%以上的农村,但是,像HCF02家庭里这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留守老人依旧很多,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收效甚微。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偏低,对于新农合意义不能完全理解,可能会对参保有抵触情绪;②新农合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主要关注大病给农民带来的经济困扰,而事实上留守老人日常困难更多的来自于小病产生的门诊费、药费等,因此农民的实际受益不如预期中的多;③新农合的医疗登记程序和理赔程序繁琐,医疗费用不能在就诊时直接抵扣,给留守老人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希望国家和政府能够尽快地完善医疗保障政策,给予农村留守老人在医疗保障上更多、更为具体的实惠。
在我国,农村和城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城里的老人能够在社区的帮助下聚在一起,组成一个个共同爱好团体,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可是这些活动在农村老人看来,简直就是奢望,农村所在的社区并没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服务留守老人的意识并不强烈,像HCM02这种留守老人还有很多。如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六)养老过程中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进入老年期后,农村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老化和健康状况的衰退,也使他们的性格、情绪、需要及自我意识等心理方面发生一定的转变,子女很少能直接地感受到老人在这些方面的变化,而老年人对自身的认同与评价不明确,一旦遇到一些困扰,如果不能及时地做好心理调试工作,便会在养老过程中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在老年期这一阶段,老年人如何认识和体验自己的老化和衰退,并控制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反常,构成了老年人自我心理调试的主要内容,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心理方面也呈现出来新的特点:
(1)老年人从“工具”角色转变为情感角色,从劳动角色转变为被供养角色,从父母角色转变为祖父母角色,难免对这种剧烈变动一时适应不了,或者没有及时从旧角色中退出来,或者还没有学会扮演新角色,从而引起角色冲突,产生焦虑感。老年人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经受过种种坎坷,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抑郁。他们为身体上的某些不适迟迟不能排除而疑心自己患有不治之症,从而产生抑郁感;他们为得不到子女和周围人的理解和体谅而加重抑郁。
(2)农村老年人由于周围环境的制约,在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缺少,交际圈也局限在自己家中及为数不多的邻居之中,因此一旦遇到子女外出务工、逐渐离巢及亲人配偶的突然离世,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都对老年人的情绪等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交往需求也得不到满足,空虚和孤独便成为了农村老年人生活中的首要障碍。
(3)衰老感使老年人在进入老年期后,身体机能退化,行动迟缓、记忆力下降等现象的发生,老年人对自身的认同和评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在自我意识方面容易陷入“老而无用”的误区,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力不能及,更多情况下会产生对自我的否定,不能正视老化的现实,从心理上就对自己缺少认同,这就导致了老年人在诸多方面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论是在生物性还是社会性方面,都对生活及未来缺乏期待与希望,甚至对机体的衰老感到悲观,觉得离死亡不远了,便会在心理上造成不必要的负担,长期下去更会导致老年人心情抑郁的情况发生。因此正确地看待老化和认识自身对老年人的养老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善老年人在自我意识方面的一些误解,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预防问题的发生。
HCF11,女,71岁。两年前,丈夫因病医治无效而去世,她悲痛万分。结婚三十五年,夫妻俩和睦相处,感情融洽,家庭生活幸福,子女都已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并与父母分开居住。老伴的突然离世,让她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与困境之中。她每天看到老伴生前用过的物品,心里就会很难过。起初子女们都会陪伴在母亲身边,尽心尽力地安慰与照料。但母亲反常的举动,有时痛哭不止,有时觉得看什么都不顺眼,情绪很不稳定,甚至会迁怒于子女没有尽心去照顾老伴,使得自己和子女都痛苦不堪。丈夫的离世让她长时间郁郁寡欢,不愿出门,害怕见街坊邻居,害怕别人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再者自己一时无法适应独居的生活,空虚感和孤独感也让她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折磨。子女们也劝解母亲到自己家中生活,但她固执地认为丈夫还没有真正地离开自己,不舍得离开自己的家。几次劝说都不见成效,时间一长子女们都对母亲的反常情绪很不理解,也渐渐失去了耐心,有时还会与母亲发生争执,家庭关系紧张。
农村老年人由于各自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心理个性和行为需求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他们的性格、情绪状态、需要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老年人在身体机能逐渐老化的过程中,相应的心理方面也会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便对老年人的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某些方面缺乏一定的资源来帮助老年人在衰老过程中获得有效的行动支持,以及老年人自己无法做到适当的心理调试,自身方面会对家庭养老过程中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个案中的HCF11在丧偶后心理受到冲击,沉浸在失去配偶的痛苦中难以自拔,对子女们的关怀不能理性地对待,以至于亲子关系紧张。在养老过程中老年人难免会由于自身心理调试出现障碍而遇到很多的问题,他们不仅需要周围环境给予相应的支持,子女给予一定的关怀,也需要老年人从自身出发做好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从老年人的主观方面有效地避免其他养老问题的发生,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子女外出打工后,平时接触的是城市的生活气息和现代化的都市,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习惯等都深深地打上了城市的烙印,这使得外出务工的子女与留守老人之间的代沟扩大了。平时,这些子女与老人聚少离多,即使节假日或农忙时节相聚在一起,也会因为观念与习惯的不同带来老人和子女之间的巨大反差。现在的农村老年人多有数个子女,即使儿子结婚以后大多也要和儿子分开居住。由于农村年轻人的外出尤其是老年人儿子、孙子的外出,使得老年人日常交流的对象减少,又加上一些老年人身体不便,便只能呆在家中感受寂寞。而且,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没有专供老年人娱乐、活动的场所和设施,老人常常是一个人四处逛逛,晚上很早就睡,生活十分单调,缺乏精神慰藉。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而言,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许多子女都忽视了这一点。
HCM03和老伴一起生活,育有一男四女,四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已在沈阳买房,结婚生子。“其实,我家在我们村算相当好的了,别人都羡慕我家,儿子经常汇款过来,每个月差不多都有一千多块的养老费,而且过年过节还会增加,我们二老的生活可以说是过得有滋有味。但是啊,儿子和儿媳妇工作忙,一个月才给我们打一次电话,有时候几个月才打一次。我们可真是想念他们啊,特别想看看孙子的样子、听听孙子的声音,可是想到他们在大城市赚钱也不容易,他们忙也就能够理解。每当看到隔壁的老王带着孙子玩耍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啊,我多么也想这样啊!”HCM03说着说着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
XTF02说,她一个人独居快二十年,虽然有五保金够自己养老,但是她非常希望女儿、女婿和外孙能够经常来看她,一个人实在太孤独了。
XTF05更是如此,她说:“自从老伴得了肝病去世后,自己一个人独住,现在帮儿子带孙女,但是儿子媳妇和女儿女婿成年在外打工,他们很少关心我内心的想法,只知道给钱。”
由于自己的子女长期在外务工,农村留守老人和他们鲜有情感交流,常年仅仅靠电话与子女联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老年人情感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就会比较空虚,心理上就会显得孤独无助,容易造成其内心的抑郁。正是基于这些原因,部分留守老人在陷入痛苦时,甚至选择轻生。
由于老人年龄增加、丧偶等原因,独居老人数量有所上升。同时,应该看到老人随着年纪的增大,身体和心理不同程度的衰弱老化,同时对家庭的贡献也越来越少,在家中的权威地位随之降低,从而失去对财产的支配权。对部分不孝顺的子女来说,他们认为这大大增加他们的家庭负担,他们不愿照顾老人,这就导致高龄老人独居数量上升。
另外,农村中有些家庭所生养孩子全部是女性或者生养的孩子只有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老年人有可能采取独居的形式,子女偶尔拜访作为其养老模式,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很大问题,老年人年事已高,会发生很多突发问题,发生问题时子女不在身边,不能得到良好解决,甚至会危及生命。
XTF01就一个儿子,老伴文革的时候就去了。她说:“我辛苦把儿子拉扯长大,儿子结婚后,我和我儿媳妇就是合不来,住在一起就吵架,有一次吵架后,我搬出去另过,后来孙子死活要接我回去,回去没多久又吵架,最后我干脆住在外面,再也没有和他们住在一起了,由于我是从农村供销社退休下来的,每月快1 000元的退休费,自己一个人也很舒服,但是就是很想孙子、孙女。生病是我最难挨的时候,没有照顾,就想死去。”
XTF02生养了四个女儿,老伴十年前去世,自己独居。她说:“女儿嫁出后,我一个人已经过了十几年了,自己种点地,然后村里每月给点五保的钱,够我花了,就是一个人经常会感到孤单,女儿很少回来看自己,经常想起年轻岁月。”
XTF03一生养育了二子六女,自己一个人已经独居了快二十年。她说:“我不习惯和儿子媳妇一起过日子,自己一个人在外面独居自由,我今年都85了,可是身体还是很健康的,可以通过自己劳动养活自己,不过现在不行了,但是关心我的,给钱我用的,一般都是我的六个女儿,儿子不但不养我,有时我还把女儿们给我的钱贴补给儿子们用。”
(七)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千百年以来的传统思想,家庭养老模式一直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不二选择。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地加深、加快,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地显现出来。因此,为了谋求生计,得到更多的机会,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其中也有部分农村子女在城市中求学之后,选择在城市工作定居。这些大规模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势必造成了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庞大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长远意义上来看,的确加速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也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父母与子女的长期分离,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日常生活难以得到照顾,随之他们的养老也就得不到保障,这就直接导致了千百年来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严重地损害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
HCM01和老伴一起生活,育有一男一女,都在外面打工。他说:“我的儿子和女儿没文化,很早就去广州打工了,他们一个月赚的钱也就只能养活他们自己,虽然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寄点钱过来,但是对我们老两口来说那只是杯水车薪,我们老两口也只能依靠着那一亩三分地艰难地维持生活,有时我想,万一哪天我和老伴都老得动不了了,地也种不了了,没了收入来源,那我们该怎么办啊?哎,不过想也没用,我们两个现在是得过且过,过一天是一天,反正我们都是快入土的人了。”
XTM03和老伴一起住,养了三个儿子。他说:“其实这三个儿子都是老伴带过来的孩子,并不是我亲生的,和我的关系还不错,其中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在当地买了房子,基本上每年只回来看我们一次,小儿子在家种地。三个孩子虽然有孝心,但是他们过得都不是很好,他们也不能给钱我养老,只能靠我们两个老的自己种地养活自己。”
在当今的中国农村,像HCM01和XTM03这样的家庭很普遍,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很早就去外面打工,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养老的缺失,使留守老人不得不选择在地里辛苦的劳作或其他更为艰难的方式来维持生活。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该怎么办,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八)伦理道德观念弱化
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道德严重滑坡的现象,“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盛行,“孝道”观念遭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于是,有的家庭把老人是否有用、是否有钱作为对待老人的“价值”尺码,而不是把赡养老人看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与责任。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了老年人所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伦理道德的弱化,使得留守老人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不利。由于村庄舆论与道德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弱,农村家庭中老年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老年人的处境日渐恶化,儿子外出打工而由儿媳当家的老年人家庭情形可能更加糟糕。
HCF01的老伴于前年因病死去,现独自一人生活,育有一男二女,都在外面打工。“你说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呢?这么多年来,和老伴省吃省穿的好不容易把三个孩子拉扯大,让他们都成家立业了,可是现在老伴走了,他们三个也就不管我了,嫌我脏,嫌我穷,嫌我是个累赘,骂我是个老不死的,都不愿意给我生活费,把我当球踢来踢去。我又没有经济来源,只能每天去在村里捡些可乐瓶啊、玻璃瓶啊、废报纸啊,然后再去卖些钱,哎……我现在是生不如死啊!”她声音哽咽地说。
XTM04说:“自从大儿媳妇关着门不让我提前到他家养老的那天开始,我就自己独自一个人居住,三个儿子很少管我,让我自生自灭,如果不是两个女儿时不时接济一下我,有可能我很早就自杀死了,想着当年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子养大,而现在他们三个人彼此猜忌不愿养活我,不禁悲从中来,都说‘养儿防老’,我怎么养了三个儿子也不能防老啊,现在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当我不能动的时候,就是我自杀的时候。”
在农村出现像HCF01和XTM04的老年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在的农村子女由于伦理道德观念的弱化,越来越把金钱作为价值标准,越来越嫌弃自己的父母,嫌他们脏,嫌他们没用,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一个负担,尤其是对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老人,子女对他们的父母经常打骂乃至遗弃,直接导致了留守老人家庭地位的下降,给老人们的身心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到了老人们的养老质量。
(九)老年人受虐待
老年人虐待是指在家庭养老或机构养老中,负有责任关系的人的作为或不作为,导致对老年人的伤害,包括身体虐待、精神虐待、物质虐待和疏忽照顾。
随着我国快速的社会变迁,文化上出现了如奥格本所说的文化滞后现象,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过度看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导致中国几千年的一些传统道德,在一切向钱看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被吞噬。以前在农村尊老爱幼是良好道德的典范,但是这些典范在物欲面前都瓦解得差不多了。
XTF01说:“我从农村供销社退下来,每月有一定的退休费,儿媳妇巴不得我把所有的钱都给她,然而我自己要留些钱养老啊,儿媳妇的做法也让我不放心把所有的钱给她啊。再说了,我死后这些钱不也是他们的吗,可是他们不干,天天和我吵架,特别是儿媳妇还对我动手动脚,实在是令人伤心啊。最后我一气之下,搬出去独住。”
新时代的农村年轻一辈不能体会到中国古代“孝”的真正定义,或者有心忽略“孝”的全面定义,很多子女在经济上给予父母支持,但是却忽略了老年人心理和精神层次的需求,精神上剥夺、鄙视和不尊重老年人,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无疑是最不愿意承受的虐待,在物质生活逐渐充裕的今天,比起物质剥夺的虐待,精神虐待对老年人身心的伤害尤为巨大。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丧偶、丧失了劳动能力,同时又得不到子女悉心的照顾,他们内心的孤独寂寞感会更加强烈,他们需要有人给予精神上的慰藉。
XTF03说:“虽然我不愿和两个儿子一起住,但是我还是希望他们能够时不时接我回去和他们住一段时间,但是他们没有接过我。虽然女儿们给钱我,我不愁吃穿,但是我还是希望儿子们能够主动关心一下我,象征性地给点钱,或者问候一下我,但是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极其吝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