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针对非通用语特色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采用纸质问卷调查与网络发送电子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调查了中国传媒大学四个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38名毕业生,具体包括:5名尼泊尔语专业学生、14名斯瓦希里语专业学生、10名孟加拉语专业学生以及9名泰米尔语专业学生。
调查主要从四个方面考察非通用语毕业生对本专业的看法与评价,分别是: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对所从事工作贡献的评价、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评价与建议、毕业生对本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看法,以及毕业生为本专业学生开设专讲的意愿。
一、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对所从事工作的贡献
(一)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对所从事工作的贡献
1.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情况
表2-1-1显示,从所调查的38名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人目前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有关联。其中有22人指出,“大部分时间运用所学语言,英语较少使用”,比例为57.9%;其次,有8人表示“大部分时间运用汉语或英语”;此外,有2名斯瓦希里语毕业生选择了“其他”;有1人提出英语和非通用语各占一半;另有1人留学国外。值得注意的是,还有6人指出“根本没有运用该语言”,即这部分人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关。
表2-1-1 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关联
2.毕业生在校所学内容能否立即应用到工作中
表2-1-2显示,毕业生总体上认为在校学习的内容对工作是有帮助的,但是并不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全部问题。在38位被访者中,有17人选择“只能用到所学内容的一部分,碰到很多新问题”,占总样本量的44.7%;另有14人选择“解决工作大部分问题,小部分新问题边工作边学习”,占36.8%;有7人表示“所学内容基本用不到”,占18.4%;没有人选择“所学内容完全符合工作实际,能解决所有问题”。
表2-1-2 所学内容能否使你胜任目前的工作
3.毕业生认为影响最大或最有帮助的教学环节
从表2-1-3可以看出,对于在校期间影响最大或最有帮助的环节,选择“非通用语专业”的毕业生最多,有29人次选择该环节,所占比例高达76.3%;其次,有24人次选择“英语课”,占63.2%;还有15人次选择“选修课程”,占39.5%;选择“教师为人师表”和“社会活动”的人次则相对比较少。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思想道德教育”只有1人次选择,即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这个环节的帮助是最小的。
表2-1-3 在校期间影响最大或最有帮助的教学环节
(本题为多选题,合计百分比可能大于100%,n=38)
4.毕业生认为对工作有帮助的课程
表2-1-4的数据显示,除1名尼泊尔语专业毕业生没有回答此问题外,其余的37位被访者认为“专业语言类课程”和“英语语言类课程”对目前工作帮助比较大。其中,“专业语言类课程”有24人次选择,占64.9%;选择“英语语言类课程”的有18人次,占48.6%;选择“文化综合类课程”和“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类知识性课程”的人次相对前两门课程而言比较少。
表2-1-4 对目前工作非常有帮助的课程
(本题为多选题,合计百分比可能大于100%,n=37)
5.毕业生认为胜任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
关于胜任工作需要具备最重要的能力,38位被访者有34位给出了答案,总体看来,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是毕业生认为工作中应该具备的素质。其中,8人将专业技能列为最重要的素质,7人认为自学能力在工作中最应具备,5人提出沟通能力非常重要,认为随机应变的能力最重要的有4人,3人最为看重综合能力,其余人则看重责任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时间观念、团队精神等工作态度的问题,另外还有1人提到了工作兴趣。
(二)不同专业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对所从事工作的贡献
1.不同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情况
如表2-1-5所示,分析不同专业可以看出,斯瓦希里语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情况与其他三个专业有明显不同。在该专业中,选择“大部分时间运用汉语或英语”的人数最多,而在其他三个专业中,选择“大部分时间运用该语言,英语较少使用”的人数是最多的。在斯瓦希里语专业的14位被访者中,有5人选择“大部分时间运用汉语或英语”,占总样本量的比例最大,4人选择“大部分时间运用该语言,英语较少使用”,3人选择“根本没有运用该语言”;在尼泊尔语专业的5位被访者中,有4人选择“大部分时间运用该语言,英语较少使用”,1人选择“大部分时间运用汉语或英语”;在孟加拉语的10位被访者中,有8人选择“大部分时间运用该语言,英语较少使用”;在泰米尔语的9位被访者中,选择“大部分时间运用该语言,英语较少使用”的有6人,选择“大部分时间运用汉语或英语”的有1人。
同时,斯瓦希里语专业中有2人选择了“其他”,这种情况在其他三个专业的毕业生中并没有出现。由此可见,斯瓦希里语的被访者相对于其他三个专业的被访者来说,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性可能比较小。
另外,在孟加拉语、泰米尔语专业的毕业生中,分别有1人和2人选择“根本没有运用该语言”,表明这两个专业的被访者中有极少数人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根本没有关联。
表2-1-5 不同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情况
(续表2-1-5)
2.不同语种毕业生在校所学内容能否立即应用到工作中
从表2-1-6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对学校所学内容能否胜任目前工作持不同的看法。尼泊尔语、斯瓦希里语、孟加拉语毕业生选择“只能用到所学内容的一部分,碰到很多新问题”的人数在各自的样本总量中都超过50%,即他们一致认为所学内容在工作中用处有限。尼泊尔语专业的5位被访者中有4人认为“只能用到所学内容的一部分,碰到很多新问题”,占总样本量的80%;斯瓦希里语专业的14位被访者中有7人表示“只能用到所学内容的一部分,碰到很多新问题”,占总样本量的50%;孟加拉语专业的10位被访者中有5人表示“只能用到所学内容的一部分,碰到很多新问题”,占总样本量的50%;泰米尔语专业毕业生则持不同意见,选择该看法的只有11.1%,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的比例。
但是泰米尔语专业毕业生选择“所学内容能解决工作中的大部分问题,小部分新问题边工作边学习”的比例相对较高。9位被访者中有5人表示“所学内容能解决工作中大部分问题,小部分新问题边工作边学习”,其比例为55.6%。
另外,尼泊尔语毕业生没有人认为“所学内容基本用不到”,而斯瓦希里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专业毕业生中持此种观点的分别有3人、1人和3人。
表2-1-6 不同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所学内容能否胜任目前工作的看法
3.不同专业毕业生认为影响最大或最有帮助的教学环节
表2-1-7的数据显示,不同专业毕业生对于在校期间影响最大或最有帮助的教学环节有不同的看法。总体来说,选择“非通用语专业课”的人次在四个专业中所占比例都是最高的,即不同专业毕业生普遍认为“非通用语专业课”对他们影响最大或者最有帮助;其次,“英语课”对毕业生的影响也较大。
尼泊尔语的5位被访者都认为“非通用语专业课”是在校期间影响最大或最有帮助的教学环节,分别还有2人次选择“英语课”和“选修课程”;斯瓦希里语的14位被访者,分别有9人次选择“非通用语专业课”和“英语课”,其比例为64.3%,5人次选择“选修课程”;孟加拉语的10位被访者,有9人次选择“非通用语专业课”,其比例为90%,是所有选项中比例最高的,8人次选择“英语课”,其比例为80%,5人次选择“选修课程”;泰米尔语的9位被访者,有6人次选择“非通用语专业课”,其比例为66.7%,5人次选择“英语课”,3人次选择“选修课程”。
对于“社会活动”和“教师为人师表”,不同专业的被访者存在较大分歧。泰米尔语毕业生没有人认为“社会活动”环节有较大影响或帮助;尼泊尔语毕业生没有人选择“教师为人师表”这一环节;而斯瓦希里语毕业生选择“社会活动”和“教师为人师表”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有6人次选择“教师为人师表”,5人次选择“社会活动”,分别占该专业总样本量的42.9%和35.7%。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被访者中只有1名斯瓦希里语毕业生选择“思想道德教育”这门课程,即毕业生普遍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很大影响或帮助。
表2-1-7 不同专业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影响最大或最有帮助的教学环节
4.不同专业毕业生认为对工作有帮助的课程
从表2-1-8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对于对工作有帮助的课程持不同观点。总体来看,“专业语言类课程”是对工作最有帮助的,“英语语言类课程”也是比较有帮助的课程之一。尼泊尔语的5位被访者中有4位回答了此问题,有4人次一致认为“专业语言类课程”对工作有帮助,2人次认为“英语语言类课程”对工作有帮助,1人次认为“文化综合类课程”对工作有帮助。斯瓦希里语的14位被访者的观点基本一致,比例分布很均衡,其中7人次选择“文化综合类课程”,选择“专业语言类课程”和“英语语言类课程”的分别都有6人次。
但是对于“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类课程”,斯瓦希里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毕业生都有30%以上的人认为其对工作有帮助,尤其是斯瓦希里语有6人次选择该课程,其比例达到42.9%,而尼泊尔语毕业生没有人认为该课程有帮助,即对该课程的看法出现明显分歧。
另外,这四个专业的被访者都没有选择“其他”课程。
表2-1-8 不同专业毕业生认为对工作有帮助的课程
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评价
(一)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总体评价
1.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评价
由表2-2-1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总体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比较满意的。其中,有28人表示“满意”,占总样本量的73.7%;有10人表示“基本满意”,占总样本量的26.3%;没有人选择“不满意”。
表2-2-1 对本专业教学的满意程度
2.毕业生认为本专业人才能否满足就业需求的评价
关于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可以满足社会和就业需求的评价,在调查的38名毕业生中,有37人回答了此问题。表2-2-2的数据显示出:大多数毕业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效果比较满意,其中,有22人表示“基本满意”,其比例为59.5%;8人表示“满意”,其比例为21.6%;值得注意的是,有7名毕业生表示“不满意”,其比例为18.9%。
表2-2-2 该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评价
3.毕业生对本专业核心课程的评价
为了更直观地显示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满意程度,我们将满意度进行赋值,然后计算各评价内容的平均值。具体赋值情况如下:“很满意”赋值为4分,“满意”赋值为3分,“比较满意”赋值为2分,“不满意”赋值为1分。
表2-2-3的数据显示了毕业生对本专业核心课程满意度的均值,总体来说,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核心课程都比较满意,各项课程评价都超过了中位数2.50分,综合评价均值达到3.11分。
在核心课程中,“精读”课的满意度均值最高,为3.62;其次是“翻译”和“英语精读”,满意度均值分别为3.43和3.41。相比较而言,毕业生对“对象国信息与文化”、“报刊阅读”、“口语”的满意度比较低,均值都低于3分。其中,均值最低的为“对象国信息与文化”课,分数仅为2.81,这表明这门课的教学还有待加强。
表2-2-3 对核心课程的评价
(二)不同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评价
1.不同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评价
表2-2-4显示,不同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教学情况的满意度总体来说都比较高。四个专业中,每个专业都有超过总样本量60%的人表示“满意”。其中,尼泊尔语专业的5位被访者中,有4人对本专业教师的总体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表示“满意”,其比例高达80%,有1人表示“基本满意”;斯瓦希里语专业的14名被访者中,有11人表示“满意”,3人表示“基本满意”;孟加拉语的10名被访者中,有7人表示“满意”,3人表示“基本满意”;泰米尔语的9名被访者中,有6人表示“满意”,3人表示“基本满意”。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个专业的被访者都没有人对教学情况表示“不满意”。
表2-2-4 不同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的满意程度
(www.xing528.com)
2.不同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人才能否满足就业需求的评价
由表2-2-5可以看出,不同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总体上是基本满意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并不满意。
比较不同专业可以看出,泰米尔语专业毕业生表示“基本满意”的比例最大,占该专业总样本量的66.7%,其次是斯瓦希里语和孟加拉语,其比例均为50%。尼泊尔语专业调查的5名毕业生中,有1人没有就此问题做出回答,另外4人都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效果持“基本满意”态度。在斯瓦希里语、孟加拉语和泰米尔语专业中,对人才培养效果表示“基本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之和分别为78.6%、80%和77.8%。
另外,除尼泊尔语专业以外,其他三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有20%以上的人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效果表示“不满意”,即他们认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效果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斯瓦希里语、孟加拉语和泰米尔语专业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1.4%、20%和22.2%。
表2-2-5 不同专业毕业生对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评价
3.不同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核心课程的评价
为了更直观地显示不同专业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满意程度,我们同样将满意度进行赋值,然后计算各评价内容的平均值。具体赋值情况如下:“很满意”赋值为4分,“满意”赋值为3分,“比较满意”赋值为2分,“不满意”赋值为1分。
表2-2-6的数据显示了不同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核心课程满意度的均值,其中,有1名尼泊尔语专业毕业生没有回答此问题。总体来看,不同专业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核心课程总体上比较满意,并且“精读”课在四个专业毕业生中的满意度都排在第一位,这说明该课程的授课效果是最为成功的。但是,“对象国信息与文化”课在四个专业中满意度均值相对比较低,尤其是在泰米尔语专业中,分数只有2.33,这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另外,斯瓦希里语专业毕业生对“英语写作”的满意度均值相对于其他三个专业来说比较低,而尼泊尔语和孟加拉语专业毕业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都达到3分以上,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具体来说,尼泊尔语专业毕业生对各门核心课程满意度均值都是3.50,即他们对各门课程的满意度都很高。斯瓦希里语和孟加拉语专业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各项评价都超过了中位数2.50分,其中,斯瓦希里语专业满意度均值最高的是“精读”课,分数为3.64,“英语写作”满意度相对较低,均值为2.64。孟加拉语专业满意度均值最高的是“精读”课和“翻译”课,均值同为3.60,满意度相对较低的是“报刊阅读”,均值为2.90。泰米尔语专业中,除了“口语”和“对象国信息与文化”两门课程的满意度均值低于中位数外,其他各项均值都超过2.50分,满意度最高的“精读”课和“高级阅读”课均值都是3.67。
表2-2-6 不同专业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评价
三、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建议
(一)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总体建议
1.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增加的课程
从表2-3-1中可以看出,建议增开“文化综合课程”的毕业生最多,有20人次选择了该课程,其比例为52.6%,表明学校在“文化综合类课程”上的培训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强;其次,希望增开“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类知识性课程”和“英语语言类课程”的人也比较多,其比例分别为36.8%和31.6%;而有21.1%的人选择了增开“专业语言类课程”。
此外,还有6人次选择了“其他”,并分别对他们建议增开的其他课程做出了说明。其中,孟加拉语的2名毕业生和泰米尔语的1名毕业生都提到增开播音类课程;另外还有3名斯瓦希里语毕业生分别提出:多增加一些社会实践课程,例如由学校联系让学生在某些单位或公司实习几周,加强汉语新闻写作、英语新闻写作以及新闻采访写作实务、口译实务、在线音响编辑、网站制作等实践课程。
表2-3-1 毕业生认为结合实际工作学校应该增设的课程和训练
(本题为多选题,合计百分比可能大于100%,n=38)
2.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实践和实习环节的建议
对于本专业教学实践、实习环节的建议,38位被访者中有27位对此作了回答,其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语言重在学以致用,因此实践机会是毕业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有10人认为应该增加实践和实习的机会,但也有1人指出教学实践应结合工作需要或就业目标进行突破。
第二,营造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技能。一些被访者提到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去对象国学习的机会,然而,也有1位泰米尔语毕业生建议应理智对待出国问题,“不建议初学者轻率地出国学习,应当有选择或者有针对性”。
第三,完善并增加科学系统的教材。有毕业生提到非通用语言的学习应该有“循序渐进,更系统科学的教材”,还有人提到“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的方向明确,培养自已的兴趣点,不要随大流”,在教学内容上应选择“符合时代精神,反映对象国当前现实的材料”。
第四,增强学习针对性,合理设置课程。毕业生在课程设置上的建议主要包括:明确学习方向,增加专业课学习时间,延长阅读、翻译和写作课时,加强专业课与工作的结合程度。
此外,也有被访者希望学校增加招聘会数量,增加灵活趣味的教学环节。
3.毕业生对本专业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建议
关于双语教学满意度的问题,38位被访者中有23位作出了回答。总体来看,毕业生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比较满意,23人中有12人认为效果很好且富有创造性,“为学生日后在人才市场的竞争打下良好基础”,有3人认为双语教学效果不错,但是也有3名毕业生认为效果“不很理想”。
关于今后双语教学的建议,毕业生总体上都认为应该加大英语课的教学力度,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目的。其中,4人要求在大学的最后两年也安排英语教学,4人认为应该加强英语学习,并对此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达到英语专业八级的水平,4人认为应该将英语教学与所学的小语种专业结合起来,3人提出应该加强翻译、口语以及外教课方面的力度,2人认为应在毕业证书上体现出英语专业,1人认为应丰富教材,2人认为现行模式很合理,应该坚持,另有1人认为该模式作用不大。
(二)不同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建议
1.不同专业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增加的课程
表2-3-2的数据显示,不同专业毕业生对结合工作应该增加的课程和训练有不同的看法。总体来看,增开“文化综合类课程”在四个专业的毕业生中有比较高的认同度,其中,尼泊尔语、斯瓦希里语、泰米尔语这三个专业中选择该课程的人数都是最多的。尼泊尔语的5位被访者中,有4人认为应该加强“文化综合类课程”,占总样本量的80%,在所有专业中比例最高;斯瓦希里语的14位被访者中,认为应该增开“文化综合类课程”的有7人,占总样本量的50%;泰米尔语的9位被访者对课程的选择比较均匀,有5人选择“文化综合类课程”;孟加拉语的10位被访者中,有4人选择“文化类综合课程”。
相比其他专业,孟加拉语毕业生选择增开“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类课程”的人数比例在四个专业中最高,10位被访者中有5人选择,占总样本量的50%;尼泊尔语、斯瓦希里语、泰米尔语专业毕业生选择该课程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0%、35.7%和22.2%。
斯瓦希里语专业毕业生认为应该增开“英语语言类课程”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个专业,14位被访者中有7人选择,占总样本量的50%;尼泊尔语、孟加拉语和泰米尔语毕业生选择该课程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0%、20%和22.2%。
表2-3-2 不同专业毕业生认为结合实际工作学校应该增设的课程和训练
(本题为多选题,合计百分比可能大于100%,n=38)
2.不同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建议
分析不同专业毕业生对其专业双语教学的效果评价可以看出,斯瓦希里语和孟加拉语专业毕业生对于双语教学效果比较满意,相比之下,尼泊尔语和泰米尔语专业毕业生都表示效果并不乐观。
斯瓦希里语的14位被访者中,有10人对本专业双语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其中,6人表示效果不错,“双语教学使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能够提高在工作中的上手速度”,3人表示效果不理想,虽然双语教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英语只学两年,并且没有学位,算不上双语”,还有1人表示“双语教学的效果要看老师的水平,好的老师会带来好的效果”。
孟加拉语的10位被访者中,有9人对本专业双语教学效果做出评价,5人认为效果比较好,“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1人认为“双语教学非常有必要”,1人表示效果不理想,“英语的教学相对于孟加拉语的教学重视程度略低”。
尼泊尔语的5位被访者中,有4人对本专业双语教学效果做出评价,3人表示效果一般,并且“做到双语皆精比较困难”,1人表示基本满意。
泰米尔语的9位被访者中,有6人对本专业双语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其中,4人表示效果一般,1人表示效果比较好,1人表示效果不好。
关于双语教学的建议,尼泊尔语的5位被访者均没有给出具体建议,斯瓦希里语、孟加拉语和泰米尔语的毕业生总体上都认为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力度有待于加强。
斯瓦希里语的14位被访者中,有9人给出了具体建议,被访者一致建议加强英语教学力度,“扩大英语专业课比例,四年都进行双语教学”,并对英语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以便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孟加拉语的10位被访者中,有8人给出具体建议,有3人表示应加强英语方面的教学,2人表示双语教学的模式应继续发扬下去,1人指出对英语过“专八”的同学应颁发双文凭,1人建议增加专业课的学习时间,1人指出教科书的选择应该更有针对性。泰米尔语的9位被访者中,有6人给出了具体建议,其中,有2人建议加强专业语言教学,2人表示应该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并加强英语人文方面的课程,1人表示“英语课程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增长没有实质作用”,1人对小语种表示不乐观,“不如就开大语种”。
四、毕业生对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专业特点的评价
(一)毕业生认为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专业的优劣势
关于我校非通用语专业毕业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优劣势,38位被访者有33位做出回答。他们认为优势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专业设置的独有性这两方面。有13人认为我校毕业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强,工作更为灵活,适应能力较强;11人提到了其所学专业是我校特有的专业,或者是其他学校不具备的专业课程,工作时没有同类竞争者;有3人认为我校有很多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的老师授课,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较高,能力更强。
劣势表现为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根底浅薄,缺乏发展动力,以及就业面狭窄。其中,4人认为专业知识不够牢固;4人认为就业后文化底蕴欠缺,发展后劲不足;3人认为专业就业面过窄。另外,各有1人认为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差,缺乏责任心以及学校学习氛围不浓厚。
(二)毕业生认为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专业的特色化培养模式的突破之路
关于培养模式的突破,38位被访者中有32人明确回答了该问题。被访者认为中国传媒大学在非通用语专业的特色化培养模式上,应该有以下突破:首先,学校要创造更多的实践和出国交流机会,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被访者中有10人提出应该多进行一些能促进学习的内外交流和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其次,增加英语课程,体现双语特色,完善课程设置。有8人认为有必要丰富课程结构,增加一些对专业学习有利的课程,加强双语特色等。再次,被访者建议增设传媒课程,体现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特色”。例如,有毕业生指出,应强化我校的特色,多培养学生在传媒应用方面的能力,增设其他传媒专业院系的课程。此外,还有毕业生提到应加强师资力量以及完善教材。
五、毕业生认为本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1.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市场需求量
关于本专业的市场需求量,38位被访者中有23人回答了这一问题,其中有5名被访者对本专业的市场需求量不太清楚。
总体来看,毕业生认为非通用语人才的市场需求量较小,就业前景并不乐观。23位填答了此题的被访者中,有16人认为需求量很小或基本没有,除国际台外几乎找不到与专业相符的工作;与之相反,也有少部分毕业生对未来非通用语人才的就业前景比较看好,例如,有1人表示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另外有2人认为国外需求量较大,且呈上升趋势。
2.毕业生认为除国际台之外,其他部门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对于除了国际台还有哪些部门需要本专业毕业生,38位被访者中有22人回答了这一问题。调查显示,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主要集中在国内外面向本专业的外贸公司或企业以及一些对本专业有需求的国家部委级单位。有10人提到一些中国与对象国的外贸公司或企业对本专业的毕业生还是有一定需求的,8人认为如外交部、新华社、中联部、文化部、中央保密局、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对本专业毕业生有一定需求,2人表示本国与对象国的旅游业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有需求。此外,还有1位孟加拉语毕业生说到,“国内暂时没有发现,但是可以去对象国发展,做一名中孟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另有2人表示除了国际台之外,基本无部门对本专业毕业生有需求。
六、毕业生为本专业学生开设专讲的意愿
关于是否愿意定期回母校为本专业学生开设专讲,38位被访者中有32人回答了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和否定态度的人数大致相同。其中,有17人表示愿意回到母校分享经验;15人表示不愿意,其原因有的认为自身能力不足以胜任,有的表示路途遥远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所做工作与专业无关。
而就拟定专讲内容这一问题,17位回答了这一问题的人中有7人表示可以传授一定的对象国及本语言的相关知识,包括对象国的宗教学、本土传统文化、对象国人文风貌等;有6人表示可以和学生分享就业后的经验以及如何将外语和专业技能结合运用;有4人表示视具体情况而定。
七、总结
就此次对38名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基地语种)毕业生的调查情况来看,他们对教师的授课、人才培养效果、核心课程以及教学模式都比较满意,由于大部分人目前从事的工作都与所学专业有关,因此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所学内容对工作是有帮助的,尤其是“专业语言类”课程和“英语语言类”课程。毕业生还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建议,尤其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弥补我校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牢固的缺陷,增强后续发展动力。另外,虽然我校非通用语专业在全国的独有性优势很明显,但是市场需求量小的困扰导致毕业生对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1.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教学情况的满意度较高
根据调查我们得知,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诸多方面的情况满意度较高。首先,毕业生对教师的总体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其次,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表示满意,认为该专业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和就业需要;再次,核心课程方面,毕业生的满意度也比较高,尤其是“精读”、“翻译”、“英语阅读”在所有核心课程中的满意度最高,但是“对象国信息与文化”、“报刊阅读”、“口语”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取长补短;最后,大部分毕业生对双语教学模式比较满意,有1位毕业生认为双语教学模式“富有创造性并且很有必要,而且通过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语言与英语并进是非通用语培养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毕业生重点针对教学实践环节和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比较宝贵的建议。总体来看,目前学校的实践机会和英语课程教学力度稍显不足,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该着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和出国交流机会,充分创造利于学习的语言环境,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其次,应该重点增加英语课程,完善双语教学模式;再次,为了体现学校的“传媒特色”,毕业生还建议增设传媒课程,培养学生的传媒应用能力,实现特色培养模式的突破。
此外,除了过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有的毕业生指出加强社交能力对胜任今后的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部分毕业生还表示,他们愿意定期回母校开设专讲,向在校生传授一些关于就业后的工作经验和介绍对象国风土人情的知识。
3.在校学习内容对实际工作有所贡献
调查发现,毕业生普遍认为“专业语言类课程”和“英语语言类课程”是在校期间影响最大也是对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因此,对于在校生来说,继续加强本专业和英语课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为了丰富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毕业生还建议增加“文化综合类课程”、“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类知识课程”的比重。
4.专业优势突出,但人才市场需求量小的现实仍然不容乐观
关于本校非通用语专业的优劣势,毕业生普遍认为,虽然我校专业设置的独有性优势比较明显,师资力量雄厚,毕业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也较强,但是却无法改变专业就业面狭窄、国内人才需求量小的缺陷。除了国际台之外,用人单位主要集中在面向本专业的外贸公司或企业以及一些对本专业有需求的国家部委及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