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老年人养老研究成果:湖北仙桃范湾村和汉的子代支持

农村老年人养老研究成果:湖北仙桃范湾村和汉的子代支持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中国农村的老年人在接受自己子女物质上的赡养的时候,他们还是不忘发挥余热的,为自己的子女进行着物质上的支持。

农村老年人养老研究成果:湖北仙桃范湾村和汉的子代支持

四、农村老年人对子女代际支持

代际支持的定义是父代与子代的相互帮助,代际支持充分反映在父代对子代的抚养和子代对父代的赡养这两个代际支持过程中,但是这两个过程不是决然分开的。按照交换理论的观点认为,人们的行为一般都是交换的关系,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付出了行为,总是希望得到一种报酬,不管这种报酬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即时的,还是未来的。正如布劳给社会交换下的定义:“交换是指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依赖他人回报的自愿的社会行动,一旦回报中断,这种(交换)活动就停止。”(95)父代在抚养子代的过程,就是一种把报酬攒到将来自己老了后的一种行为,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够赡养自己,因此有了传统中国的子代赡养父代是天经地义的说法。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子女也希望在赡养老人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些回报,毕竟父辈投入的行为在几十年前,正如霍曼斯的攻击赞同命题所说的那样“如果人们的期望落空,他们就会生气并经常引发攻击性行为;如果人们的期望得到满足或者得到超额满足,他们就会很高兴。”(96)如果子女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父辈相应的回报,有些子女就会虐待和遗弃老年人。布劳在《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拥有资源的人,能够在交换的过程中,拥有对他人的权力。老年人在家庭养老中,老年人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少,而子女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多,因此在交互的过程中,老年人处于弱势的地位,因此老人在养老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行动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支持。老人在赡养的时候对子女付出的多一些,那么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也会尽心一些。事实上,中国的老年人,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在接受子女赡养的过程中,总是尽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支持,例如,有的为在城市打工的子女照顾孙子女,有的继续耕种自己家里的责任田。因此在了解子女对老人的代际支持对农村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之后,老人对子女的代际支持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因为老人养老的生活满意度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从代际支持的两个过程来共同考虑,因为老人对子女的代际支持越多,子女对老人的支持也会越多,这本身就是一个交换行为的公正原则。

(一)农村老人对子女的物质支持

代际支持是相互帮助,是一种交换关系,只是交换的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此时的老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已经干不了什么重的农活,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少。但是子女在赡养老人的过程中,如果老年人能够给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支持,那么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就要高些。

事实上,中国农村的老年人在接受自己子女物质上的赡养的时候,他们还是不忘发挥余热的,为自己的子女进行着物质上的支持。表4-18的数据表明,所有的农村老人事实上都在为子女进行着物质上的支持。

表4-18 老年人对子女物质支持的分布表

img42

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生活的质量,而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子女,因此老人要想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主要还是取决于子女的经济生活状况,而老年人对子女的物质支持可以让子女免去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挣钱。

XTF06与两个儿子居住在一起,但主要还是居住在小儿子家。“我的小儿子自结婚以来就和媳妇到广州打工,我也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看得到他们。他们生下孙子不到一年后,就到城里打工去了,一岁不到的孩子,他的爸妈就不在身边,全靠我一个人把他带大,其中的艰辛只有当过爸妈的人才能体会,现在小孩上学了,白天我管的少些了,但是孩子的一日三餐、洗衣、指导孩子读书还是要我做,现在我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希望孙子的爸妈能够把孩子接到城里读书,但是自己儿子说城里读书太贵,而且他们打工又不稳定,经常要到处流动,看来我还要继续帮他们看孩子了。我现在最担心是教不好孙子,他的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又不是很听话,我也不知道怎么教这个孙子。”老人说的时候,明显对未来充满着忧郁。她继续说:“七年了,儿子和媳妇都是只有快到春节的时候才回来看望我和孩子一次,我和孙子的生活费主要是我的小儿子每月从打工的城市寄回来的,我现在没帮大儿子做事,大儿子很少寄钱给我用。要是没有孩子爸每月寄过来的生活费,我都不知道该如何生存?加上孩子们都不在身边,万一我生个大病该怎么办啊?我现在还能帮儿子们带孩子,可是随着我的身体越来越差,将来我会怎么办啊?”

如今,像XTF06这样的家庭在中国农村很普遍,农村青壮年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增多,加上小孩很难在城里找到学校读书,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就成了这些留守小孩的唯一依靠。留守老人生活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的子女,他们帮自己的子女带小孩。像XTF06这样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重心不在于自己如何生活而是如何抚养自己的孙儿。他们要得到孩子的经济支持,必须要通过帮自己的孩子抚养小孩的方式来换取。

农村最惨的老人当属那些高龄老人或者失能老人,他们生活照料是离不开子女的代际支持的。但是这些老人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无法对子女进行物质上的支持,因此在子女的赡养问题上更是处于弱势的地位。

XTM06和老伴居住,育有一儿三女。三年前,他一次外出干农活摔了一跤,导致中风,现今一直卧床不起。日常的生活照料都是老伴打理。随着老伴身体欠佳,XTM06和老伴商量着到子女家养老,可是三个女儿以居住较远,还要照顾孩子为由推脱,不愿意自己的父母住在她们家里养老。XTM06的老伴说:“在农村指望女儿养老是指望不上了,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但是儿媳觉得我们两个人没有钱,不能帮助他们,经常为了养老的问题和儿子吵架,儿子迫于妻子的压力也不敢做声。我们的命真苦啊,一辈子辛苦把四个孩子养大,临老了他们都不愿养我们。”XTM06说:“我生病了,几个孩子花了一点钱把我的病治得稳定点后,就对我不闻不问,多亏有老伴,要不我早都上天了,哎,我那不争气的儿子,指望他是指望不上了。要是老伴有一天和我一样,你说我们可怎么办啊?我也不求他们什么,只要能够管管饭,多来看我,我也就放心活下去了。”

XTM06的无奈在中国的农村非常普遍,农村的高龄老人,或者身体状况不好,或者失能,已经不能正常地帮助子女看家或照看孩子了。他们的养老生活就非常令人堪忧,正像有的研究者认为的那样,在农村这样的老人只能自求多福,他们中很少有人是寿终正寝的,很多人都是自杀而非正常死亡。这些老年人,因为无法为子女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如果和儿子、儿媳关系不好,晚年的生活照料是很难有保障的,这对其生活的满意度有直接影响。在农村似乎存在这样一种双向的利益交换关系:在老人年老、子女忙于生计时,家庭的日常事务如看家、做家务、带孩子等全交由老人来承担。而老人的报酬是子女给老人主要的生活费,即晚年的生活基本维持。中国的“孝”文化是责任和义务的复合体,老人早年抚养子女长大,到了晚年生活的照料理应由子女承担。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中传统家庭权力关系的倒转,农村老年人地位的弱势,导致他们的生活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二)农村老人对子女的精神支持(www.xing528.com)

这主要集中体现于老人与子女情感支持的维系。而情感的支持具有相互性,子女对老人的关怀,同时也是老人对子女的精神关怀。有作者报道:中国老人由于习惯大家庭的生活,与子女关系和睦的老人其幸福感高于一般者。也有研究者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有无亲近关心的子女是影响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农村大家庭中,老人的生活圈小,文化娱乐生活与城市老人相比更是少,因此,子女陪伴老人的时间自然较少。加之当今农村劳动力的外流,留守老人也增多,老人亲情感的缺失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针对以亲情感为核心的农村老人精神赡养,主要聚焦的是对老人情感的支持与心理需求的满足。有时候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顿家常便饭也会在平淡中品味出真情。农村老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并不奢求子女能给予多大的物质支持,只要一家人和睦,相亲相爱,那也是一种平淡的幸福。

XTM07早年丧偶,再婚已七年。自己带着一个当兵的儿子,老伴带着一个女儿。由于儿子常年在外,回家的次数少,XTM07都是和老伴共同度过的。谈到自己的儿子,他就是一脸的自豪:“儿子小的时候就没了妈,我自己既当爹又当妈将他抚养长大。还好他也争气,现在在海南当兵,每隔一周都打电话问我身体怎么样。有一次听到新闻说海南海啸什么的,急的我呀,儿子刚好打电话回来向我报平安。只要他平安,我就安心了。”但是XTM07的老伴就不同了,自己的一个女儿从小不听话,跑到外面七年了都没个影,谈到这XTM07都是叹息:“七年都没一个电话,老伴心都凉了,现在她摔断了腿,行动也不方便,就是想看看女儿,她这辈子也没什么遗憾了!”

XTM07和老伴截然相反的情况不禁让人悲叹生活的不容易。可以想象XTM07的老伴心中的焦虑和担忧。儿子的电话报平安就可以让爷爷安心,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情感告慰,也反映出子女对老人的情感支持是保障其晚年生活得以安慰的“定心丸”,其实子女和老人之间的亲情感力量是强大的。从案例中XTM07的老伴的担忧可以反映出老人对子女的需求是简单的、纯粹的,只要他们平安和孝顺,就是对自己的最好宽慰。而这种情感的告慰和精神的慰藉是相互的,他们通过简单的电话联系,就可以从精神上互相告慰彼此在远方的亲人。

表4-19的数据显示,农村老人感觉生活很累的占1.7%,比较累的21.2%,一般的有50%,一般及以上的累计72.9%。可见农村老人由于生理和社会的原因,他们的生活是比较累的。这时子女的情感分担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是有显著作用的。在文化层面上,精神赡养是一个孝道能否得到继承的问题;在经济层面上,精神赡养是一个养老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如何控制在子女能够承受的范围里的事。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会在亲情感的延续下得到继承。因此,子女的情感支持就是一种精神赡养,它为农村老人生活的平淡增添了一份温暖。

表4-19 老人生活是否累

img43

通过调查,三个年龄段的老人均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的养老方式选择,这种比例达88.1%。同时随着政府逐渐对农村老人生活状况的重视,农村养老保障也逐步提上日程,也有15%的老人愿意去政府建立的养老院养老。11%的老人坚持自己独立养老,这也说明当今农村老人在经济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更愿意依靠自己来生活。

表4-20的数据显示,愿意主动接受家庭、子女支持的老人更容易感觉到幸福,比例达到60.2%。农村老人还是更愿意在子女和自己的双向互动中养老。在19%的其他选项中,大多数调查者反映家中老人在以下情况更容易感到幸福:一家人经常聚在一起,子女孝顺;一家人陪老人吃饭;一家人和睦,子女健康,儿女幸福;有自己的事业,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很可能与传统的孝文化相关,在传统家庭形式下,尤其是三代同堂的扩展家庭中,子女对老年父母的情感回报是面对面的。因此,到了晚年,农村老人自己也认为理应得到子女等的支持。

表4-20 在以下哪种情况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img44

XTF07早年丧偶,无儿无女。是农村中的典型五保户。一年前,接受村里干部的建议来到县里的养老院。“我真是错了,养老院里的人我都不认识,自己现在身体不好,整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要是原来在家里,还有几个邻居可以聊天,现在呢,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要是我有儿子女儿也不至于弄成现在这个样子,起码还能和他们在一块。”XTF07满肚心酸地说到,据了解已经将近一年都没有人来看过她了。

XTF07作为一个独居老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家养老。她在养老院的孤独感、无能感是不言而喻的。家庭养老是由子女、配偶或者其他亲属等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履行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职责的养老方式。之所以大多数农村老人愿意选择家庭养老,一方面是源于亲情感的不舍,另一方面也是害怕孤独、寂寞。家人的关怀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是温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