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涂氏磐石城: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

涂氏磐石城: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而在清末,涂氏将磐石城周边的大部分“坝”囊括于手中;族内有实力者围绕着磐石城聚居,据称户数超过了数百家。磐石城作为防卫的设施,有石门、石门之侧的炮台、石垒等。开盛死后,其遗产由三子均分,唯有磐石城山上的财产作为三房的公产。因此可以认为磐石城是涂氏所共有的财产,不过要注意第条、第条的内容。

涂氏磐石城: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

三、访问磐石城

(解放前,大地主涂氏所拥有的山寨)

5月3日,为酷热所苦,至半夜时分下了一场猛烈的雷雨。天亮之后即5月4日,天气清爽,在云阳县外事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导引下,前往位于双江镇东的涂氏的旧山寨——磐石城参观。 自下榻处的旧县城到磐石城的直线距离不到20公里,汽车沿着长江边山崖上细细的小路走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涂氏在解放前作为云阳县最有势力的“绅粮”一族,在地方上举足轻重。“绅粮”是绅耆(即具有科举身份者)和粮户(即地主)的统称。所谓“粮”户的概念,本意是指拥有应纳税粮的土地,即实际上的大地主,不能仅仅从经济范畴加以理解;它与“绅”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得到地域社会的认可。其实,大地主涂氏一族在科举中,中举的唯有清末的涂起敦(字凤书)一人,而没有考取进士者。然而这不影响涂氏与其他有势力的地域精英缔结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自清末至民国时期,一直对地域行政有着较强的影响力。这样的地域精英,就是“绅粮”。因而听说一直到解放以前,“绅粮”一词在云阳县的农村之中,通常作为地主的代名词被使用着。

云阳涂氏的始迁祖,是于乾隆年间自湖北省蒲圻县移民而来的涂功亮、涂开盛父子。据当地人传说,他们从以卖“糍粑”(糯米粉制成的糕点)的行商开始,逐步兼事开垦,致力于农耕,定居于云阳县。涂氏最初的定居地是位于山间的老龙坪,后在乾隆末年购置了位于双江镇东部的磐石城,进入沿河的低平地带。解放以前,双江镇因为米市繁荣,而成了被称之为“小汉口”的大镇;在磐石城之南,有被称作“寨坝”的广阔的平原地区。进入磐石城——双江镇,对于涂氏来说,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农耕、交易并行的经营方式(“农商并用”)一路顺畅地增加了财富的涂氏,在道光年间于磐石城的山巅之上建立了宗祠。进而在清末,涂氏将磐石城周边的大部分“坝”囊括于手中;族内有实力者围绕着磐石城聚居,据称户数超过了数百家。到这个时期,涂氏作为地域精英,实现了对县政的参与。

磐石城是东西较长、呈台状的岩石山。上山的通道,在东、西麓分别各有一条。就是这两条路,也时不时地要经过一段断崖上难以行步的羊肠小道。

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一览无余。南边是奔流着的长江,西边是汇合于长江的彭溪。无论从哪个角度远望,入于视线中的都是远处连绵的山峰。在南边的平原地带,正值收获小麦水稻插秧之际,黄绿相间,呈现出马赛克之状,其间还点缀着水池

img36

图2 磐石城全景图(收入《云阳涂氏族谱》)

img37

图3 磐石城图(收入《云阳涂氏族谱》)。山顶曾建有密集的建筑物。

磐石城的四周都是壁立的断崖,山顶上有周长约一公里多的开阔的平地。这里曾经林立着涂氏的宗祠,以及战乱之时据守所需的所有必要设施(用以起居的房屋、食料库、武器库、了望台、炮台等)。不过这些木结构建筑物在1950年代后期全部遭到破坏,现存的只是荒废的石结构部分(房屋、宗祠的石基,储存饮水的贮水池,围绕山顶的石垒,东西出入口的石门,石造炮台)。往日曾经是房屋林立的一带,如今全都种上了“广柑”(类似橙子的四川特产柑橘),盛开的白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在宗祠的石基之上建有一座小砖房,里面生活着被称作是涂氏后裔的一家人。

1.作为防卫设施的磐石城

清末至辛亥革命前夜,四川的农村社会自太平天国、蓝大顺之乱开始,动乱就没有停止过。毋庸讳言,双江镇地区也不免被卷入其中而遭到动乱的洗礼。1919年,双江镇也出现了“匪”,并鸣锣告示:“吾辈专来为富民,若等贫民无庸惊避,富家平日悭吝不仁。”(民国《云阳县志》卷十七《兵团》中)辛亥革命之后,在社会秩序的剧烈动荡中,土匪将绅粮当作人质,勒索高额赎身费,这种状况也蔓延及川东地区(称之为“捉肥猪”、“拉肥猪”等,意即绑架肥猪——有钱人)。[3]以涂氏为首的绅粮们不得不整修完善山寨以自保。

据民国《云阳县志》卷六《扼塞》记载,当时云阳县内“寨”的总数达233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涂氏的磐石城。磐石城作为防卫的设施,有石门、石门之侧的炮台、石垒等。最终定型于现在的模样,是辛亥革命之后在涂起敬的领导下完成的。

img38

图4 自南麓所见磐石城全景

前面的建筑物是中学,原为涂氏海山公支祠。

img39

图5 磐石城东口石门

img40

图6 磐石城西口之侧的炮台

《云阳涂氏族谱》卷十八中记录有当时可能用以防备的“寨约”二十一条。从中选出七条列于下:

(1)本寨全寨居人公举寨务总理一人,平时及临时总理一切防守事宜,并推举参议四人助理之。

(2)前后寨门各编一队守队,分守各炮台及寨门。各炮台、寨门设主任一人,按照督率、指挥之令,负该地守御之全责。

(3)本寨的日常费用,寨内居人统一按照常规(地租收入)筹用,由寨务会议支配。

(4)凡族外之人,以后不许在本寨内起居。

(5)凡戚友、临时避居者,须先得本寨寨务会议许可。……并须先缴应出之寨费。

(6)寨内各户私有之军械,并食料、燃料,均应由参议随时详细调查列表,以便统筹。

(7)凡不守寨规及不缴寨费者,经寨务会议议决,分别轻重处罚,或勒令出寨。

涂氏族中有实力者在磐石城下购得住宅,平时生活于此,一旦发生战乱,就上山据守。山上常备有水、武器弹药、食品饮料[(6)]。磐石城的山上为断崖所围绕,因此不易攻取,只在东、西麓各设有一条登山的路(因受制于地形,只是一条勉强能通过一人的羊肠小道),其附近建有坚固的防御设施。从这条登山小路进入寨内的入口,有一扇坚固的石门,在其一侧筑有炮台。在石垒上开有方形、圆形大大小小的射击孔。寨内还常设有寨门、炮台的守备队((2) )。

山寨之内,完全不允许族外人居留。假如有亲戚、涂氏族人的朋友等外姓人临时到磐石城来避难,也要履行得到寨务会议的允许、缴纳“寨费”等手续((5) )。

下面来探讨一下磐石城是怎样运营的。据《云阳涂氏族谱》,乾隆末年,涂氏购得磐石城之际,始迁祖涂开盛有三子:懋龙、懋虎、懋麟。开盛死后,其遗产由三子均分,唯有磐石城山上的财产作为三房的公产。因此可以认为磐石城是涂氏所共有的财产,不过要注意第(7)条、第(1)条的内容。据第(7)条,不缴(不能缴)“寨费”者,将受处罚,或者不准在寨内居住。而总揽寨内事务的寨务总理,并非由全族人,而是由“全寨居人”公举。即磐石城实际上只是由能够承受“寨费”以及能够承受常备所需的“军械”、“食料”等负担的阶层——族中有实力者所主持、运营。

2.寨内的宗祠(www.xing528.com)

宗祠是祭祀祖先的设施,在云阳县,“某家祠堂”的称呼是很普遍的现象。涂氏宗祠于道光十五年,在涂德明的努力下,建于磐石城的山上,此后一直发挥着象征实现一族之向心力的作用。现在,除了其石基、宗祠前的一对石狮子之外,已没有可昭示往日胜景之物了。一座石狮子倒在一边,另一座石狮子的表面有明显的破损。石狮子后面的石基已经残破,其中的一块大石板上刻有“型仁讲让”(以仁为则,讲求谦让。《礼记·礼运》中之语)四字。

img41

图7 磐石城涂氏宗祠图(收入《云阳涂氏族谱》)

将石基、石狮子的位置与《云阳涂氏族谱》所载《云阳磐石城涂氏宗祠图》对照来看,可知宗祠的建筑是朝北的。由北侧的入口进去,依次为“回楼”、“厅事”、“龛堂”,三座建筑配套构成为一个整体。[4]“回楼”在每年的春、秋两度祭祀涂氏祖先时,用以接待来访的客人,以及向涂氏族人宣讲“圣谕十六条”时所用。所谓宣讲,是指集中族人一起诵唱康熙皇帝颁行的阐述孝悌、笃族等礼仪的规范十六条的仪式。通常宣讲都在每月的朔望(初一和十五)进行。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死于光绪八年(1882)的涂起睿,热衷于举行宣讲:

清仁庙颁谕条十六,学官弟子,月朔望宣讲,岁久寝废。公(起睿) 曰:牖愚觉顽,莫切于是。乃力行之。

——《云阳涂氏族谱》卷十九《圣泉公传》

“回楼”之南的“厅事”是一族举行祭祀的场所,位于尽里边的“龛堂”中,安放有始迁祖以下先人的木主。而在左右的“两庑”,则是教育读书)族人子弟的地方。

关于宗祠的各种职能,已有诸多论文谈及,[5]在此将对涂氏宗祠的作用,作进一步的探讨。

当然,宗祠是为祭祀祖先设置的。在清明及霜降之日,一年两度举行的春祭、秋祭,是最重要的活动。但是宗祠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它还涉及对族人的教化、教育。

首先来探讨一下教化。如前所述,宗祠最前面的“回楼”是宣讲圣谕十六条的地方。而对行为不端的族人的惩罚,也在宗祠之内进行。下面选录《云阳涂氏族谱》卷十一《族范》中的例子:

(1)依“扑(木棒)作教刑”[6]意,公置“家法”一具,其具用小竹片,交族正执掌。子弟有不服情理者,由族、房长等会集族众,酌予扑责,以示惩戒。

(2)同胞、兄弟、叔侄不睦,争夺田宅、银钱、器物等类,辱骂、斗殴视若仇雠者,应入祠,分别惩责。

(3)族中子弟不得为僧道,并学习各种邪教。违者入祠惩处,并勒改正。

如《云阳涂氏族谱》卷十一《族范·序》中所言,国不可无“法”,因此族也不可无“范”,设定族范,以“补国家法制所不及”。如果被认定偏离了族内的秩序(如争夺财产((2) )、接近邪教((3) ),就在祭祀祖先的祠堂里进行惩罚。这就是说,涉及族内财产的分配、立嗣以及族人行为不端等事项,就在族内处理,而不应报官。据说,这个老规矩在解放前的云阳县一直被实行着。

惩罚是用由族正掌管的被称作“家法”的竹制之具实施体罚。这种事例并非涂氏所特有。下面的事例引自雍正年间由广东迁居四川资州定居的钟氏族谱《资州西乡大有场钟氏族谱》[7]中的“家法”:

“阖族依‘扑作教刑’意,公置‘家法’一具。用竹片或木片,长三尺(约96厘米),宽半寸(约4.8厘米),厚五分(约1.6厘米),上书‘某氏家法’字样,交族正执掌。……宜先导以理、谕以情,然有不能服情理者,不得不施以‘家法’。族正等会同族众,以所犯过恶告明祖先,酌量扑责,使其知惧知改。但此‘家法’,只宜施之族人,其余奴仆、雇工人等,概不许擅用。”

在宗祠中以“家法”施以惩处,将族人所犯过错报告祖先,为的是使之在祖先面前悔过。

下面探讨一下宗祠作为族中子弟教育机关的职能。正如“祠中除子弟读书外,无论族中何人,不得在内居住”(《云阳涂氏族谱》卷十二《祠规》)所规定的,宗祠是族内子弟“读书”的场所。那么子弟的教育为什么要在祠堂里进行呢?少年时代每天从家里去磐石城努力“读书”、后来于光绪二十九年中举的涂起敦回忆道:

凤书(起敦)儿时,读书宗祠,席厅事西偏,日望见壁间修《祠堂碑记》。久之,吾于涂氏源流、迁徙及宗祠创修故,渐知其梗概。归家时,则称说先大母(亡故的祖母),大母喜曰:儿能知先世缔造艰难,幸祖宗庇荫,他日读书发名,当增修祠宇,用光迪前人。凤书则谨对曰:唯,不敢忘。

——《云阳涂氏族谱》卷十二《增修宗祠记》

少年时代的涂起敦在厅事读书之余,默记了关乎涂氏历史的《祠堂碑记》中的一些内容。宗祠作为一种必要的设施,要让子弟知道并继承宗族的历史和荣光,自觉地以“读书发名”作为自己的使命。

科举制度终结之后的辛亥革命以来,宗祠仍发挥着教育子弟的作用。涂起敦在宗祠旁设立了“石城小学校”,资助族人子弟的教育,还规定,凡在该校毕业的族人,如成绩优秀,可以祠款(宗祠拥有的财产)授予奖学金

族中子弟,凡中学毕业者,由祠款给红花银八元。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毕业者十二元,东西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毕业者二十元,以示奖进。

——《云阳涂氏族谱》卷十二《祠规》

由以上可以看出,作为宗族结合核心的宗祠,其目的是通过对族人的惩罚、矫正以及教育,使之成为自觉地继承宗族的历史、担负其发展的族中一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设立的“场所”——宗祠,作为向内外宣扬须加保护的宗族所引以自豪的传统的设施,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宗祠就具有了两个方面的职能:对族内,激发某一个宗族成员的自觉性,维护集团的统合;对族外,树立宗族的威信。这两个职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宗祠内部进行的祖先祭祀、对族人的教化、教育——即对某一个族人进行的礼的规范,作为宗族整体来看,意味着该集团向体制价值观上升、同化的完成,因此其在地域社会中的威信自然就得以增强。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壮观的宗祠和举行祭祀所显示出来的宗族的威信,培育了族人所属集团的自豪感,促进了集团的向心力和内部的规范化。磐石城上的宗祠被赋予了作为涂氏宗族集团的威信的设施的意义。直到新中国成立,磐石城一直从山巅之上鸟瞰着地域社会。

3.寨外的支祠

各房的支祠围绕着磐石城散布于各处。支祠不是整个宗族的,而是只收入属于某个特定“房”(支派)乃至“家”的木主进行祭祀所建立的设施。当然,不是哪一个“房”都有这样的财力,因此能够建立支祠的,只限于族中有实力的团体。清末至民国时期所建立的四个涂氏支祠的名称、所在地名、所祀木主等情况,可见表19。而支祠的所在地,都列示于《云阳县地图》中。

表19 涂氏支祠

img42

对这些支祠所在地的确认,只能依据《云阳涂氏族谱》的记载和听闻,此外的详情不得而知,但据说由所属房的族人参加的祭祀,同样是在春、秋两季进行。又听说具体祭祀日期为不与磐石城宗祠的祭祀日期冲突而作了调整。

自磐石城回来时,得以顺便访问了A画堂公支祠和B海山公支祠。位于磐石城西门往下山麓的A画堂公支祠,外观仍保存着往时的模样,它现在成了一座小学校。进入大门,左右两旁分列有建筑物,正面是当年“龛堂”(安放木主的正堂)的位置。整个建筑由大门、正堂以及两旁的建筑物构成,围绕着中间的空地,形成了一个“回”字形的封闭结构。作为一个支祠,其规模是壮观的。

B海山公支祠位于磐石城南麓,同样也成为了中学校的一部分。如今只残留着被当作办公室的旧时“龛堂”,还隐现着些许昔日的身影。这个中学校的校长,据说是云阳涂氏的子孙。不仅涂氏支祠,云阳县残留下来的为数众多的支祠,被用作中小学校的例子多的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