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阳涂氏的通婚关系: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

云阳涂氏的通婚关系: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将探讨以涂氏为中心所缔结的放射状的通婚关系及其范围、指向,以及涂氏各房、各个行辈所显现出来的通婚关系的变化趋向。说到各房的特征,应予注意的是涂氏与邬氏的通婚关系,以及德明房与彭氏的通婚关系。德政房与邬氏的通婚关系是一条最大的纽带,到编纂族谱之际,仍有25件嫁娶的通婚记录。

云阳涂氏的通婚关系: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

二、云阳涂氏的通婚关系

分析涂氏在地域之中所编织的社会关系时,我们注意到,他们的通婚关系是一个关键。宗族与宗族之间所缔结的通婚关系(特别是延续了几代的通婚关系),作为地域秩序构成的一部分,通过私人的“回路”使两者的关系达致永久、稳定。地域中有移民的、土著的等诸多宗族,涂氏从中选择了几家作为通婚对象。本节将探讨以涂氏为中心所缔结的放射状的通婚关系及其范围、指向,以及涂氏各房、各个行辈所显现出来的通婚关系的变化趋向。

民国十九年编修的《云阳涂氏族谱》卷四~卷七中,记录有涂氏全族男性的生卒年、埋葬地、所娶女性的姓、父名、所娶女性埋葬地、所生女儿的婆家等内容。这些资料,都有助于我们的研究。

1.概况

为制作最初全族的通婚选择图,首先整理并列示存留在族谱中德字辈以下所有通婚的资料。表6中列举了德字辈9个世系,分别以涉及通婚对象姓氏的数值大小为序。括号中的数字,是与该姓通婚的详数,即左侧表示该姓嫁入涂氏,右侧表示涂氏嫁入该姓。

涂氏的全部通婚圈,由范围广泛的六十多个姓氏组成,从中也可看出各房的通婚趋向并不一致。

说到各房的特征,应予注意的是涂氏与邬氏的通婚关系,以及德明房与彭氏的通婚关系。德政房与邬氏的通婚关系是一条最大的纽带,到编纂族谱之际,仍有25件嫁娶的通婚记录。另外与邬氏的通婚关系排在前四位的有德明房、德友房、德仁房;懋麟世系的德纯房、德圣房、德望房、德华房,不过排在十位之外的低位。而且德修房与邬氏的通婚连一例也没有。

德明房与彭氏的通婚关系达到数值较高的29件。此外除了与彭氏通婚的德政房10件、德修房6件之外,与其他各房的通婚只是记录了一个总数。可以说德明房在其中是非常突出的。

与懋龙世系通婚数值较高的姓氏,以王氏、陈氏为首。以下分别为李、刘、张等姓,他们与懋龙世系各房的通婚分别居于高位,但分布较为均衡。不过因为这几个姓比较多,因此上述统计还不能确定就是与某个特定宗族的通婚数。即也有可能是与多个王姓或者陈姓宗族通婚的总计。为弄清上述的疑问,有必要进一步对史料加以分析。以下对涂氏的几个行辈的通婚情况予以分别探讨,以揭示其变化状况。

表6 涂氏德字辈以下的通婚情况

img19

注:婚姻件数包括所有的“原配”、“继室”、“聘”,其中不含“侧室”。

2.懋字辈到大字辈

涂氏的辈份以开—懋—德—大—起—宗—传—勋—方为序,在此选取其中的懋字辈到大字辈的通婚情况。涂氏大字辈33名男性的出生年份,分布于嘉庆七年(1802)至道光三十年(1850)较长的时期中。其中过半的21人出生于嘉庆年间,平均出生年份是在嘉庆最后一年(1820)。因此大字辈的订婚高峰,是在道光年间的中期。道光十五年,涂氏划时代地兴建了宗祠,显示出在双江镇地区作为一个大姓的格局。但在这个时期还没有作为局绅参与县政——即还没有登上可以代表云阳县的大姓的地位。懋字辈、德字辈、大字辈的通婚对象,在这个时期确定下来了。

表7中只列入以上三个行辈的通婚情况(嫁、娶合计),四个世系通婚对象的姓氏数,由大至小排列。首先请将各世系三个行辈的通婚小计与表6对照。德字辈以下所有通婚的总计,据表6,在懋虎世系中处于前位的通婚对象的姓氏中,王姓最多,以下为刘、张、杜、李、彭、杨。而其中张、王、杜、李、彭、杨六姓,与表7中和三个行辈的通婚处于前位的姓氏重合。这种情况,在懋麟世系中也大抵相类似。表6中懋麟世系的通婚对象处于前位的姓氏依次为王、李、刘、张、黄、熊、汪、陈。其中张、李、王、汪、刘、黄六姓,在表7三个行辈通婚对象姓氏中仍然居于前位。这就意味着懋虎世系和懋麟世系的通婚趋向,无论是在大字辈以前还是起字辈以后,都没有大的变化。

表7 懋字辈、德字辈、大字辈通婚小计

img20

注:圆圈中表示的是在表6中通婚对象姓氏处于前位的姓氏。

但是如果把目光转向懋龙世系——尤其是德政房、德明房,那么情况就不同了。在德政房的全部通婚总计中占据首位的邬氏,至大字辈这个时期,与涂氏所有各房的通婚一例也没有。而且在德明房全部通婚的总计数中占据首位的彭氏,在这个时期与懋龙世系的通婚同样也没见到一例。与邬氏、彭氏的通婚,开始于起字辈。涂氏族内的剧烈分化,至迟到清末时期的起字辈达到了顶点。 自这个时期的前后起,局绅辈出的六大房的新的通婚趋向(或者通婚战略),随之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因此对于起字辈以下通婚情况的探讨,就以变化最大的六大房为中心来进行。

在蒲圻县曾与涂氏有过通婚关系、随着始迁祖涂开盛迁居并定居于双江镇一带的芮、周、王、余等姓,在此后与涂氏的通婚出现了怎样的情况呢?涂氏与他们的通婚,除了王姓,其他各姓的记载数量不多。芮、周、余姓在起字辈以下的通婚圈里,最先几乎不见了身影。这是因为他们只是满足于和大姓涂氏作为伙伴的关系,而在经济上没有获得成功。现举一个例子——蒲圻县周氏族人周宗模(他的女儿嫁给了涂大发,见第一节)。咸丰四年(1854),除了德政房、德明房之外的涂氏各房,共同在小湾购置了祭田,而卖主正是周宗模。《云阳涂氏族谱》卷十二转引的当时所订契约书中写道,周宗模因“家口甚繁,用度乏钱,负载深重,难以偿还”,不得不卖掉父辈遗留下来的位于小湾的土地。

出身于蒲圻县的诸姓中,似乎只有王氏一直保持着与涂氏的通婚关系。其中原由,可在民国《云阳县志》中探寻。在民国《云阳县志》卷二十三《族姓》中,附有民国时期县内有势力的宗族一览表。在双江镇一栏,就有出身于蒲圻县的王姓。乾隆年间,自蒲圻县以王大泾、王大渭为始迁祖定居于此的王氏,到这个时期已历10代,户数达300家。而且在《族姓》“城镇乡民宗祠表”中,记录了位于双江镇的名为“王渭公祠”的祠堂。相反,却没有周、余、芮姓的祠堂的记录。如果确定名为“王渭公祠”的祠堂与蒲圻县出身的王氏有关的话,同时考虑到以能否建立、维持祠堂作为衡量一个宗族的财力的标准,那么也可看出周氏、余氏、芮氏的境况,与王氏有着较大的差距。

3.起字辈以下

民国《云阳县志》卷二十三《族姓》中写道:

县西大姓,南称彭、薛,北则邬、涂。其先皆楚人,迁蜀且百余年。世富厚,田亩相接,互为婚姻。其于居积,若然天性,累世相嬗,根柢磐固,虽经丧乱,无损旧。

其中记载,自湖广迁居县北的涂氏、邬氏以及迁居县南的彭氏、薛氏等“似有蓄财(居积)天性”的四大姓之间有着通婚关系。但是据我们在前面的探讨认定,在涂氏的所有世系、所有行辈的社会关系中,并没有与邬姓、彭姓通婚的例证。与邬氏、彭氏或薛氏等所谓“大姓”的通婚,是以六大房为中心的,而且始于起字辈。涂氏起字辈中最早与邬氏通婚的,是道光十一年(1831)出生的德政房的涂起睿,他娶了邬远达的女儿。即最早在道光末年、至迟在咸丰年间,邬氏与“大姓”涂氏的通婚关系,迈出了最初的一步。

(1)与邬氏的通婚

表8是德政房、德明房、德友房、德仁房四房与邬氏通婚的情况。其中男性族人迎娶邬氏女性的,列入女性的父名;女性族人嫁给邬姓的,列入所嫁对象的名字。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涂氏与邬氏辈份的对应。剔除表中的德仁房,综合懋龙世系的德政房、德明房、德友房的情况,就形成为表9。如前所述,涂氏与邬氏的通婚关系始于起字辈。德政房的涂起睿迎娶了邬远达的女儿,德政房涂大科的女儿(起字辈)嫁给了邬崇仑,即形成了如下的交叉关系:涂氏的大字辈将起字辈的女儿嫁给了邬氏的崇字辈,邬氏的远字辈将崇字辈的女儿嫁给了涂氏的起字辈。在这里确定的涂氏与邬氏的辈份对应,就这样被遵守下来。至民国时期,这种交叉的婚姻关系已经历了四代。以邬氏崇字辈女子为妻的涂氏起字辈,将女儿嫁给了邬氏的下一辈——先字辈,涂氏起字辈的孩子们(宗字辈)则娶邬氏崇字辈的女子(先字辈)为妻。涂氏与邬氏的这种交叉重叠织成的通婚关系,经历了起、宗、传几代,越来越牢靠。起字辈迎娶邬氏女性为妻和起字辈的女子嫁给邬氏为妻,分别只有一例。宗字辈男性娶邬氏女子、宗字辈女子嫁邬氏,则各有7例。而到了传字辈,迎娶邬氏女子的有8例,涂氏女子嫁给邬氏的则超过了12例。最后的勋字辈,嫁、娶减少,这是由于在编纂族谱时,大部分勋字辈还没有成人之故。在编纂族谱之后,勋字辈通婚的数量就增多起来。

表8 懋龙世系与邬姓的通婚情况

img21

德仁房与邬氏通婚的情况

img22

表9 懋龙世系与邬氏的辈份对应

img23

下面来看显示德仁房与邬氏通婚情况的表10。较之表9,可以发现其辈份的对应是不同的。尽管与邬氏的通婚也始自涂大春的女儿即起字辈,但她嫁的是邬先裕——先字辈。而德政房中起字辈的女儿则嫁给了邬氏崇字辈。也就是说,德仁房每每与邬氏的下一辈通婚。这种模式,宗字辈也完全继承了下来,但到了传字辈,就出现了混乱。可看一下德仁房宗字辈将传字辈女子嫁给邬氏的情况。其中一人承继前两辈的模式嫁给了邬氏的宗字辈,另外两人则嫁给了邬氏的泽字辈。这与德政房、德明房、德友房与邬氏的通婚模式是同样类型的。这种辈份对应的混乱蕴含了什么信息呢?尽管一时难下结论,但是否意味着邬氏与德仁房的通婚,较之与懋龙世系,隐含着脆弱、不稳定的因素呢?

表10 德仁房与邬氏的辈份对应

img24

决定辈份对应的基本要素是,本房以及作为通婚对象的邬氏各房在订婚时,所考虑的也许是如何照应双方的世系(辈份),因此因房而异或者是很自然的。然而事实上懋龙世系三房的通婚,无一例外地与辈份严格对应。也许有这种可能性,即在决定通婚之际,各房持有某种共同的约束而时常以各自的世系为据。

(2)彭氏与薛氏

彭氏与六大房、德修房的通婚情况,整理为表11,薛氏与六大房的通婚情况整理为表12,并在两表的基础上,将六大房与彭氏、薛氏的辈份对应,整理为表13。

根据表11和表13以及民国《云阳县志》的记叙(将在后面叙及),可知彭氏的行辈为祖—先—宜—达—义。如果对照这个辈份顺序,那么将女儿嫁给德政房的彭昌辉、彭必亮、彭永位三人,以及与德修房有着通婚关系的这个彭氏,很可能是县南大姓彭氏之外的另一个宗族。除了上述几个例子,六大房与彭氏的通婚历经四代,一直保持着严谨的辈份对应关系。

表11 六大房与彭姓的通婚

img25(www.xing528.com)

德修房与彭姓的通婚

img26

表12 六大房与薛姓的通婚

img27

表13 六大房与薛氏、彭氏的辈份对应

img28

六大房与薛氏的通婚,较之彭氏、邬氏,所占比例较小,但同样自起字辈开始保持了四代的通婚关系。只是德明房涂宗燮的女儿没有像与她同辈的女子那样嫁给了薛氏的昌字辈,而是无第二例地嫁给了薛氏的隆字辈,这是仅有的辈份混乱的情况。

我们已经确定,六大房自起字辈以下,将与大姓邬氏、彭氏、薛氏等的通婚关系延续了下来。下面所要探讨的是,在六大房的通婚关系中,上述以三大姓为对象的通婚比例,在各个行辈中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表14 涂氏六大房与彭、邬、薛氏的通婚

img29

六大房的起字辈以下各辈份与三大姓通婚的件数,以及分别与各辈份所有通婚件数所占比例,反映在表14中。在德政房起字辈嫁、娶合计的25件中,与彭、邬、薛三姓的通婚有3例,占德政房起字辈所有通婚数的12%。宗字辈与三姓的通婚比例增至23%,传字辈下降至18%,但仍高于起字辈。编纂族谱之时,勋字辈的通婚刚刚开始,因此这个辈份的最终通婚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但即便是在这个时段,仍与邬氏通婚5件、与薛氏通婚1件,占所有通婚件数的35%,显示了较高的集中度。

img30

德明房起字辈与三姓的通婚,占所有起字辈全部通婚数的22%,以下宗字辈为27%,传字辈为35%,显示了递增的趋势。随着辈份的延后,与彭氏、邬氏、薛氏的通婚数也越大。

从六大房的整体来看,自起字辈开始的与“大姓”彭氏、邬氏、薛氏的通婚,到后来的宗字辈进一步显现出了扩张之势。此后至民国时期,占全部通婚数的25%~30%,呈现出无增减或微增之势。这个比例持续了四个辈份(或者之前也是如此),可以说是保持了极高的集中度。

邬氏、彭氏、薛氏在清代后期的云阳县地域社会中有过哪些活动,现据民国《云阳县志》,列为表15。[9]

对以上三姓,在上一章中作过简要介绍。在此归纳出他们的共同点,并加以考证。

①他们的始迁祖都是在清代中期自湖广迁至云阳县、定居于该县西部的。

表15 邬、薛、彭氏的活动情况

img31

②定居后,他们在经济上发展迅速,如“收租达一万石以上”的彭氏,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乃至拥有宗祠、山寨等。

③三姓的经营与流通经济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比如彭氏,在彭宗义的传记中有进行“懋迁”的记载。至于薛氏,令人想起祭祀商业神“杨四将军”的庙宇紫云阁的守护者。这个事实,自然暗示了薛氏的经营所在。再如邬氏,应予注意的是邬远达的父亲邬世聪在开县去世这一事件。邬世聪为什么要去开县呢?据称,其子邬远达为服丧而在开县住了三年。正如在第一节中所谈及的,开县是川东首屈一指的产米区,所产之米沿彭溪而下输送至外地。而且云安镇生产的盐运往开江县、达县、宣汉县时,也须经由该地。位于彭溪下游黄石镇陈家溪附近的邬氏族居地的族人前往开县,想必是把开县作为彭溪运输渠道的一个端点而发挥其作用的。

彭氏、邬氏、薛氏都出身于湖广,因此不难想象他们的交易活动的地方为湖广地区。也就是说,他们与涂氏一样,是云阳县具有代表性的大地主——米商。

④他们对地域行政有着极强的影响力,是被称作“绅粮”的四川独特的地域精英。这在彭氏的例子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彭先益掌管“城乡公事”。这意味着他是云阳县的局绅。而且彭宜勤的弟弟彭宜让与涂起敏、郭文珍(谱名郭启儒)一起,在民国年间管理云阳县财政部

以上归纳出来的四点,放在涂氏身上也可以说是极为合适的。包括涂氏在内的这四家宗族,显示出完全相同的轨迹。这个持续上升的轨迹,与通婚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王姓

在德字辈以下的六大房的总通婚数中,超越邬、彭、薛三姓、通婚数最多的是王姓。这个结果,是否完全是与同一个王姓作为通婚对象所致的呢?换言之,这种超越了邬氏、彭氏,与某一特定宗族的高度集中的通婚关系是否存在,将在下面予以讨论。这个问题,将通过嫁给涂氏男性族人的王姓妇女的父名和嫁给王姓的涂氏女性族人的丈夫名一览表,探讨行辈的异同来予以解答。

表16 六大房与王姓的通婚

img32

如表16、 17所示,王姓的辈份没有像邬、彭、薛三姓那样有一个规律性的排列。因此可以这样断定,与王姓通婚的件数最多,并非是以同一个宗族为对象的结果,而是与多个以王为姓的集团通婚合计的数字。这种情况与其他如陈姓、张姓、李姓等或者其他房与王姓通婚的情况也完全相同。即在六大房中像超越邬氏、彭氏、薛氏的这种高度集中的通婚关系,在涂氏所有的通婚关系中是没有他例的。

表17 六大房与王姓的辈份对应

img33

(4)其他——郭、陶、程、朱、戴、曾、卢诸姓

在作为考察对象的以上诸姓之外,还有多个宗族出现在涂氏的通婚圈中。从中选出能够推测其族居地、析出地的宗族来看一下:①郭氏[10](德明房的起涵娶郭存裕之女;德明房的起瑞之女嫁郭启璠);②陶氏[11](德政房起昱之女嫁给陶懋槐);③程氏[12](德明房的传纶娶程德全之女);④朱氏[13](德政房的宗荫娶朱有德之女);⑤戴氏[14] (德明房的宗轼之女嫁给戴文尉,德明房的宗光之女嫁给戴文权);⑥曾氏[15](德明房的宗职娶曾广杰之女);⑦卢氏[16](德政房的大选之女嫁给卢志修)。以上七家宗族的活动情况见表18。这些宗族都是在地域中有势力的绅粮,即:1.他们多由经商致富;2.族内有人出任局绅、官员。

表18 郭、陶、程、朱、戴、曾、卢氏的活动情况

img34

4.小结

涂氏的通婚圈由60家以上的姓氏组成,其中原籍、活动等情况清楚的通婚对象,不过数十家左右。能够归纳出来的类型不是很多,但可以将这数十家分为三种——A群(芮、周、王、余氏); B群(邬、彭、薛氏);C群(郭、陶、程、朱、戴、曾、卢氏)。

A群中的宗族是几乎与涂氏同时自蒲圻县迁居来的伙伴。移民四川之前,他们在析出地蒲圻县西乡与涂氏有着通婚的记录。然而在定居云阳县之后,除了王氏之外,他们与涂氏的通婚,只在移民初期有过几例。涂氏在云阳县打下家业的基础之后,可以看出,他与同是蒲圻县出身的宗族之间的联系的重要性,就迅速地消失了。在析出地建立的通婚关系,逐步地由在定居地所建立的新的通婚关系所代替而渐趋式微

B群宗族在起字辈以后,开始出现于涂氏的通婚圈之中,并显示出与涂氏一族中最强盛的德政房、德明房的通婚高度集中的现象。B群的宗族全部都是居住于县西部、出身湖广的有势力的宗族。至道光年间,以“蒲圻县”出身为共性的同乡结合,已不适应自身飞速发展的需要。为了今后经营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地位的上升,涂氏选择了以“湖广”出身为共性的邬氏、彭氏、薛氏等新的盟友。

C群的宗族也是在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大姓,与B群一样,在起字辈以后,出现于涂氏以六大房为中心的通婚圈之中。不过,涂氏与这些同为湖广出身的移民宗族——朱氏、郭氏、陶氏、曾氏的通婚是极少的,而且没有像B群那样维持着与涂氏的多重交叉、持久的通婚关系。请翻开前面所载云阳县的地图,看一下B群宗族和C群宗族的族居地。邬氏的族居地接近彭溪流域的小集、陈家溪,与涂氏的磐石城相隔几公里。另一方面,彭氏与邬氏的族居地,在位于磐石城对岸的磐石镇背后约5公里的凤鸣镇东侧。而且涂德华在磐石城南的下岩寺与磐石镇之间常备有渡船。[17]包括涂氏在内的B群宗族的族居地,位于连结(开县)—陈家溪—双江镇、磐石城—磐石镇—凤鸣镇、横贯县西部的通道——即长江、彭溪水系及其延长线上。与此相反,C群宗族中,唯一的土著宗族程氏居住在磐石镇西,此外所有宗族的族居地都在县东。而且除了居住在长江南岸古陵沱镇的戴氏,云安镇的郭氏、陶氏,中坝场的朱氏,梅子坝的曾氏,县城的卢氏等,全都居住在汤溪及其支流旁。C群宗族中除了土著程氏,其余都居住在以长江、汤溪为中轴的通道之上。

在道光末至咸丰年间以后,涂氏六大房的通婚圈的范围扩大了,而且显示出了新的动向。他们所选定的主要通婚对象是: (1)居住在县西部(沿彭溪水系); (2)出身于湖广;(3)有势力的大姓。作为次选包含在涂氏通婚圈中的通婚对象有: (1)居住于县东部(沿汤溪流域)的湖广、福建等地出身的有势力的大姓;(2)县西部的土著大姓。但是,这种趋向并非为涂氏各房所共有。六大房之外的其他各房,并没有集中与某一个宗族通婚。可能这些弱小的各房没有与某一特定宗族集中通婚的打算,而且也没有将通婚的触角伸展至异地(比如县东部)的力量,于是他们的婚姻就在双江镇这个狭小的范围内消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