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道试验研究:河流弯道发育成果

河道试验研究:河流弯道发育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结合多组顺直入流、清水自由造床的试验实际,着重分析试验河流的一般发育结果。

河道试验研究:河流弯道发育成果

8.2 试验河道一般发育结果

上一章介绍了不同试验河流的一般发育历程,并强调了成型淤积体以及边滩发育在最终河型中的作用与意义。本节结合多组顺直入流、清水自由造床的试验实际,着重分析试验河流的一般发育结果。

8.2.1 试验河流的平衡状态:抗冲覆盖层的形成或河道的平行下切

在试验范围内,水流进入河槽,开始自由造床后,河槽变化剧烈,平面快速展宽,纵向下切,边滩和深槽形成。随着时间的延续,河流变化速度变缓,并最终趋于平衡。

图8-1为试验A 31-1的河槽岸线变化图。由图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展宽速度逐渐变缓,最终趋于平衡。河流平面展宽趋于停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随河道的展宽,水流分散、单宽流量减小,对河岸的冲刷侵蚀能力减弱,河岸的相对稳定性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水造床条件下,河流的最终趋于稳定是大致的、相对性的,即使在达到趋于稳定状态之后,河槽局部还是会发生缓慢变化,水流对河岸的侵蚀几乎是永不终止的。

8.2.1.1 抗冲覆盖层的形成

当河床组成物质为比重较大、粒径组成较不均匀的天然沙或煤粉时,经历较长的自动调整过程后,河道平面上表现河道展宽、河岸相对稳定性增强;纵向上表现为河道水面比降调平较小,河床粗化,导致河床相对稳定性增强,最终趋于稳定。表8-1为不同试验河流初始与最终时刻水面比降与床沙中径的对比,其中最终床沙中径为6#断面河床取样。由表可见,在多数试验中,水面比降调平较小,甚至出现水面比降增加的情况,此时,河床最终稳定的主要原因为抗冲覆盖层的形成。

img121

图8-1 试验A3-1-1的河槽岸线变化图(单位:小时)

表8-1 试验河流初始与最终时刻水面比降与床沙中径的对比

img122

8.2.1.2 溯源冲刷

与天然沙和煤粉相比,由于塑料沙较小的比重,河道变化更加迅速和剧烈。河道塑造的时间显著缩短,试验周期也大为简缩。通常试验开始几分钟内,河道就开始弯曲;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蜿蜒的快速发展,经过不断的冲刷边滩和裁弯取直,河道下游开始展现典型的游荡特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游荡特性逐渐向上游发展;并出现强烈的溯源冲刷。当河床组成为比重最小的白色塑料沙(密度为1050kg/m3)时,随着试验时间的推移,游荡河段有向上游发展的趋势。直至溯源冲刷到河道入口控制点,河道比降变缓,水流方趋稳定。图8-2是试验A1-2-1的溯源冲刷状态图。塑料沙B、C比重相对较大,溯源冲刷远不如试验A1-2-1明显;在溯源冲刷、水面比降调平的同时,河道通过展宽消能。图8-3为试验A 3-1-1的最终河床形态图。

img123

图8-2 试验A1-2-1溯源冲刷状态图

img124(www.xing528.com)

图8-3 试验A 3-1-1最终河道形态图

8.2.2 试验河流的最终形态

试验表明,当河床组成为较均匀的松散模型沙时,由顺直入流的均匀清水造床,河道最终形态随河床组成、比降的不同而变化。

8.2.2.1 顺直河型

天然沙G粒径较大,组成的河床河岸稳定性较强。在试验范围内,河道变化较小,呈现出顺直河流形态(图8-4),此时形态更多的是初始河槽形态的影响,而非河流自由造床的结果。

img125

图8-4 试验A7-4-4河槽岸线变化(单位:小时)

8.2.2.2 顺直微弯形

当经历长时间的试验,河道平面展宽非常缓慢(≤0.1mm/h)时,天然沙E、F和煤粉组成的河道最终外形微呈喇叭状:上游较窄,下游展宽。下游展宽河道水流散乱。据比降、流量的不同,下游水流散乱幅度不同。由于具有较稳定的犬牙交错的河岸的存在,外形上此类河流可勉强归类为顺直微弯型。但水流特征随比降的变化,分别具有较强或较弱的游荡和弯曲特性。在泥沙密度较小的E和煤粉河床表现得更为突出。图8-5为试验乙A8-1-1的最终河槽形态图。

img126

图8-5 试验乙A8-1-1最终河槽形态图

8.2.2.3 游荡河型

图8-6为试验A1-2-3和 2-2-3最终河道形态图,对于塑料沙河床,由于边滩的不稳定和不断切割,河道下游水流散乱不定,具有典型的游荡河流特性。

img127

图8-6 试验A1-2-3和A2-2-3最终河道形态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