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通过我们对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现状及教学情况的详细调研、考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明晰的学科定位,专业特色逐渐凸显,并且形成了一支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在专业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全国非通用语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一、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在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建设上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科定位日益明晰
秉承中国传媒大学“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办学理念,外国语学院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将学科定位于:以本科教学为工作主体,以专业语言和英语学习为基础,结合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的知识,结合对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外语突出、专业领先”的复语型、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逐渐形成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在不断的建设过程中,其专业特色开始形成,并逐渐凸显。专业特色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双语教学模式在全国非通用语教学中属全国首创;二是非通用语特色专业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优势学科的复合。目前看来,这两大特色也越来越成为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竞争优势。
1.双语教学模式
自2000年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恢复开设非通用语专业以来,一直实行专业语言和英语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这种双语教学模式在国内属首创,其目的是培养既精通一门非通用语又能熟练掌握英语的“复语型”专门人才。双语教学一方面是因为特色语种对象国的英语普及率较高,精通英语可以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语言;另一方面,精通英语可以使学生在就业时提升社会竞争力,弥补这些亚非语种应用范围较为狭窄的局限性,开阔学生的就业前景。
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课程贯穿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学生四年的大学教育。学院为特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视听说”、“基础英语写作”、“英语高级阅读”和“实用英语翻译”等课程。
关于双语教学的效果,在中国传媒大学针对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其中四个专业的毕业生所做的调查中[1],毕业生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比较满意,认为双语教学效果很好且富有创造性,“为学生日后在人才市场的竞争打下了良好基础”。
2.凸显传媒特色
与其他高校相比,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在专业教学中,不断为学生增加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传媒学科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语言的同时具备传媒专业素养,为学生毕业后走上传媒业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为学生设置了“传播学概论”、“国际传播”、“公共关系”、“新闻理论”、“国际新闻编辑”、“国际新闻采写”、“英语新闻编译”和“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等传媒专业类课程。
综观四个基地语种学生的就业情况,多数学生毕业后都会到相关媒体部门,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样的一线媒体从事新闻的编辑、采访、广播等业务工作。
另外,从用人单位对非通用语特色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来看[2],用人单位对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毕业生普遍比较满意,认为这些毕业生基本上比较称职,有的甚至已经算是优秀的非通用语传媒工作者。另一方面,被访者也指出,毕业生们比较缺乏工作经验,翻译、播音、编辑等能力尚有待提高。
(三)形成一支素质高、潜力大的专业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坚持“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着力于培养并引进素质高、专业强的高水平教师。目前,特色语种逐渐形成一支素质高、潜力大的专业教师队伍,四个特色语种的青年骨干教师正在攻读更高的硕士学位,不断提高自身学历,加强学术水平。近年来,四个基地特色语种的青年骨干教师不断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发表多篇论文,学术研究能力正在不断提高。其中,孟加拉语专业青年教师于秋阳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孟加拉语研讨会,提交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且亲自主持了“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与展望”大型科研项目,提交科研成果《浅谈英语泛读课的阅读教学策略》;尼泊尔语专业的两位青年教师邢云和林薇于2005~2008年多次参加国内及尼泊尔举行的尼泊尔语学术研讨会,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篇;泰米尔语专业青年教师朱娟华曾多次到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参加泰米尔语听众研讨会,并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斯瓦希里语专业的两位青年教师李坤若楠和敖缦云于2005~2009年多次参加斯瓦希里语的教学研讨会,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四)专业教材出版,填补国内空白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非常重视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教材建设,目前,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在教材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多本专业教材的出版填补了国内专业教材领域的空白。2003年9月出版的《尼泊尔语教程》是国内第一本尼泊尔语教材;泰米尔语专业出版了《泰米尔语教程》、《泰米尔语高级阅读》、《泰米尔语新闻视听》、《泰米尔语会话》、《泰米尔语泛读》、《泰米尔语报刊阅读》等教材;孟加拉语专业出版的《孟加拉语教程》和《孟加拉语实用语法》也是孟加拉语专业领域内的精品和权威之作;斯瓦希里语专业陈元猛老师所著的《斯瓦希里语高级阅读》同样填补了国内斯语教材领域的空白。
二、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现阶段非通用语特色专业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一)专业特色和优势有待巩固
中国传媒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意识、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传媒精英人才”;学科专业定位为“以信息传播优势学科为主,文、工、法、经、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面向定位为“服务于全国以广播电视业为核心的信息传播业”。
在学校总的方针的指引下,外国语学院也确定了自己的学科定位。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契合了学校与学院的学科定位,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即有别于综合性大学、外语类专业大学和其他单科大学,强调必须依靠本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目标语言基础较好、语言应用能力较强(专业外语和英语突出)的信息传播领域的多元化国际传播人才。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非通用语特色专业与本校优势专业的结合方面,有些问题还需要更深入地论证:如何定位基地语种与新闻传播学这两个学科的交叉点?如何将外语教学与国际传播、国际关系专业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是强调复合还是突出以专业为核心?总之,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完善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非通用语特色专业“专业语言+国际传播”、“专业语言+国际关系”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巩固。(www.xing528.com)
(二)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坚持以“复合”强化特色、以特色带动“复合”,逐步搭建起跨越外语与新闻学、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复合型教学模式,为做好国际传播教育筑起了坚实的平台。“专业外语+英语+国际传播(国际关系)”,这是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所在,但在具体的措施上还有改进的空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双语”和“复合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此外还需要深入讨论“复合”与专业语言的关系、专业语言与英语的关系。另外,“3+1”教学模式也存在国外课程与国内课程如何对接的问题。
(三)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虽然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形成了一支发展潜力较大的师资队伍,但是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仍然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总体上数量不足,二是教师的学历、学术水平尚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同时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一极是以中青年在职教师为主,而另外一极是以退休的外聘专家为主。教师队伍年轻,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针对目前在职教师年龄偏低、学历层次不够高的特点,学院需要不断增强师资培养力度,促进中青年教师中高学历人才比例的稳步提高。
(四)基础教学设施、教学资料建设需要增加投入
多年来,学院在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上投入很大,但仍有很大不足。主要问题集中在现有语言实验室数量不足,设备需要进一步更新。另外,图书和音像资料的数量仍显不足。目前,学院资料室所藏图书和资料仍以英语为主,基地语种的专业语言图书和音像资料较为缺乏。另外,卫星电视节目收录、编辑等工作只有一位管理人员操作,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教师提供应有的服务。
三、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未来发展规划
自2004年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成立以来,经过几年建设,基地语种已经具有了较好的基础,在国内处于较有利的竞争地位。今后,学校和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对亚非语非通用语特色专业语种的投入,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对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建设:
(一)设置专门机构,加强对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管理
目前,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外国语学院领导,由各个非通用语专业负责日常教学等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设置非通用语基地专门管理机构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应该尽快正式组建基地的管理部门,配置办公场所和必要设施,提升基地的管理水平。
(二)加快学科整合步伐,推进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建设
进一步加强外语语言文学与中国传媒大学特别是外国语学院优势学科的整合,凸显外语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点,具体而言就是外语语言文学与国际新闻、国际传播、国际关系的交叉点,争取在条件成熟时开办特色语种对象国国际传播、国际新闻、国际关系方向的研究生教育。
(三)进一步完善非通用语特色专业语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非通用语特色专业语种的语言使用范围较小,就业面相对狭窄,学院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制定灵活、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主要有以下思路:
学院已与国际台建立牢固的长期合作关系,对国际台定向需求的小语种人才,考虑放宽英语要求,侧重专业外语学习,辅之以国际传播、国际关系专业知识的学习。
对国际台定向需求外的非通用语特色专业语种人才,学院坚持非通用语和英语并重的原则,辅之以国际传播、国际关系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现有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因为坚持“双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学生课程多、负担重,所以学院应该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比如,开设短期集中学习课程,具体办法是暑假推迟放假一周,以讲座形式讲授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的相关课程;或者根据双语教学日常需要大量课时的特点,将部分公共课如“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等集中讲授。
(四)注重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目前共有29名教师,其中,在职专任教师14名、国内专家外聘9名、外籍教师6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较高,结构基本合理,发展态势良好。下一步,学院将通过以老带新(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优势)、自主培养(选拔优秀毕业生留校)、提高能力(把有条件的年轻教师送出国外或到兄弟院校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等措施,从数量上、质量上全面提升非通用语特色专业语种师资队伍的实力,特别是在职青年教师的实力。
(五)完成非通用语特色专业教材体系建设
到目前为止,学院已经出版泰米尔、孟加拉、尼泊尔、斯瓦希里、马来西亚、普什图等多个语种的多套教材和工具书,其中不少教材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今后,学院计划每年平均出版1~2本教材,基本完成特色语种主要课程教科书的出版工作,使非通用语特色专业语种的教材成体系化。同时,学院将加大投入,努力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在教材的音频、视频上做文章,力图建立起一个特色语种资源共享的平台,不断提高教材建设的水平。
(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在保证与国内的国际广播电台及大使馆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学院将加强与对象国大学的联系,探讨合作办学新模式,创造条件保障“3+1”的留学和游学模式。对于国际合作基础较好的语种,比如已经实施留学或游学项目的孟加拉语、尼泊尔语,探索增加“2+2”新模式的可能,并力争使学生能够获得国内、国外两所学校的学位,同时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创造条件,打开门路。
【注释】
[1]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8年分别对4个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关于双语教学询问被访者认为双语教学的效果如何,有何建议。详情参见附录二。
[2]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8年分别对4个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详情参见附录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