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教师团队

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教师团队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会议的主题是“21世纪非通用语专业的发展”。

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教师团队

第三节 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

一、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状况

由于坚持“三位一体”师资配备模式,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较高,结构基本合理,发展态势良好。10个语种目前共有29名教师,其中包括在职专任教师14名、国内专家外聘教师9名以及外籍教师6名,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梯队化、国际型的教学团队。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一支师资队伍符合教学要求,也适应了教学改革的需要。

29名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有2名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名具有硕士学位,其他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教师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取向也是中国传媒大学培养非通用语特色专业人才的一个原则。各个教师的研究方向除了语言外,还包括文化及新闻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针对青年骨干教师的现状,结合非通用语的特殊性,逐渐形成了自主培养师资的道路。由于非通用语特色专业有3个语种在创立伊始就是全国独办,因此在师资培养上,学院高度重视,经大量严格选拔、测试,最终遴选出一批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优秀人才,组成了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学院坚持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围绕学科建设积极引进人才,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选拔,到国外高校进修、培训和攻读学位,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学术骨干。学院与国际台互聘或从本校返聘了在业内具有权威地位的专家和学者来担任专任教师,并与国际台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这种合作满足了学校对师资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双向需求。

二、非通用语特色专业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状况

近年来,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青年教师积极进取,不断突破,凸显出自身对教学工作的一腔热情和在科研上的不懈追求。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参与学术交流,开阔眼界,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研讨与合作,推动专业教学向国际化方向迈进。

(一)对外学术交流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鼓励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教学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对外开展学术交流,提倡在非通用语特色专业语种老师带队出国学习的同时,携带研究课题,加强针对对象国的研究,并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不断探索合作模式,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合作办学,积极争取对象国政府或企业设立发展基金、奖学金、奖教金以及提供图书资料等,从而赢得社会支持。学院定期邀请合作单位的人员交流访问,同时每年也接受对外合作伙伴的邀请,与国内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在互动过程中彼此相互促进。

表1-3 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特色专业部分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简表(www.xing528.com)

img5

(续表1-3)

img6

(续表1-3)

img7

(二)自主研讨会

除了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外,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国内高校中所处的地位,不断整合与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主动承担起促进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发展、提高其国内影响力的责任。

为深入研究非通用语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外国语学院于2001年9月召开全国非通用语和国际文化交流研讨会,并出版了文集《国际关系与语言文化》,被选入“国际关系学书系”。2004年9月和12月,学院参与并主办了首届媒介素养国际研讨会和北京译制片研讨会,丰富了科研实践。

2005年,为进一步探讨新世纪非通用语教学发展方向,积极推动非通用语-英语双语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增进各高校、非通用语基地之间办学及教学经验交流,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于12月召开全国部分新闻机构和高校非通用语-英语双语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21世纪非通用语专业的发展”。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中国传媒大学的36位非通用语界专家和教师出席了研讨会,共提交了24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由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张玉安教授作序的同名文集现已结集出版。

此外,自2005年起,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连续3年、4次承担了商务部非洲广电新闻采编研修项目,得到了商务部领导的肯定和好评;而为兰州军区开办的非通用语培训班,则充分体现并大大提高了教师团队出色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