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同意“网民讨论敏感案件有利于缓解社会冲突”,被调查法官群体赋予这一问题的均值得分是3.02,偏向肯定得分,也就是说被调查法官作为一个整体认为网民讨论有利于缓解社会冲突。这个得分虽然偏向肯定,但是与平均分3分只相差0.02分,在整张问卷中是均值得分最接近于中间分3分的得分。可以说,这是一个最让法官“说不清”的问题。
1.法官对网民舆论缓解社会冲突功能的质疑
有33.6%的法官认为网民对敏感案件的讨论有利于缓解社会冲突,有36.2%的法官认为自己无法判断网民对敏感案件的讨论是否有利于缓解社会冲突,如表6所示。
表6 法官对网民舆论缓解社会冲突功能的评价
如果我们将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合并为同意选项,而很不同意和不太同意合并为不同意选项,就能看到在同意和不同意这两端意见之间持保留态度的法官占被试法官总数的1/3强。将以上数据制作为条形图,能更直观地看到“说不清”的大多数的存在(见图1)。
图1 法官对网民舆论缓解社会冲突功能的评价
一个较为典型的敏感案件——钱云会案,似乎能够解释法官对“网民言论能否缓解社会冲突”的疑虑。网民对公权力的不信任,是钱云会案的一个特点。钱云会的家人、钱云会所在村的村民、数以万计关心钱云会案的网民都对钱云会死于“交通肇事”心存怀疑。钱云会是浙江温州乐清蒲岐镇寨桥村人,2010年12月25日,钱云会被发现亡故于超载工程车车轮下。当天下午1点钟左右,网上出现了《蒲岐一苦难的村长 为民办事的好村长 今早被杀》的首帖,文章称,死者是寨桥村的村长,早上的车祸并不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而是一起有策划、有组织的谋杀案。帖子一出,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仅25日一天,天涯、猫扑、百度快照及温州当地网站“703804”等访问量高达28万人次,跟帖近2 000条。很多网友对死者的死状表示不解,甚至有人画出示意图来分析钱云会的死因[2]。钱云会于2005年当选村主任,曾因土地纠纷问题带领村民上访,并在上访过程中,先后3次被投入看守所。这一背景,是钱云会案在传播过程中网民着重讨论的细节。寨桥村村民和公众都怀疑钱云会之死与土地纠纷有关。
12月27日,乐清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认定钱云会案为交通肇事案,但这一结果无法令网民信服。网民围绕案件提出几大疑问:第一,事发现场的摄像头为什么没有存储当时的监控录像?为什么事发当时工程车逆行?现场为什么没有刹车痕迹?第二,为什么寨桥村村民不被允许接受采访,媒体报道受限?第三,为什么钱云会的尸体被迅速转移,事故现场为什么不受保护?第四,为什么会盛传钱云会是被四个人架起放在工程车后面然后被碾死的?第五,钱云会生前最后一个电话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与钱云会之死是否有关?此时,关注钱云会案的一些著名媒体人、学界人士、律师、知名民间人士等自发组成“公民调查团”前往乐清进行调查。12月28日凌晨1点钟,温州市委召开专题会议,决定由温州市公安局直接介入调查处理,并按刑事命案和交通事故两套程序分别展开调查、侦查。12月29日,温州市政府新闻办在乐清召开新闻发布会,就钱云会被撞身亡一事进行了通报。温州市公安局明确表示,村民钱成宇并未对“谋杀行为”进行直接目击。经调查已经排除谋杀可能,认定为交通肇事案件。但由于对细节问题解释不清,网民对钱云会是否谋杀致死仍有怀疑。2011年1月14日,温州警方获得钱云会事发时佩戴的具有微录功能的手表,该手表记录下了事故发生时工程车的刹车声。2011年1月30日,温州警方向媒体公布了手表等证物。钱云会案至此尘埃落定。
两次新闻发布会,四条处理决定,乐清市政府、温州市政府介入案件调查直至最后的物证——手表出现,公权力历时一个多月方才取信于民。值得强调的是这一起被认定的普通交通肇事案件曾一度引发警方与村民的对峙和冲突,多名村民被刑拘。这起案件的背后是乐清市扯不清理还乱的土地纠纷问题,村民累积已久的对政府不合理征地的不满和质疑,是钱云会案引发大讨论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的根源。
围绕钱云会案的网民讨论延时一个多月,在微博、各大门户网站、虚拟社区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议程。网民对钱云会是否被谋杀质疑声四起,这与杭州飙车案审理结束后对胡斌是否为替身的讨论颇有相似之处。“胡斌有替身”、“钱云会系谋杀”,这些网民的质疑颇有“传言”之像,在一些政府官员口中,更可能被称为“谣言”。或许,正是类似事件导致法官无法确认网民对敏感案件的讨论究竟会缓解社会冲突还是引发社会冲突。法官对网民言论的特点和成因理解越深入,可能就越容易担心网民言论会使原本潜藏在社会心理中的社会冲突演变为社会行为上的社会冲突。
2.部分法官质疑网民舆论缓解社会冲突功能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法官质疑网民舆论缓解社会冲突的功能?从相关性上分析,部分法官对网民综合素养与网民讨论敏感案件的心理动因“不放心”是其中一个原因。(www.xing528.com)
(1)部分法官对网民综合素养的质疑。首先来看与“网民舆论能否缓解社会冲突”这一问题变量相关的问题变量和肯德尔相关系数值:①“针对涉及干群冲突敏感案件的网民舆论是否可信”,肯德尔相关系数值为0.283;②“针对涉及贫富群体冲突敏感案件的网民舆论是否可信”,肯德尔相关系数值为0.294;③“针对涉及其他强弱势群体冲突敏感案件的网络舆论是否可信”,肯德尔相关系数值为0.293;④针对涉及干群冲突敏感案件的网民言论是否理性,肯德尔相关系数值为0.386;⑤针对涉及贫富群体冲突敏感案件的网民言论是否理性,肯德尔相关系数值为0.273;⑥针对涉及其他强弱势群体冲突敏感案件的网络言论是否理性,肯德尔相关系数值为0.305;⑦“网民对敏感案件的讨论一般缺乏法律知识”,肯德尔相关系数值为0.177。
这里以相关性最强的变量做一个交互分析(见表7)。
表7 法官对网民传播素养和网民舆论缓解社会冲突功能评价的交互分析
N=381,X2=110.543,df=16,p=0.000
认为在涉及干群冲突案件讨论中网民传播的信息都理性的法官有62.5%同意网民讨论有利于缓解社会冲突,而认为网民舆论都不理性的法官则100%否认网民讨论有利于缓解社会冲突,认为网民言论大部分理性的法官中有47.6%的法官同意网民讨论有利于缓解社会冲突,有42.6%的法官选择“说不清”,还有9.8%的法官不认为网民讨论有助于缓解社会冲突。这也就是说,法官对网民理性程度的评价越高,就越倾向于认为网民讨论有利于缓解社会冲突。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对网民理性程度评价高的法官却不清楚网民言论是否真的能够缓解社会冲突,他们的不确定态度乃至否定态度是造成“网民言论有利于缓解社会冲突”这一问题均值得分最靠近3分的主要原因。
(2)部分法官对网民讨论敏感案件心理动因的认知。数据分析显示,法官对网民讨论敏感案件心理动因的认知与他们对网民舆论缓解社会冲突功能的评价相关。具体相关关系如下,与“网民舆论能否缓解社会冲突”这一问题相关的问题如下:①多数网民讨论敏感案件是担心司法腐败,肯德尔系数值为0.137;②不公平感促使人们在网络上探讨敏感案件,肯德尔系数值为0.150;③多数网民讨论敏感案件是因为他们具有维护正义的伦理取向,肯德尔相关系数值为0.216;④多数网民讨论敏感案件是因为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肯德尔相关系数值为0.215。
法官对网民讨论敏感案件心理动因的认知越清晰,就对网民言论可以缓解社会冲突的评价越积极。比如当法官认为网民是在不公平感的驱使下讨论未决时,会倾向于认为网民讨论敏感案件有利于缓解社会冲突。但这部分法官的人数并不占明显的多数,在不少认为网民讨论敏感案件是因为不公平感的法官看来,网民讨论究竟能否缓解社会冲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他们用“说不清”选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再以相关性最强的变量做一个交互分析,分析这种来自法官的疑惑和思考呈现何种的状态。表8对法官态度做了合并简化处理。
表8 法官对网民心理动因的认知及其对网民舆论社会功能评价的交互分析
N=379,X2=40.346,df=4,p=0.000
认为多数网民讨论敏感案件是因为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的法官,有接近半数同意网民讨论可以缓解社会冲突,有27.6%的法官选择“说不清”。而那些并不认为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的法官,虽然有44%选择了网民讨论不会缓解社会冲突,但仍然有31.2%的法官选择了“说不清”选项。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强,对缓解社会冲突来说究竟有利有弊?很多被调查法官难以作出判断。事实上,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究竟强不强,对于一些法官来说本身就是说不清的,这部分法官中的56%对网民言论是否可以缓解社会冲突更是难以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