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尼泊尔语专业教学情况
一、师资队伍
中国传媒大学尼泊尔语专业目前共有2名青年骨干教师(均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2名国内知名专家(均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译审),以及1名外国专家。
(一)青年骨干教师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非常重视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为尼泊尔语专业教师创造条件,一步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加强教师的学术水平。
尼泊尔语专业的2名青年骨干教师是邢云和林薇。
邢云,女,200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尼泊尔语专业,目前国际新闻专业硕士在读。留校任教后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外语教学研讨会、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等,并提交和发表论文数篇,也曾因带领学生游学、参加学术会议等多次到尼泊尔学习和交流。著有论文《浅谈尼泊尔语的教学与学习》、《尼泊尔语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浅谈尼泊尔语的“教”与“学”》、《尼泊尔语双语教学及相关课程设置的构想》、“Study of the Language Transfer Phenomenon and Some Enlightenments to Nepali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等。教授课程:“英语精读”、“研究生英语听说”、“尼泊尔语精读”、“尼泊尔语高级阅读”、“尼泊尔语泛读”、“尼泊尔语写作”等。2004年至今一直担任非通用语专业班班主任,曾于2005~2006和2006~2007两个学年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也多次荣获“校级优秀班集体”称号。曾参与教育部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的建设工作。
林薇,女,200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尼泊尔语专业,同年留校任教。曾先后担任2005级尼泊尔语专业尼泊尔语口语、听力、翻译、报刊阅读、高级听力、社会与文化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07年荣获年度“优秀教师”称号及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优秀奖。2007年开始攻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2008年7月15日至21日,参加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非通用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并顺利结业。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外语教学研讨会,并提交和发表论文数篇。此外还曾参与教育部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的建设工作。
(二)国内知名专家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积极引进在尼泊尔语言研究和对外广播领域有较高地位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打开一扇更加形象地认识对象国的窗口,联合从外交和科研机构聘请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非通用语教学和教材建设等,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层次,完善尼泊尔语专业教学。
目前,尼泊尔语专业教师队伍中的2名国内知名专家是于峰和朱庆珍。
于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译审,资深播音员、记者、编辑,4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尼泊尔语广播和教育的第一线。曾采访过尼泊尔国王私人秘书、尼泊尔首相、尼泊尔水利大臣、通信大臣、外交大臣和尼泊尔最著名的女歌唱家及首席播音员,并担任过李先念、彭真、乌兰夫等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尼泊尔语翻译。曾参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国内重大会议的广播任务,主持的《中国西藏》、《百姓故事》、《听众信箱》、《体育与健康》、《中国旅游》等各类节目一直深受尼泊尔民众的喜爱,并结合多年来的尼泊尔语工作经验培养了众多尼泊尔语专业人才。1981年1月至1983年6月,1990年1月至1993年7月,曾两次赴尼泊尔为我国援建的博克拉水利工程和逊沙里水利灌溉工程担任翻译工作,多次陪同尼泊尔教育、记者、农业等代表团在我国进行参观访问。翻译出版的《考工技术标准》、《汉城奥运会手册》(尼泊尔语版)、《尼泊尔语教程》(上、下册),填补了国内外尼泊尔语科技手册和教材的空白,发表文章《中尼友好使者达哈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尼泊尔语广播与尼泊尔的风土人情》等。
朱庆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译审,资深播音员、记者、编辑,4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尼泊尔语广播和教育的第一线。曾采访过尼泊尔皇家委员会常务主席、尼泊尔卫生部部长、尼泊尔首相,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原中联部部长戴秉国、上海市政协主席王幼平等,担任过尼泊尔首相、尼泊尔财政大臣、内务大臣、交通大臣、水利大臣和电业大臣的翻译,还多次陪同中尼代表团的互访活动。在庆祝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重大宣传活动中荣获由国家新闻署颁发的“优秀工作者”称号,主持的《中国西藏》、《听众之家》、《听众信箱》、《体育与卫生》、《中国大地》、《中国文化》以及自编自采的专题节目等一直深受尼泊尔民众的喜爱。1988年11月至1989年5月,1990年至1993年,曾先后两次赴尼泊尔学习,并为我国援建的修建公路项目以及驻尼商贸工作担任翻译,两次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代表团赴尼泊尔访问。发表文章《从在尼泊尔的国内外媒体现状看CRI节目在尼落地的重要性》、《浅论尼泊尔听众俱乐部的作用、问题与对策》、《复苏中的尼泊尔旅游业》、《搞好听联工作之我见》、《浅议CRI举办的知识竞赛活动》、《如何办好“信箱节目”》、《对新形势下吸引CRI尼泊尔语年轻受众的思考》等。
(三)外国专家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不同时期,根据教学需要聘请过多名尼泊尔语专家。他们之中有尼泊尔著名教育家、小说家、哲学家、大学教授、记者等。现任的外籍教师杜鲁巴(Dhruba Paudel)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担任尼泊尔国家日报的高级记者;2003年11月至2006年8月,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加德满都(尼泊尔首都)记者;2005年4月至2006年8月,担任新华社驻加德满都站记者;2007年至今,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外聘专家。
(四)学术交流
尼泊尔语专业的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积极参与相关学术交流活动。
2002年,外聘教师朱庆珍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参加尼泊尔加德满都听众研讨会,与听众交流并接受采访。
2005年12月,青年骨干教师邢云在中国传媒大学参加全国部分新闻机构和高校非通用语双语教学研讨会,提交论文《浅谈尼泊尔语的教学与学习》。
2006年9月,青年骨干教师邢云和林薇在昆明参加第十届全国非通用语教学研讨会,分别提交论文《尼泊尔语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和《尼泊尔语口语教学初探》,两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外语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论(2)》一书中。
2008年10月,邢云和林薇在西安参加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第12次学术研讨会,分别提交论文《尼泊尔语双语教学及相关课程设置的构想》和《交际法在尼泊尔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被收录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外语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一书中。
2008年11月26日至27日,邢云和林薇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参加尼泊尔语言学协会第29届年会,对尼泊尔语言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研讨,并分别提交论文“Study of the Language Transfer Phenomenon and Some Enlightenments to Nepali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和“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Nepalese Teaching in China”,发表于“Nepalese Linguistics”(vol.24)。
二、培养计划
尼泊尔语专业学生必须修满219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程161学分,选修课程22学分,公共选修课程15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21学分。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关联。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尼泊尔语专业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两个阶段,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和严格的基本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技能,课程设有精读、口语、视听说等,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为主,打好专业语言基本功;提高阶段,在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历史和现状,并着重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使之具有准确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提高交际能力和调研能力,课程设有高级阅读、翻译、泛读、写作、高级听力、对象国社会与文化等。同时,为培养复语型人才,坚持英语教育四年不间断。
另外,针对尼泊尔语应用范围相对较窄的特点,在高年级其他选修课程和公共课程基本完成、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加强英语课程的教学,拓宽课程内容的覆盖面,加快教学信息量的更新,以满足专业基础好和偏重英语方向发展的学生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www.xing528.com)
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尼泊尔语专业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尼泊尔语专业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语言课程和专业英语。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等大学生政治理论课程和中国文学类课程;专业语言课程主要包括“尼泊尔语精读”、“尼泊尔语视听说”、“尼泊尔语口语”、“尼泊尔语泛读”、“尼泊尔语高级阅读”、“尼泊尔语翻译”和“尼泊尔语写作”等专业语言类课程;专业英语类课程主要包括“英语精读”、“英语听说”和“英语写作”等。
尼泊尔语专业的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程、语言与文学、文化与社会以及新闻与传播等方向课程,在学院所提供的至少40学分的选修课程中,学生需要选择至少22学分的课程。具体来看,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包括“尼泊尔语国家概况”、“尼泊尔语高级视听”、“尼泊尔语报刊阅读”、“尼泊尔语文学选读”等;语言与文学类的选修课主要包括“英语辩论”、“亚非文学研究”、“商务英语”、“西方文学名著选读”等;文化与社会类的选修课主要包括“英语语言与文化”、“中西文化比较”、“外交礼仪”、“亚非历史概况”、“亚非文化研究”、“亚非影视作品赏析”、“亚非宗教概况”、“日本媒体广告与经济”;新闻与传播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国际传播”、“公共关系”、“新闻理论”、“国际新闻编辑”、“国际新闻采写”、“英语报刊选读”、“英语新闻编译”、“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等。
四、教材建设
目前,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尼泊尔语专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全部是学校聘请的尼泊尔语专家和尼泊尔语言学家共同编写的自编教材,其中除了《尼泊尔语教程》,其他教材并未正式出版。其中,“尼泊尔语高级阅读”采用《尼泊尔语高级阅读》(1、2),“尼泊尔语翻译”采用《尼泊尔语新闻》(1、2),“尼泊尔语泛读”采用《尼泊尔语泛读》教材,“尼泊尔语对象国社会与信息”采用《尼泊尔国文化与社会》教材;“尼泊尔语视听说”采用一本简装的《尼泊尔语视听说》教材和若干教师自选资料;“尼泊尔语口语”、“尼泊尔语高级听力”、“尼泊尔语写作”和“尼泊尔语报刊阅读”四门课程则全部采用教师的自选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9月,尼泊尔语专业外聘教师于峰教授在他与尼泊尔著名语言学家伯乐坡·莫尼·达哈尔先生合编的尼泊尔语系列教材的基础上又补充并正式出版了一套《尼泊尔语教程》(上、下册),在“尼泊尔语精读”课程的教学中取代了原来的自编教材《尼泊尔语精读》。目前,《尼泊尔语教程》这套教材已经进入北京图书市场,它是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套尼泊尔语基础适用教材,从而填补了国内尼泊尔语教学教材领域的空白。
除《尼泊尔语教程》外,其他尼泊尔语系列教材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编写而成的,距今已有十余年时间,其间,尼泊尔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完整而丰富的教材是掌握尼泊尔语言、了解对象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尼泊尔语专业教学的教材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目前,学院和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对尼泊尔语专业的教材进行重新修改和完善。根据学院的非通用语教材发展计划,尼泊尔语各门课程的教材都将进行彻底的更新,并将正式出版两套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两套即将正式出版的教材分别是邢云和林薇老师编写的《尼泊尔语泛读教程》和《尼泊尔语听力教程》。
除了即将正式出版的两套教材以外,学院对其他现有教材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改。如针对《尼泊尔语高级阅读》、《尼泊尔国文化与社会》、《尼泊尔语新闻》、《尼泊尔语报刊阅读》等几本教材,对成文年代过早、语言比较老化、内容与现代社会脱节的文章进行删减,保留语言经典、语法特征明显、便于学生了解社会传统的章节,增加新生单词、反映社会新风貌的文章和新鲜的语言。
“尼泊尔语口语”和“尼泊尔语高级听力”两门课程以前并没有专门的教材,有时是依托精读和高级阅读课本中的语音、单词、句子和课文进行反复练习,有时是依靠任课教师所搜集的语言资料进行学习,听写新闻和报纸杂志中的段落。虽然对学生们获取信息、提高听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文章材料选取的随机性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学习多依靠记笔记来完成,没有系统性也很容易遗忘。因此,学院将有针对性地编写包含语音练习、口头表达、听力练习等内容的完整教材,配合视频教学,丰富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
五、教学评价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在2008年对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基地语种)的在校生[5]、毕业生[6]以及用人单位[7]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分别对中国传媒大学的专业教学情况进行了评价。其中,在校生对教学评价的问题主要包括“认为影响最大或最有帮助的教学环节”、“认为最重要的课程”和“对教学管理的满意度”等内容;毕业生对教学评价的问题主要包括“认为在校学习对所从事工作的贡献”以及“对学校教学的评价与建议”等内容;另外,用人单位对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基地语种)的课程设置也进行了评价。
(一)在校生的评价
通过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尼泊尔语专业在校生对专业教学评价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关于对其影响最大或最有帮助的教学环节,选择“英语课”的学生最多,其次是选择“非通用语专业课”和“社会活动”的学生相对较多;关于在校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选择“非通用语专业课”和“国际关系、新闻类课程”的学生最多,其次是“英语语言类课程”,而认为“文化类课程”重要的学生则相对较少;关于对教学管理的满意度,在校生对“学习风气”、“师德师风”和“对外交流活动”的满意度较高,对“教学管理”和“图书资料”的满意度偏低,然而对于“专业知名度”的评价,该专业在校生表现出比较不满意的态度。
另外,通过计算学生对于学好本专业的信心度均值,我们得出尼泊尔语专业学生得分为3.11分[8],得分较高,说明尼泊尔语专业的学生对于学好本专业的信心较高。
(二)毕业生的评价
关于中国传媒大学尼泊尔语专业毕业生对教学评价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认为在校学习对所从事工作的贡献”以及“对学校教学的评价与建议”等。
1.在校学习对所从事工作的贡献
关于尼泊尔语专业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对所从事工作贡献”的调查,主要包括“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情况”、“在校所学内容能否立即应用到工作中”、“认为影响最大或最有帮助的教学环节”以及“认为对工作有帮助的课程”等内容。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5名尼泊尔语专业毕业生中,有4人表示,在工作中,大部分时间运用尼泊尔语,英语较少使用,但是也有1名毕业生表示大部分时间运用汉语或英语;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毕业生纷纷表示只会应用到学校所学的部分内容,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新问题。在教学环节和课程设置方面,毕业生表示“非通用语专业课”是对其影响最大或最有帮助的教学环节,其次是“英语课”和“选修课程”;与之相应,毕业生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是“专业语言类课程”,其次是“英语语言类课程”。
2.对学校教学的评价与建议
关于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评价与建议”的调查,主要包括“对本业教师评价”、“认为本专业人才能否满足就业需求”、“对本专业核心课程满意度”、“学校应该增加的课程”以及“对本专业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内容。
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该专业教师比较满意,同时也认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基本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多数毕业生对本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表示出较高的满意度。关于学校应该增加的课程,认为应该增加“文化综合类课程”的毕业生最多;其次,部分毕业生认为应该增加“专业语言类课程”和“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类课程”。关于对本专业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5名毕业生中有4人做出评价,其中3人表示“效果一般”,并且“做到双语皆精比较困难”。
(三)用人单位的评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尼泊尔语部主任张玥曾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张玥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总结到,“广院”(中国传媒大学)虽然艺术氛围较强,且重视专业技能操作,但不会像综合大学那样设置人文科学等综合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所限制,在大学里完成学业,和社会的真正要求还相差很远。
副主任江明则对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满意,但同时也指出,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经验,具体来说应该侧重于听力和口语,听、说、读、写语言技巧并重。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开设顺应时代发展的关于新媒体应用的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