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保体制下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应对

农保体制下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应对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是我国从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的一个过渡手段,它的大面积实施会很大程度地减轻青壮年的养老负担,增加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这给了农村老年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农保体制下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应对

四、农村家庭养老中,面对代沟问题的应对

俗话说:“一日无粮,夫妻不和;三日无粮,父子不亲”,“穷吵饿闹”,沉重的经济压力常常是引发家庭矛盾和赡养纠纷的主要因素。所以,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了农村留守老人家庭的经济状况,留守老人的代际关系自然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一)两代人要进行换位思考、增进沟通、欣赏共建、和而不同,并且要进行终生社会

农村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共同面对的问题,是增进理解、化解矛盾的重要举措,心理学上的“移情”是换位思考的集中表达。而且两代人要明白鸿沟的有无、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沟通的多寡,青少年时期由于成人感、闭锁性、逆反心理、心理困惑等而变得难以沟通,但并不意味着不可沟通,事实上,在许多方面青少年渴望得到成人的指导。同时两代人要彼此欣赏对方,从内心深处接纳和赏识彼此,如果两代人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误解就能够转化成谅解,隔阂就能转化为理解。在处理具体养老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和而不同”是中国的一句至理名言,“和”就是亲善和谐,“同”就是强求一律。亲子之间在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成长环境、心理特征、社会地位等方面都不同,两者之间的矛盾将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亲子之间保持各自的不同,接纳各自的不同,用移情的方式来处理双方的代沟,可能更能有利于解决双方的隔阂和冲突。另外,老年人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改变自我、完善自我。人是社会的人,要紧紧跟随孩子的世界和时代并与时俱进。作为老年人要跨越代沟,与孩子顺畅沟通,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特别重要。

(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医疗经济负担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互助救济式的医疗制度,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医疗经济负担,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留守老人们的生活负担,缩减生活开支,降低留守老人对外出子女的经济依赖,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留守老人与子代之间的代际赡养矛盾和冲突。

HCM07,男,75岁,留守老人,育有两子一女。HCM07十年前不幸患上胆结石,这十年来一直打针吃药,虽然儿女也时常帮他买药,可是医疗负担仍然很重,家里的一点积蓄基本都被花光了。从2002年开始,中央逐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福音。在笔者调查的很多案例中,老人们都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好啊,看病吃药的费用减少了一半,比以前的负担减少了好多,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党和政府还真是为我们老百姓着想啊。儿女们在外也能安心挣钱了,与子女们之间也不再因为药费而伤感情了。”

但是,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同时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些制度设置上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好它的作用。

HCM08,男,今年75岁,留守老人,子女们都在外面打工。当笔者问起留守老人的医疗状况的时候,老人说:“本来觉得合作医疗还蛮好的,可是我的儿女们都在外打工,合作医疗的报销程序又很麻烦,我又不认识字,人又老了,没力气到处跑,有时候都不愿投保了,反正投了也是给我添麻烦。并且那些医生看到我们是合作医疗的,每次都开好多药给我,药又贵,就算是报销,负担还是那么重。”

正如HCM08说的,农村的某些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存在“开大药方,多开药,开贵药”的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的话,老人的医疗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还会加重,这一定是与合作医疗的初衷相违背的。政府应该尽快完善在监督制度上的不足,才能够充分发挥合作医疗制度的作用,让农民真正能够从中获得好处。这样才能够真正减轻留守老人在医疗费用方面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减少留守老人与子女之间因为经济原因而导致的家庭矛盾纠纷,让留守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三)大面积推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增加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近年来推行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只要他的子女们按要求参保缴费,中央会直接给予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养老金每月55元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是我国从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的一个过渡手段,它的大面积实施会很大程度地减轻青壮年的养老负担,增加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这给了农村老年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HCM09,男,75岁,留守老人,老人在向笔者谈国家政策时,很高兴。认为国家最近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很好,他现在每个月都可以拿到钱,每次拿到钱的时候非常高兴,并且每个月都有,就算子女们不给钱,老人的生活上还是有一定的保障,在心理上总还是感觉很有安全感。

既然新农保如此受欢迎,笔者认为国家需要大力推广,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相应的保险金额,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有更多的保障。只要老人的生活有保障,自然子女们在外打工也会更加安心,子女们与老人之间因为经济原因的代际矛盾、代际冲突也会减少,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留守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

(四)就近建立农村幼儿园,减轻留守老人的监护负担

因为留守老人需要隔代监护孙辈,劳动负担非常沉重,心理压力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留守老人对孙辈的照料质量会受到影响,留守老人与孙辈之间的关系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因此,如果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减轻留守老人对孙辈的照看负担,留守老人与孙辈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得到改善。

在笔者调查的众多案例中,很多小孩子上的幼儿园都离家比较远。上学、放学都比较困难。

HCF08,女,65岁,留守老人,带着两个孙子一起生活,孙子都还小,一个3岁,一个4岁,老人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要起床,给孙子们准备上幼儿园的东西,还要亲自将他们送到十里路之外的乡镇上的幼儿园上学。下午四点钟又要去学校接孩子回家。每天跑来跑去花费很多时间和体力。老人跟我说:“不去接送孩子,学校就不让孩子走!”“要是我们村里面也有幼儿园就好了,那样就省事多了。”

针对老人反映的上幼儿园难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投入,在各个农村就近建立幼儿园,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够就近上幼儿园,从而减轻农村儿童上学难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让老人在白天安安心心地做自己的事情,减轻老人对孙辈的照料负担,还可以让孩子晚上回家陪伴留守老人,减轻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这样既可以减轻留守老人的负担,又可以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让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调查的一些案例中,有一部分儿童是在乡镇上的幼儿园上学,据老人反映说,孩子们在学校被老师教得很好,回家之后也很乖,很少顶撞老人,老人与孙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五)建立农村社工机构,和谐农村留守老人的代际关系

根据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指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可知,社会工作也可以在改善农村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农村情况来看,农村基本没有专业的社工机构为有困难的群体提供帮助。所以,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加大在农村这方面的相关投入,将社工机构在农村普及。

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矛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济原因,所以,如果社会工作者能够为农村贫困的留守老人家庭争取更多的捐助的话,留守老人家庭关系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和。社会工作者在为留守老人争取更多的经济支持的同时,还应该适当地指导留守老人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增加收入,缩减不必要的开支。例如:教会老人学会一些新的养殖技术,增加农业收入之外的养殖收入;教会老人养成每天记账的习惯,减少不必要的人情开支。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留守老人与子女们之间的代沟日益扩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老人长期不学习,思想封建守旧,很难与子女们找到共同话题所导致的。代沟的日益扩大影响了留守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所以,如果老人们能够自发地或者有指导地组成老年学习小组,邀请一些有知识的、有影响的人为他们讲解一些现代化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加老人的知识,又可以缩短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文化差距,从而缩短代沟,增进留守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感情。社会工作者可以有意识地把有闲暇时间的留守老人组织起来,让他们学习新的社会科技文化知识,这样既可以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又可以增加留守老人的知识,缩短留守老人与子女们之间的文化差距,从而缩小代沟,改善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并且社会工作者应该教授给老人一些科学的教育孩子的知识,让留守儿童的家庭社会化不至于过于不足。

留守老人对孙辈进行隔代照顾的过程中,劳动负担和精神压力很大,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孙辈和子代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果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留守老人适当地减轻一些劳动负担的负担,让留守老人有更多的时间与孙辈们轻松地相处,一定会让家庭的代际关系状况更加和谐。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留守老人联系换工对象,组织换工团体,在农业劳动方面相互扶持,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这样既可以让留守老人能够感受到社区的关爱,也可以很大程度地减轻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另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指导留守老人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多种一些种植工序比较简单的作物,减轻自己的劳动负担。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程务工的农民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他们的父母只能留守在农村成为留守老人。子女的外出务工一定会对留守老人的代际关系产生影响。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影响了留守老人与子女、孙辈之间的感情,影响了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因此,农村留守老人的代际关系非常值得关注,并且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对留守老人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当然,一切问题的解决仅靠这些外部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留守老人自己与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守老人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关系环境,从而让留守老人颐养天年。

【注释】

(1)该部分文献综述得到东莞市党校刘晋飞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万分感谢。

(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六版)[M].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274-294.

(3)王树新.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代际关系新走向[J].人口与经济,2002(4).

(4)王跃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J].人口研究,2008(4).

(5)Frank A Sloan.Upstream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2(2).

(6)徐征,齐明珠.代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建立正向的代际关系[J].人口与经济,2003(3).

(7)毕文章,马新龙.利他主义视角下的中国传统家庭养老在社会转型情境中的代际关系转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4).

(8)Silverstein M,Bengtson V L.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adult childparent relationships in American famil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7.103:429-460.

(9)Elder G H.Models of the life course.Contemporary Sociology:A Journal of Reviews.1992.21:632-635.

(10)Merrill Silverstein,Daphna,Gans and Frances M Yang.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to Aging Parents The Role of Norms and Needs.2006.8:1068-1084.

(11)Becker G S.A 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6.

(12)张文娟,李树茁.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研究[J].统计研究,2004(5).

(13)刘爱玉,杨善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N].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14)张文娟,李树茁.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研究[J].统计研究,2004(5).

(15)Goody,William J.World Revolution and Family Patterns.Glencoe.Free Press.1963.

(16)Lee Y W L Parish,R J Willis.Sons,Daughters,and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in Taiwa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4.

(17)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3.9:173-174.

(18)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N].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3(3).

(19)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一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J].中国学术(第八辑),2001:221—251.

(20)陈皆明.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6):131—145.

(21)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197.

(22)王跃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J].人口研究,2008(4):13—21.

(23)车茂娟.中国家庭养育关系中的“逆反哺模式”[J].人口学刊,1990(4):25—28.

(24)桂世勋,倪波.老人经济供给“填补”理论研究[J].人口研究,1995(6):1—6.

(25)郭志刚,张恺悌.对子女数在老年人家庭供养中作用的再检验——兼评老年经济供给“填补”理论[J].人口研究,1996(2):7—15.

(26)Kuznesof E A.The house,the street,global society:Latin American families and childhoo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2005.38.4:859-872.

(27)Rossi A S and P H Rossi.Of human bonding:Parent-child relations across the life course.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1990:391-422.

(28)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2003.65.4:1055-1072;Stoller,E.P.Parental caregiving by adult children.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83.45.4:851-858.

(29)Glick P C.American Families.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57.

(30)Lee E,G Spitze and J R Logan.Social support to parents-in-law:The interplay of gender and kin hierarchie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3.65.2:396-403.

(31)Rossi A S and P H Rossi.Of human bonding:Parent-child relations across the life course.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1990:391-422.

(32)Fischer L R.Mothers and mothers-in-law.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83.

(33)Shuey K and M A Hardy.Assistance to aging parents and parents-in-law:Does lineage affect family allocation decision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2003.65.2:418-431.

(34)Sun R.Old Age support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from both Parents’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Research on Aging.2002.24:337-359.

(35)I-fen Lin,Noreen Goldman,Maxine Weinstein Etc.Gender Differences in Adult Children’s Support of Their Parents in Taiwan.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3.2.65:184-200.

(36)Edlund L.Son preference,sexratios,and marriage pattern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107.6:1275-1304.

(37)张烨霞,靳小怡,费尔德曼.中国城乡迁移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7(3)。

(38)张烨霞,靳小怡,费尔德曼.中国城乡迁移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7(3)。

(39)宋璐,李树茁.代际交换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基于性别差异的纵向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6(4)。

(40)Claire Noel-Miller,Rania T.faily.Financial transfers to husbands’and wives’elderly mothers in Mexico:Do couples exhibit preferential treatment by lineage?CDE Working Paper.2008.4:1-40.

(41)Gomes C.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s in Mexico:Types and intensity of support.Current Sociology.2007:545-560.

(42)Wei-Hsin Yu,Kuo-Hsien Su.Gender,Sibship Structure,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 Taiwan:Son Preference Revisited.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6.68:1057-1068.

(43)J.Jill Suitor,West Lafayette.Mothers’Favoritism in Later Life:The Role of Children’s Birth Order.Research on Aging.2007.29:32-55.

(44)陈皆明.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6):131。(www.xing528.com)

(45)徐勤.儿子与女儿对父母支持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1996(5):23—31。

(46)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分析[J].人口研究,1998(4):51—57。

(47)刘爱玉,杨善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N].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59—70。

(48)Lee A,Lillard Robert,J Willis.Motives for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Evidence from Malaysia.The Demography of Aging.1997.34.1:115-134.

(49)Lee Y W L,Parish,R J Willis.Sons,Daughters,and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in Taiwa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4.99:1010-1041.

(50)Fuqin John,R Logan,Yanjie Bian.Intergenerations Relations in Urban China:Proximity,Contact,and Help to Parents.Demography.1998.35.1:115-124.

(51)张烨霞,靳小怡,费尔德曼.中国城乡迁移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7(3)。

(52)徐勤.儿子与女儿对父母支持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1996(5):23—31。

(53)刘爱玉,杨善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N].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54)陈皆明.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6):131。

(55)Frank A Sloan.Upstream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2.2:363-380.

(56)Claire Noel-Miller,Rania T faily.Financial transfers to husbands’and wives’elderly mothers in Mexico:Do couples exhibit preferential treatment by lineage?CDE Working Paper.2008.4:1-40.

(57)Shu Zhou Li,Marcus W Feldman.Children,Marriage Form,and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ontemporary Rural China:The Case of Songzi.Research on aging.2004.26.3:352-384.

(58)Sun R.Old Age support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from both Parents’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Research on Aging.2002.24:337-359.

(59)陈皆明.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60)王树新.论城市中青年人与老年人分而不离的供养关系[J].中国人口科学,1995(3):38—42。

(61)徐勤.儿子与女儿对父母支持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1996年第5期:23—31。

(62)刘爱玉,杨善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N].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59—70。

(63)Claire Noel-Miller,Rania T Faily.Financial transfers to husbands’and wives’elderly mothers in Mexico:Do couples exhibit preferential treatment by lineage?CDE Working Paper.2008.4:1-40.

(64)Silverstein M,Yang F M.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to Aging Parents:The Role of Norms and Needs.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006.27.8:1068-1084.

(65)Sun R.Old Age support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from both Parents’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Research on Aging.2002.24:337-359.

(66)徐勤.儿子与女儿对父母支持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1996(5):23—31。

(67)王跃生.家庭结构转化和变动的理论分析——以中国农村的历史和现实经验为基础[J].社会科学,2008(7)。

(68)熊跃根.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J].中国人口科学,1998(6):15—21。

(69)Claire Noel-Miller,Rania T Faily.Financial transfers to husbands’and wives’elderly mothers in Mexico:Do couples exhibit preferential treatment by lineage?CDE Working Paper.2008.4:1-40.

(70)C Y Cyrus Chu,Yu Xie,Ruoh-rong Yu.Effects of Sibship Revisited:Evidence from Intra-Family Resource Transfer in Taiwan.Population Studies Center Research Report.2006.1:1-24.

(71)Sun R.Old Age support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from both Parents’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Research on Aging.2002.24:337-359.

(72)夏传玲,麻凤利.子女数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J].人口研究,1995(1):10—16。

(73)桂世勋,倪波.老人经济供给“填补”理论研究[J].人口研究,1995(6):1—6。

(74)郭志刚.张恺悌.对子女数在老年人家庭供养中作用的再检验[J].人口研究,1996(2):7—15。

(75)徐勤.儿子与女儿对父母支持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1996(5):23—31。

(76)刘爱玉,杨善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N].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59—70。

(77)Emiko Takagi,Merri,Silverstein.Intergenerational Coresidence of the Japanese Elderly:Are Cultural Norms Proactive or Reactive?Research on Aging.2006.28.4:473-492.

(78)Kohli M,Harald Knermund,Claudia Vogel.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transfers in Europea comparative analysis.the Research Network on Ageing at the 7th Europe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ESA)Conference.2005:1-15.

(79)Frank A Sloan.Upstream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2.2:363-380.

(80)Lee Y,W L Parish,R J Willis.Sons,Daughters,and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inTaiwa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4.99:1010-1041.

(81)周云.从调查数据看高龄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J].中国人口科学(增刊),2001(1):32—35。

(82)徐勤.儿子与女儿对父母支持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1996(5):23—31。

(83)徐征,齐明珠.代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建立正向的代际关系[J].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3期。

(84)鄢盛明,陈皆明,杨善华.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85)王跃生.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比较[J].社会,2006(3):118—136.

(86)张文娟,李树茁.劳动力外流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87)Sun R.Old Age support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from both Parents’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Research on Aging.2002.24:337-359.

(88)Lin I,Goldman N,Weinstein M,Lin Y,Gorrindo T,Seeman T.Gender differences in adultchildren’s support of their parents in Taiwan.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3.65:184-200.

(89)Shu X,Bian Y.Market transition and gender gap in earnings in urban China.Social Forces.2003.81:1107-1145.

(90)蔡洁.家庭代际关系与家庭养老[J].新疆社科论坛,1998(12):60—62。

(91)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8(4):108—113。

(92)贺雪峰.农村代际关系论: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09(5).

(9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

(94)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63.

(95)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六版)[M].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274—294.

(96)鲁思·华莱士,艾莉森·沃尔夫著.当代社会学理论[M].刘少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5.

(97)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5.

(98)董进宇.亲子关系[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23.

(99)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0.

(100)费孝通.江村经济[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33.

(101)叶敬忠,贺聪志.静默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8.

(102)张再云,魏刚.代际关系、价值观和家庭养老——关于家庭养老的文化解释[J].西北人口,2003(1).

(103)王树新.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50.

(104)[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23.

(105)周怡.代沟与代差:形象比喻和性质界定[J].社会科学研究,1993(6).

(106)周怡.代沟与代差:形象比喻和性质界定[J].社会科学研究,1993(6).

(107)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8.

(108)[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109)叶敬忠,贺聪志.静默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78.

(110)郑杭生,李强,李路路,林克雷.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6.

(111)郑杭生,李强,李路路,林克雷.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8.

(112)[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虹,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