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来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等谚语,说明要提高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的生活质量,必须要提高老年人增加收入的途径,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之所以要比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少,是因为城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险完善,他们的收入比农村老年人高,稳定有保障。因此对农村地区老年人在收入上的增权赋能显得尤为重要,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保障体制就是一个为农村老年人增权赋能的最好途径,因为老年人只要有一份稳定又有保障的收入来源,那么不管多少,他们对子女的依赖就会减少,就可以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因此,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的问题上,首先要加大农村老年人增收的能力,其次就是要提高养老保险的金额,最后就是从各个方面对他们增权赋能,尽量减少他们对自己子女的依赖。
通过表2-9的数据,可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来源首先是自己或老伴的劳动所得,这与农村年轻人到城市打工,责任地只能留给自己的父母耕种离不开的。农村里那些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的生活自给自足能力较强,调查、观察和访谈中发现,农村老年人只要身体健康条件允许,就算年龄再大也会下地干活,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尽量减少依赖子女的时间。在被调查的260名留守老人中有206人仍坚持下地参加农业生产,占总调查人数的79.2%,只有54人由于年龄太大,或因为没有劳动能力,不能参加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子女。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农村留守老人还要进行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较为辛苦。农村留守老人的第二个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在外打工子女提供的,而只有24个老年人的收入是通过政府提供的养老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决定了他们收入的多少,第一个收入来源的前提条件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能力下地干活挣钱,但是这个途径的收入不是很高,因为虽然现在国家不收农业税,但是农资的涨价非常厉害,农产品的价格不高;第二个收入来源前提是在外打工的孩子能够挣到钱而且有孝心,这个途径的收入不能有保障,如果孩子在外打工挣不到钱,孩子给父母的钱也会很少,加上现在物价飞涨,农民工的收入增加过慢,有的子女还被无良奸商拖欠工资,因此他们从子女那里得到的收入没有保障;第三个收入来源是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国家付给老年人的养老金,这个收入来源有保障,但是金额太少。正是这些限制条件的制约,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普遍较低,表2-10的数据表明,84.7%的农村老年人的月平均收入在300元以下,这点钱,只够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勉强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而表2-11的数据表明,老年人的月收入与他的生活满意度呈高度的正相关,而且通过了假设检验。这说明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的一个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表2-9 家庭养老中,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来源(多选,N=260)
表2-10 老年人收入频数分布表
表2-11 月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交叉表
(G=0.422 p=0.000)
2.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用途
表2-12的数据表明,所有的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主要用来日常生活开支,其次是看病,占39.2%,用于其他开支的很少。这表明了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较低,一般只可用于维持基本的生活消费,用在精神文化娱乐上的消费十分低。看病医疗支出是农村老年人收入中的主要支出之一,但是他们的医疗支持一般针对急性的可以治疗的疾病,在当今看病贵的情况下,收入本来就很少的老年人基本上没有多少钱用来支付医疗费用,他们一般采取“大病拖,小病扛”的策略,这可能存在着民间幽默夸张的色彩,但却真实地刻画出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特点。在我国现阶段,虽然农村纳入到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内,但是这必须要住院,而且要先垫出钱后,再报销医疗费,许多老年人根本就没有能力支付高额的住院费用,因此农村老年人基本上采取“拖”的策略,实在无法拖的时候,才会去看病拿药。
表2-12 家庭养老中,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的消费(多选,N=260)
3.农村老年人的住房
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希望居者有其屋,因此农村居民大都省吃俭用,希望能够盖起自己的房子,所以大多数老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建起较好的房子。但是农村老年人住房条件并不好,原因是多数老人有几个子女,当子女成家立业后就会分家出去另住,因此有几个儿子就必须为儿子们准备几套住房,这些住房往往花费了老年人毕生的积蓄。如果子女不孝顺,那么他们就会和子女分开另过,而他们此时已经没有能力重新建房子了,就只有蜗居在简陋的房子里面,形成农村特有的老人住“茅房”、儿子住“豪房”的现象。在被调查者中,有199人住的是砖房,占76.5%,但仍有58人住的是土房,还有1人住的是草房,农村留守老人的住房条件总体上是不错的,但仍有少部分人的住房条件急需得以改善;有72.7%的老人在自己住房中的居住时间超过了十年;被调查者的平均住房面积为68.11平方米,住房面积较小。
4.对经济生活状况的满意度
如前所述,客观上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很低,仅够他们维持日常开支的需要,表2-13的数据表明,农村老年人中主观上对自身经济生活状况满意的人数很少,所占比例不到25%,接近35%的人不太满意或者很不满意,大多数的老人希望经济生活状况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而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农村老年人的收入。
表2-13 农村留守老人对经济生活的满意度(N=260)
(四)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1.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www.xing528.com)
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大部分由自己和老伴种地得来的,因此身体是否健康是他们家庭养老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身体条件不好,那么无法在农田里耕种,无法获得收入,而子女提供养老收入有限,那么他们既要看病,又要生活,养老的经费只能完全依赖自己的子女,那么他们的养老生活质量不会很高。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被调查的260名的农村老年人中,除90人暂时未发现自己有疾病,其余人均身患各种疾病,占总人数的65%。这表明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较差,再加上其子女外出打工,缺乏关心照顾,社会及政府应积极给予关注,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其及时就医,有钱可医。
2.农村老年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评价
表2-14的数据表明,在260名被调查者中大约有43%的老年人觉得自身的身体状况还可以,接近40%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差或者非常差。调查中笔者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医疗卫生知识缺乏等原因,导致疾病预防意识缺乏。通过询问得知有如下几个原因:①在身体健康体检方面,大多老人由于经济不允许、体检过程麻烦等原因,基本上没有老人定期到医院进行身体健康体检;②食品卫生方面,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很多老人根本没有食品安全的概念,认为只要是无毒食品就可以放心吃,对于吃隔夜饭或是病死的鸡鸭肉等到更是毫无顾忌;③在日常穿着卫生方面,很多老人认为自己天天与泥土打交道,衣服怎么都是脏的,洗了也白洗,故而常穿着很久未洗的衣服。
表2-14 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
(五)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状况
1.日常生活中的休闲
农村老年人由于孩子不在自己身边,孤独寂寞感相对来说比较强一些,在劳作之余免不了要寻找一些精神生活寄托,但由于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当单调。表2-15的数据表明,此次调查表明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精神生活十分单调,大部分老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是串门聊天、看电视、听收音机和打牌之类。这表明了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相当贫乏单调。
表2-15 农村留守老人的休闲状况(多选,N=260)
2.对子女问候的期望
调查数据表明,80.4%的农村老年人希望自己的子女经常来看望自己或者能够问候自己,不希望的人有14人,占总体百分数的5.4%,还有26人觉得无所谓,占总体百分数的10.0%。表2-16的数据表明,84.2%的农村老年人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电话或回家的方式和自己保持联系,还有8.5%的老年人和自己的子女没有任何联系。农村人希望交流的对象和实际交流的对象大多是家庭成员,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衡量人际关系中的亲密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亲缘关系,即古人常说的“亲疏有别”。老人在选择情感交流对象时,首先区分出家庭的内外关系,即老人倾向于家庭内部成员。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可解释,所谓的“差序格局”就是说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有亲疏之别,这就仿佛一块石子投入水中,形成不同的涟漪,这些涟漪是一种同心圆式的分布,自己是圆心,不同的涟漪层代表不同的关系层,和自己这个圆心越近往来越密切,道德感和责任感也就越强。因此,老人的情感交流对象呈现出这样的格局,亲缘关系越近选择帮助和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这个理论上说,农村留守老人在选择情感交流的对象明显比非留守老人少。那么看看实际的调查情况,从表2-16反映出,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沟通交流主要通过电话联系,这也意味着农村老人日常与子妇的情感交流方式很单调,也表明了电话在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的联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表2-16 农村留守老人希望用什么方式和子女联系
3.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
一般来说,在没有子女在身边的情况下,多数老人表示感到寂寞是很正常的现象。表2-17的数据表明,接近50%的农村老年人会感到孤独,由此可见在当今的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体制下,子女外出务工对老年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农村留守老人需要有更多的关怀。
表2-17 农村留守老人是否孤独的分布表(多选,N=260)
4.对精神生活状况的满意度
表2-18的数据表明,对自己精神生活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接近25%。事实上调查的时候,笔者发现农村老年人大多对“精神生活”这一概念十分陌生,大多认为生活就是吃饭穿衣,对这一方面要求甚少甚至是没有的,因此这个比例事实上可能更高。但也有不少老人对天伦之乐还是很向往的,很希望自己的子女多多陪伴与照料自己。
表2-18 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分布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