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位,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家庭代际关系看,代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中国家庭代沟问题正如米德所说的那样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他们之间的沟壑越来越宽,彼此遥望,互不理解各自的行为和思想。特别是现代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青年农民不断涌入到城市打工,大批农村老年人沦为留守老人的情况下,代沟的村庄严重影响着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的质量。
(一)代际之间的代沟日益扩大
代沟是由于社会条件、社会化活动的重点及其在社会中充当的社会角色不同,从而导致人群之间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的社会现象。老年人的生活经历、成长背景、教育背景等本来就与年轻的一代人会产生很大的差别,代沟是每个家庭不可避免的家庭现象。因为代沟,老年人与年轻人在为人处世、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有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分歧,甚至会引发亲子矛盾和冲突,从而对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XTF10,女,今年75岁,留守老人,育有三儿三女。子女们大多都在浙江打工。老人说,子女们经常给她打电话,但是每次都只有几分钟,问完身体好不好?干活累不累?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别的什么话题了。过年回家,子女们经常自己拿着手机玩,老人自己又不懂高科技,很难插得上话。老人经常说的话都被子女们认为是封建迷信。子女们在城市打工的时候养成了每天都洗澡的习惯,回家过年的时候也仍然保持这种习惯。在调查的这个农村中,有一些家庭还没有安装自来水,生活用水还主要靠挑水,老人看着儿媳妇每天洗澡洗衣服,很是浪费水。家里经常因为这些小的事情引发家庭矛盾,婆媳关系很不好,好好的年有时候都过得不安生。过完年之后也是不欢而散。
通过上述访谈发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之后,受到城市相对开放和现代文化的熏陶,与老人封闭、落后的生活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又因为子女们长期在外务工,离老人的生活圈子比较远,互动频率低,在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方面与留守老人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代与代之间的代沟也会日益扩大,家庭因此而出现的代际冲突也日益增多,家庭代际之间的冲突会影响到留守老人与子代之间代际感情,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农村老年人和其子女由于代沟的存在,在众多方面出现隔阂和冲突,导致代际之间的交换关系出现了失衡
在思想方面,农村老年人比较切实、保守;而农村的青壮年却喜欢自由、开放,向往城市里的生活。在工作方面,农村老年人工作踏实,事无巨细都非常认真,原则性强;而农村的青壮年却讲究速度、效率,灵活性比较明显。在行为方面,农村老年人处事冷静、谨慎,认为做事要有准则,稳扎稳打;农村青壮年则喜欢接受新花样,敢作敢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有冒险精神。在家庭方面,农村老年人对家庭愿作全部牺牲,主张大家庭制,重视全家成员的感情;农村年轻人则重视个人享受与自由,喜欢小家庭制。正是这些差异,年轻人一般都不愿在农村里生活、做农活,而愿意在城市里生活打工。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父母细心照料、教育子女,一方面是出于天性;另外一方面则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方式。希望子女长大成人之后也能给自己同样的照料,以便老有所依。从这方面考虑,可以认为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是一种代与代之间的交换关系,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这种交换关系是一种平衡的关系,代与代之间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是平等的。根据费孝通先生曾经对我国代际关系的总结:“我国是父代抚养子代,子代在父代年老时赡养父代,基于公平原则上的双向、互惠、平衡的代际交换模式。”(109)可知,我国传承几千年的代际关系是双向、互惠、平衡的。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的这种平衡的代际关系状况发生了变化,农村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即出现了一种老年人付出的多,而年轻人付出的少的状况。
根据调查情况来看,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靠自己劳动。虽然留守老人能够从子女处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这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困难问题。在调查的众多案例中都存在类似下列案例的情况:
XTM08,男,今年70岁,老伴已去世三年,留守老人,儿子儿媳长年在广州打工。根据其反映的情况,他的儿子本身也很困难,连建新房的钱都没有存够,外出前后也没有给过老人多少钱。目前自己耕种三亩多地,养着两头年猪,生活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生活很艰辛。一日三餐也不会去街上买什么菜,田里的菜长起来了就吃,没有长就吃苞谷饭和土豆,家里的用油主要靠猪油。老人说“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连小偷都不愿意来”、“现在哪里能完全靠儿子养哦,他们自己都养不活,我也只能自己养自己,只要他们不反过来问我要钱就算祖上有德咯。”
生活照料是老人与子女交换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别人为他们提供帮助。但是,子女们长期在外打工,拉大了子女与留守老人之间的空间距离,降低了留守老人从子女处获得生活照料的可能性,留守老人从子女那里获得的生活照料自然会逐渐减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只能依靠自己或者配偶。
XTF08,女,今年75岁,与老伴一起生活,“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育有三儿两女,基本都在外面打工。由于老人半身不遂,丧失劳动能力,基本的生活起居都需要老伴帮忙。儿女们只是偶尔能回家探望一下,并且回家探望的时间很短,很仓促。笔者去他们家拜访时,看见老人正站在窗前凝望着子女们回家的方向,眼神中透露这一种渴望,恨不得子女们突然从路上冒出来。听老人的邻居讲,老人每天都会在窗前站很久。在访谈时,老人时常向我抱怨:“他爷爷今天做的饭又没有熟,菜连盐都没放够,简直就是吃不下去。”“莲娃这么久也不回来看一下我,我的衣服都不知道好久没有洗了”。
像XTF08这种情况很多,子女的长期外出,对父母应有的生活照料缺位,尤其是在疾病照料方面,只有当老人真的病危的时候,子女们才会回家照料一下。这样的照料情况很明显地反映出留守老人曾经给予子女们的抚养照料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现象。
农村老人的生活非常简单,平常除了干农活就是跟家人、邻居们聊聊天。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主要依靠与家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得到满足。但是,子女们长期外出,拉大了留守老人与子女之间的空间距离,导致留守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次数和交流时间减少,必然会影响留守老人获得的精神慰藉资源。
XTF09,女,71岁,留守老人,与老伴生活在一起,育有两儿两女,儿女们都在广州打工,每年只有年前年后的五六天才能回家仓促地过个年。平常一两个月才打一次电话,打电话的时间每次都不会很长。“回家过年,不是在这个朋友家玩一天就是在那个亲戚家玩一天,吃饭的时候还要到处找,吃完饭马上又不见人哒,回来几天都没跟我讲几句话,光给我些钱有个屁用,钱又不能陪我说话。”老人向我抱怨说。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上述案例反映的情况非常普遍。子女们在远处打工,回家一次也不容易,因此回家的频率非常低,与父母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很有限,虽然能够用电话联系,但是毕竟方式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样,很难弥补留守老人精神赡养上的缺失。有一些子女长期在外打工,与老人相处的时间短,生活环境不相同,即使过年回家,也很难与其说上什么话。留守老人能够获得的精神慰藉资源因此而受到负面影响。
(三)代沟对原先以长辈单向权威为特点的较为稳定的家庭代际关系格局造成一定的震动,有时甚至表现出一种颠覆或解构,而导致代际之间的权力核心普遍下移(www.xing528.com)
代沟在家庭领域往往表现为年轻一代开始经常以审视和质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开反抗年长一代,原有的亲子关系格局被打破,父母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不再居支配地位。在一些家庭中,代沟现象不只表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观念和理解方式上存在差异、分歧、隔阂,甚至有的已经转向了彼此之间的尖锐冲突和对立,彼此无法理解和沟通,这种状况正如米德所言“整个世界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的比他们年长的人,隔着一条深沟互相望着,不同代人之间横亘着不可逾越的沟壑。”
随着农村社会的急速变迁,代际冲突在中国农村的家庭中显得更为集中和显著。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各式各样的发展冲击着家庭领域,缩小了它的活动范围和功能,造成了代际间的紧张和疏远,其影响程度之大可能是史无前例的,因为伴随着社会变迁的进程,各种年龄群体,被纳入相对共同的框架,或社会的中心领域,由此既增加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又加大了他们之间的裂痕和冲突,因此代沟问题如果激化则可能使家庭代际关系处于不稳定、不健康的状态。表现为亲子关系不和谐,趋向紧张,亲和度下降以及亲子冲突,甚至激发家庭内部的矛盾和隔阂,使之产生内耗。
“群体中存在着领导者和追随者,这是群体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群体领导,是指在群体内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承担这一角色的人,或者具有某些突出的品行,或者对群体活动积极参与并做出积极贡献。他们可以从群体内自发产生,也可以从群体外加以委任。”(110)家庭属于初级群体,家庭中的潜在领导权就是靠对家庭做出的贡献大小来决定的,例如传统家庭中的“严父”,作为支撑家庭、养家糊口的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领导的角色。
XTM09,男,今年65岁,留守老人,育有两个儿子,与老伴一起生活。在访谈的过程中,老人是这样向我说的:“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种田了,总认为我们种田没有什么出息。”“他们在外头挣的钱多哒,回来我们像祖宗一样供着他们,生怕得罪他们。以后,我们还要靠他们养呢。”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家庭这种初级群体中,谁掌握着主要的经济大权,谁的地位就高,说的话、做出的决策就更具有分量,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力就更大。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脱离田地,外出务工,获得了在非农业领域取得经济收入的空间,仅靠农业获得的收入已经远不及在外打工获得的经济收入了。子女们的经济收入水平逐渐高于仅靠务农取得收入的父母。父母宝贵的“种地经”对他们也不再具有多少价值,“严父”、“慈母”不能继续在农村家庭中垄断家庭领导者的角色了;子代对家庭的支配权越来越大,代际之间的权利核心开始由父代向子代转移,子代道德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自己家庭的代际关系,所以这种权利核心的下移是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发生转变的一种表现,同时也会反过来对农村家庭的代际关系产生影响。
(四)代沟推动家庭内新的代际关系格局的建构
新的代际关系以亲子双方居于相对平等地位的双向权威为特点,更强调两代人双向互动和对话交流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缓解矛盾、消除分歧,这本身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有利于代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所以说代沟在给家庭代际关系带来一种危机的同时又为代际关系的新发展创造了机遇。
在这场历史和未来的大过渡中,农村老年人感到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动荡和不适应。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在体验到生机勃勃的世界之时出现了价值上的新选择。于是,农村里的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在生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选择方面出现了一条新的鸿沟。代沟冲突更深刻的内涵是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冲突。的确,大众传播媒介的扩张和青年人与都市文明接触的频繁,青年人正是体现现代文明、文化的接受和传播者。而作为旧习俗维护者的农村老年人对新东西看不惯,两代人的距离也就被拉大了。在家庭内部,父子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婆媳关系比较难处,孙祖两代隔膜,这已成普遍问题。
由于中国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代沟,而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为农村青年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自由提供了支持,年轻的子女们纷纷外出务工,他们对自己父母的生活照料处于一种缺位状态;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加重,有的老年人还要对孙辈进行隔代监护,这无疑会让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和精神压力“雪上加霜”。留守老人不仅需要照料自己和配偶的日常生活起居,还要照顾年幼的孙辈的衣食住行,家务负担会比非隔代监护的留守老人更加沉重。再加上是接替子女对孙辈进行监护,在老人子女的客观压力下,留守老人照料孙辈会更加有心理压力。这是祖辈和孙辈共同居住的家庭格局,正是农村老年人和其子女之间代沟的存在,子代脱离家庭造成的。
调查的这两个村庄里有很多一个或两个留守老人带着多个孙辈的情况,老人监护的儿童年龄都不大,主要集中在1—15岁。老人们普遍反映,给子女们带孩子,虽然减轻了自己的孤独寂寞感,减轻了孩子的负担,但是更多的是一种责任,现在的小孩子不好管,不能说、不能打,就怕把孩子带坏了,对不起自己的儿子媳妇,而且照顾孙子女额外增加了自己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
XTF11,女,今年60岁,与63岁的老伴一起生活,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多年,目前还照顾着三个儿子留下的五个孩子。老人说“光给这些孩子洗衣服、洗澡、哄他们睡觉就要花不少时间,而且每天都要洗”,带着这么多孙子孙女,生病了也要扛着,还要起床给他们做饭,还要上山砍柴,老两口还不舍得让农田荒芜,同时种着九口人的地,约七亩。老人说“农忙季节,我每天包括睡觉只有七小时的休息时间,实在是累啊。”
HCF06,女,今年69岁,带着9岁的孙子、5岁的孙女一起生活,孙子孙女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老人既要干农活,还要照看两个孩子的生活。既不能让他们饿着,又不能让他们冻着,生怕他们生病,生怕子女们回家会怪她没有照看好孩子,啥事都顺着他们,精神压力非常大,“我一年到头最盼的就是儿子儿媳妇能早点回来,这样我就可以睡几个安稳觉了。”
HCM06,男,今年65岁,留守老人,带着一个5岁的孙子一起生活。在访谈的过程中,老人对我说:“帮着儿女们带孩子相当担心,生怕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我时时刻刻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一刻都不敢马虎。听说我们村的有一个老人做农活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孙子放在田边上没有管,等老人忙完自己手中的事情后,发现孩子爬到水井边掉入水中淹死了。我听到都觉得可怕,实在是怕得很啊!”监护过程中,老人感受到了很强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
上面的这些案例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留守老人照顾隔代不仅会对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还会影响留守老人对儿童的生活照料的质量。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这些主题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对于一个健康、正常的儿童来说,其社会化过程的完成有赖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是否具备社会化所必需的这些社会条件。如果剥夺了某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或者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化必然出现重大缺陷而无法达到正常的水平。”“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化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111)家庭对于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相当重要的,原本正常的家庭都是由孩子与自己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一起组成。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留下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构成留守家庭。在这种留守家庭中,留守老人则独自承担起了对孙辈的家庭社会化责任。但是,由于祖孙两代人年龄相差太大,“代沟”比较深,并且多数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完全由留守老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护,一定会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HCF07,女,70岁,老伴已去世多年,留守老人。育有三个儿子,儿子、儿媳妇均在浙江打工。目前需要照看三儿子的孩子,只有10岁,这个孙子让老人又心疼又头疼。据老人讲述,儿子把孙子的零花钱交到老人手里面保管,而孙子花钱大手大脚的,又爱吃零食,每次孙子向老人要零花钱的时候语气都不是很好,手伸着说“拿钱来!”老人怕孙子养成不好的习惯,不想随随便便地给他钱花,就不给,孙子就会说:“那钱又不是你的,是我爸爸妈妈给我的钱。”如果老人坚持不给,孙子就会打电话给儿媳妇告状,说老人想“贪”下孙子的零花钱。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儿媳妇也因此对老人的意见越来越大,老人很难做人。
上述案例反映的情况还只是隔代监护产生的问题之一。被留守老人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下列的这些问题。由于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之间还隔着一代,所以留守老人在监护留守儿童的过程中,与父母直接监护留守儿童会存在一定的区别,会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留守老人不是很了解社会的具体的物价水平,留守老人要么就在留守儿童生活费方面过分地克扣,要么就过分溺爱,给留守儿童过多的零花钱,养成留守儿童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顶撞长辈现象,乱花钱的现象,迷恋网络游戏的现象;并且由于留守老人本身文化水平有限,家务劳动又很沉重,基本对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的辅导和监督比较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都比较差;由于老人的松于管理,留守儿童在家务劳动方面参加的比较少,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早期的锻炼;这些不良习惯会对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之间的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并且还会恶化留守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维系,影响到了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所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