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斯瓦希里语专业教学情况
一、师资队伍
在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培养非通用语人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传媒大学在斯瓦希里语师资构成方面,坚持“三位一体”的师资配备模式,即至少配备1名中青年骨干专任教师、1名资深专任教师和1名外国专家,建立一支自成体系的教师队伍,同时聘请国内有关教学科研机构和对象国驻华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教学并不定期开展讲座,为斯瓦希里语专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目前,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共有斯瓦希里语教师7名,其中有2名青年骨干教师(李坤若楠、敖缦云,均为硕士研究生毕业),1位特聘退休资深专家(陈元猛教授),2位特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资深专家(陈莲英和吕希义),另外还有2名外籍资深专家。总体上来看,师资队伍素质较高,结构基本合理,发展态势良好。
斯瓦希里语的教师们在科研上不懈追求,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其中,陈元猛教授曾先后多次参加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组织的“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讨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国家外语非通用语本科教学基地会议”等学术交流会议;李坤若楠和敖缦云老师曾先后参加“全国部分新闻机构和高校非通用语双语教学研讨会”、“教育部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会议”、“非洲法律与社会发展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走向亚非——2009中国亚非非通用语翻译研讨会”、“非通用语青年教师座谈会”及“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外语非通用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同时,学校鼓励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对外开展学术交流,提倡非通用语教师带队出国,带上研究课题,加强对对象国的研究。现任国际台斯瓦希里语部播音指导的中国传媒大学特聘资深专家陈莲英于2002~2006年间就曾多次赴坦桑尼亚进行学术交流;2008年9月至12月,青年教师李坤若楠和敖缦云也带领全班15名学生赴对象国坦桑尼亚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习;2009年,敖缦云老师还申请自费赴坦桑尼亚进修斯瓦希里语。以上这些都说明中国传媒大学斯瓦希里语专业的教师非常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及教学水平,都力争为斯语教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斯瓦希里语专业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成为对外传播、商务、文化、教学等部门从事斯瓦希里语、英语工作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复语种、宽口径、厚根基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斯瓦希里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斯瓦希里语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斯瓦希里语语言基础,在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良好的汉语修养,同时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项综合技能。
(2)具有广博的知识,熟悉掌握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传播等方面的知识。
(3)掌握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英语要达到专业四级水平。
(4)具有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
(5)熟悉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及操作,具备熟练使用网络交流的能力,通过北京市计算机二级水平测试。
(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三)修业年限
四年。
(四)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五)主干课程
包括“斯瓦希里语精读”、“斯瓦希里语视听说”、“斯瓦希里语口语”、“斯瓦希里语高级阅读”、“斯瓦希里语写作”、“斯瓦希里语翻译”、“斯瓦希里语报刊阅读”、“英语精读”等课程。
(六)学时与学分分配
斯瓦希里语专业课内总学时为2912学时,学生必须修满20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156学分,基础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26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3学分。
(七)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表3-1 中国传媒大学斯瓦希里语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单位:周)
三、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斯瓦希里语专业具有明确的专业特色,同时又重视课程的系统化,做到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的设置配套完整,课时搭配得当。
首先,坚持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重点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和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着重训练学生的社交和科研能力。斯瓦希里语专业语言课程主要包括“斯瓦希里语精读”、“斯瓦希里语视听说”、“斯瓦希里语口语”、“斯瓦希里语泛读”、“斯瓦希里语高级阅读”、“斯瓦希里语翻译”和“斯瓦希里语写作”等;斯瓦希里语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国际传播”、“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媒介市场研究与分析”、“对象国概况”等。通过这些课程的配合教学,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又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其次,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根据培养“非通用语+英语”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要,给予英语充足的学时,贯彻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的特色方针,保持学生斯瓦希里语与英语的双语优势,相应开设了“基础英语写作”、“英语精读”、“英语视听说”、“英语高级翻译”等课程,要求学生毕业前英语达到专业四级水平。另外,结合中国传媒大学的优势专业,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上突出培养复合型国际传媒人才的需要,系统开设了“传播学概论”、“新闻传播理论”、“对外宣传概论”等课程,让学生具有较深厚的新闻传播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
再次,斯瓦希里语专业在公共基础课方面,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又注重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针对性地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等大学生政治理论课程和中国文学类课程。
四、教材建设
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斯瓦希里语开始进行研究,有关书籍正式出版。1964年《人民画报》创刊斯语版,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斯语书籍,由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斯语专修班译编的《斯汉辞典》经外文局编辑出版问世。但是,由于国内开设斯瓦希里语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而且历史相对较短(大都不足10年),因此教材资源非常匮乏。(www.xing528.com)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为斯瓦希里语教育的先行者之一,非常注重教材的编写工作,专业教师在这方面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现在已经出版的专业教材有陈元猛教授的《斯瓦希里语高级阅读》,该书也弥补了国内斯语教材资源匮乏的空白。同时,由陈元猛教授作为负责人的“斯瓦希里语精读”课程已于2008年通过审批,被评选为“中国传媒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斯瓦希里语专业教师目前已申报《斯瓦希里语泛读教程》的编写工作。该书是供斯瓦希里语专业教师为斯瓦希里语专业本科生讲授泛读课程使用的教材,也可作为斯瓦希里语爱好者的自学阅读教材。它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文学、体育、医疗卫生、娱乐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可读性较强的文章。
同时,斯瓦希里语专业教师还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不断地从坦桑尼亚、肯尼亚搜集斯瓦希里语原版书籍、影音资料及字典、词典,为我国斯瓦希里语人才的培养与建设贡献力量。
五、课外活动
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建设一贯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锻炼相结合,坚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开展多样化的实习实践、学术交流活动和游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7年10月,陈莲英教授带领全班同学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斯瓦希里语组参观学习。同学们与组里的老师、外籍专家进行了交流,还走进录音棚,亲身体验了一次当斯语播音员的感受。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对国际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有了直观感受,激发了他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及学习动力。
另外,斯瓦希里语专业还积极开展友好交流和游学活动。例如,2008年5月23日,斯瓦希里语专业教师李坤若楠邀请了两名肯尼亚留学生为2006级斯瓦希里语专业学生举办讲座。两名肯尼亚留学生主要对肯尼亚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以及斯瓦希里语的发展等进行了介绍,并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学生们都表示这次活动使他们获益匪浅,不仅对斯瓦希里语对象国之一肯尼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深了对专业的热爱。
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2006级斯瓦希里语全体师生共17人(其中学生15人,教师2人)赴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进行了为期近3个月的学习。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是坦桑尼亚最负盛名的一所高等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61年的伦敦大学分院,1970年正式成立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该大学在东非地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世界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该校坐落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市(此城市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途经的唯一非洲城市),距离市中心约13公里,东临印度洋,是世界最著名的斯瓦希里语学习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斯瓦希里语专业学生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斯瓦希里语学院主要进行了5门课程的学习,即“斯瓦希里语高级阅读”、“斯瓦希里语泛读”、“斯瓦希里语翻译”、“斯瓦希里语高级视听”及“斯瓦希里语写作”。学院为学生配备了优秀的教学团队,此教学团队一共5人,每位老师讲授一门课程。这5位教师中,有1位为教授,其他4位为讲师。他们都是斯瓦希里语学院的优秀教师,责任心极强,授课认真,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们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中国传媒大学斯瓦希里语专业的两位青年教师李坤若楠和敖缦云因为进修学习,也旁听了学生们的课程。
同学们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游学期间,学习认真刻苦,每个人的斯瓦希里语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在最后的结业考试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给当地的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位教师也积极在当地搜集尽可能多的书籍和影音资料,作为日后教学资料的补充,弥补国内斯瓦希里语资料稀缺的遗憾。
除了学习斯瓦希里语之外,师生们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坦桑尼亚首都的很多地方并与当地居民交流,既提高了自身的口语和听力水平,也更多地了解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思想情况。他们还走访了我国建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各个国营和私营企业,结识了很多国内外友人,扩大了毕业以后的就业空间。此外,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自费游览了一些坦桑尼亚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海岛等,增进了对坦桑尼亚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人文的了解。2006级斯瓦希里语全体师生赴坦学习在当地华人圈里引起了轰动,很多中国驻坦企业密切关注这一届学生,期待他们毕业后能够到坦桑尼亚从事与斯瓦希里语有关的工作。
通过近3个月的学习,我校斯语专业的17名师生无论在专业上还是在对对象国文化的了解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们非常感谢学校和学院为他们提供的这次宝贵的机会,“这样美好的体验,也将成为我们一生中,尤其是大学阶段不可多得的经历”。
这次坦桑尼亚之行,使中国传媒大学斯瓦希里语专业的学生们提高了专业水平,增强了学习兴趣,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六、教学评价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了解斯瓦希里语专业的教学情况,于2008年分别对斯瓦希里语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展开了问卷调查。针对14名在校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认为影响最大或最有帮助的教学环节”、“认为最重要的课程”和“对教学管理的满意度”等[4];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选取了14名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认为在校学习对所从事工作的贡献”以及“对学校教学的评价与建议”两大层面[5];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斯瓦希里语部主任韩梅女士和播音指导陈莲英女士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考察用人单位对斯瓦希里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6]。
(一)在校生的评价
在教学环节和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发现所调查的14名在校生中,多数学生认为影响最大或最有帮助的教学环节是“非通用语专业课”,其次是“社会活动”;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语言类课程”和“国际关系、新闻类课程”被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关于对教学管理的满意度,在校生满意度较高的是“课程设置”和“师德师风”,而对于“实习环节”和“图书资料”的满意度则相对较低。
(二)毕业生的评价
关于中国传媒大学斯瓦希里语专业毕业生对教学评价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认为在校学习对所从事工作的贡献”以及“对学校教学的评价与建议”两大层面。
1.在校学习对所从事工作的贡献
关于斯瓦希里语专业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对所从事工作贡献”的调查,主要包括“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情况”、“在校所学内容能否立即应用到工作中”、“认为影响最大或最有帮助的教学环节”以及“认为对工作有帮助的课程”等内容。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14名斯瓦希里语专业毕业生中,有5人选择“大部分时间运用汉语或英语”,4人选择“大部分时间运用该语言,英语较少使用”,但是也有3人选择“根本没有运用该语言”;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被访者表示只能用到所学内容的一部分,碰到了很多新问题。
2.对学校教学的评价与建议
关于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评价与建议”的调查,主要包括“对本专业教师评价”、“认为本专业人才能否满足就业需求”、“对本专业核心课程满意度”、“学校应该增加的课程”以及“对本专业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内容。
调查显示,斯瓦希里语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总体教学情况的满意度比较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也比较满意,普遍认为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毕业生认为满意度最高的是“精读”课,同时毕业生们也表示,希望学校增加“文化综合类课程”和“英语语言类课程”,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关于对本专业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6位被访者都认为本专业双语教学效果不错,“双语教学使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能够提高在工作中的上手速度”,但是被访者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继续加强英语教学力度,“扩大英语专业课比例,四年都进行双语教学”,并应对英语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以便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用人单位的评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斯瓦希里语部主任韩梅和播音指导陈莲英两位女士针对中国传媒大学斯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几点建议,具体如下:
1.强化学生的中文功底。韩梅建议学校要加强中文课。她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坚实的中文基础,就无法正确理解中文原文,也就不可能正确地翻译;另一方面,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其外语水平很难提高。
2.培养学生的时事政治敏感度。韩梅提到,学校要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对时事政治不感兴趣的学生,无法适应传媒的需求。这样的学生仅仅是翻译匠,而不可能成为用外语进行工作的媒体人。
3.提高学生的综合外语能力。陈莲英指出,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技能在语言学习中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不好说谁比谁更重要。若有机会到对象国学习一年将会对语言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4.重视新闻传播课程。陈莲英谈到,除了学好语言的课程外,对于新闻课程方面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言只是工具,作为一名外宣工作者,只有语言是不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