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冲突中法官对敏感案件舆论的态度研究:深化和凝聚

社会冲突中法官对敏感案件舆论的态度研究:深化和凝聚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菡菡的博士学位论文《社会冲突中的“信任之困”:法官对敏感案件舆论的态度研究》,经较大修改和多次打磨,即将出版,可喜可贺。因此,当菡菡向我报告她的选题意向并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是持赞同意见的。但菡菡的选题既与此有关,又避开了一般社会学研究的内容。然菡菡又未与此前的研究重复,而是另辟了蹊径。菡菡的学位论文,就研究本身而言,有着若干亮点:一是聚焦于敏感案件的舆论及法官对此的反应。

社会冲突中法官对敏感案件舆论的态度研究:深化和凝聚

胡菡菡的博士学位论文社会冲突中的“信任之困”:法官对敏感案件舆论的态度研究》,经较大修改和多次打磨,即将出版,可喜可贺。

菡菡从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以后进入南京大学,先是由我指导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后,又由我指导攻读传播社会学方向的博士学位。其间,她曾先后到日本和美国访学。两度访学的经历,使她的学术视野有所扩展,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的学术熏陶,使她的学养进一步提升,为她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些时候,我发现菡菡对用法学的视角研究新闻传播领域的现实问题兴趣甚浓、钻研渐深,陆续有这方面的论文发表。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学科“结合部”的课题,运用多种学科的视角进行观照、研究,往往比采用单一学科的视角观照、研究,更能获得新意,也更能将问题说透。因此,当菡菡向我报告她的选题意向并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是持赞同意见的。

如果要为该著的书名列关键词,可列出好几个:社会冲突、敏感案件、舆论、法官、态度等。但她全力研究的问题,似可凝聚到一点上,即:“信任之困”。在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点之后,作者力图实现深化。

读菡菡的著作,有一种一气呵成之感。指导她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我在如下三点感触颇深:

其一,关于论文选题。据我所知,博士生们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选题是让他们纠结的一大难题,往往出现数次被自己否定,在获得自我肯定后又连遭导师否决的情况,以致深陷于选不到合适之题的困境且久久难以自拔。菡菡在选题方面也郁闷过,但好在她现有的选题切入角度好,很能体现新意,且在最后确定选题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认真做了相应“功课”。故开题报告能较顺利地获得通过。

说菡菡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较好,我给出的理由有:

一是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以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为学科背景的博士生,却以法官为研究对象,体现了上述学科与法学、心理学交叉和交融研究的特点。社会冲突是社会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命题。但菡菡的选题既与此有关,又避开了一般社会学研究的内容。敏感事件引发的舆论,既与传播学有关,又与新闻学有关。舆论已然成为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研究的持续的热点话题。然菡菡又未与此前的研究重复,而是另辟了蹊径。关注法官对相关舆论的态度及其相应行为,以法官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在敏感案件舆论面前的心理反应和实际作为,无疑涉及法学乃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论文选题涉及了复杂的现象和问题。一般而言,研究复杂的问题有赖于多学科的交叉。

二是此前研究成果尚少。从新闻学、传播学抑或社会学的角度对法官群体进行研究,这不是研究者趋之若鹜的一个选题,各学科的学者们还很少涉及这一问题。由此,只要在深思熟虑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且能言之成理,就可望出新。相反,此前涉足者及其研究成果越多,超越的难度就越大。如果不存在超越前人成果的可能,而只是简单重复别人的观点,论文就会了无价值、不被同行认可。

三是选题容量大小适中。菡菡所选之题,合宜、适中。一般而言,题目太大,难以驾驭、难以深入,结果很可能是大而无当。题目太小,则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固然可在某个方面做得颇有深度,但很可能达不到博士学位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分量、体量。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反对将博士学位论文写成很大气的皇皇巨著,但这毕竟超出了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通常要求;我也并不反对选题较小但写得极有深度的论文,倘若能做成这样的论文,当属受褒奖之列。

其二,关于研究难度。菡菡所选题目,做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这是可以预见的。正因为如此,我并不是没有一点担忧。按照她的设想,将对各级法院的法官们进行问卷调查(发放三四百份问卷),其难度可想而知。联想到自己主持一项国家课题,在一个副省级城市对局级及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做媒介素养方面的问卷调查,得到了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并握有“尚方宝剑”,然而问卷的回收率仍然偏低,一些调查对象并不配合。通过官方渠道进行的国家课题的问卷调查情况尚且如此,菡菡个人对法官进行问卷调查,能成吗?我的担心不无道理。法官们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和习惯,一般是不大愿意接受这类问卷调查的,何况其中涉及一些颇为敏感的话题,更何况调查问卷的对象还涉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们。(www.xing528.com)

但菡菡相当执著,没有视之为畏途。正如她自己所言:这项研究“正是期望通过对被监督者的调查研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舆论与司法关系可能的发展方向,期待能较为准确地描述目前舆论和司法在互动时所处的现实语境,尽可能地靠近中国舆论与司法关系的真相”。后来的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她最后在问卷调查方面获得了成功。对于个中艰辛,她并未多言;待我问及时,她也只是莞尔一笑。但我自身的经历告诉我,其间的辛劳当是不难想象的。

由此我想到,做学术研究,就难易程度而言,可有不同路径的选择。一种是走相对容易走的路,所需材料易得,学理阐述方便,然而学术价值不高;另一种是走相对不易走的路,所需材料难得,学理阐述偏难,然而学术价值很高。两相比较,我更倾向于自己指导的博士生们走后一条路,在学术研究的征途上遇到再大的艰难也在所不辞。事实上,学术研究无捷径可走。走容易走的路,最终是成果乏善可陈,难言学术价值。在世间,收获与投入总是呈正相关关系。农民耕耘是如此,学术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可以说,做得扎实的论文,都是下足工夫方才写成的。拿在手上,给人以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抱有走捷径心态的论文作者,其作不可能厚重。

其三,关于研究本身。选题再好,如果研究乏力,那也还是枉然。菡菡的学位论文,就研究本身而言,有着若干亮点:一是聚焦于敏感案件的舆论及法官对此的反应。事实告诉我们:越是敏感案件,受公众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关注的程度就越高,法官对舆论的态度也就越是谨慎和越有研究价值。对此展开研究,既避免了耗费极大精力最终得到一个不得要领和泛泛而论的结果,又可以显现出某种智慧和谋略。

二是话题和论述比较集中。菡菡在论著中,层层开掘、逐层递进,论述充分且透彻。在这方面,菡菡预设了目标,我对她也有所期待。从论文的终极版来看,她是达到了自己的预设目标的。文中没有枝枝蔓蔓的东西,沿着清晰的逻辑线索,不断向前推进。具体而论,先对核心概念加以界定,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研究方法作出说明,从而做好了必要的铺垫工作。之后切入正题:先探讨法官对敏感案件舆论成因的认知,涉及法官心理认知的层面;再论析法官对敏感案件舆论社会功能的评价,试图用法官的眼光进行考量并对其心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进而研讨法官对敏感案件舆论的行为意向,这就进入到了法官与舆论相关联的行为层次;结语部分,研究社会冲突中的“信任之困”及应对,既呼应了论题,深化了前面的论述,又顺理成章地给出了对策。

三是有很多新意并得到了有说服力的数据的支撑。著作中提出的基本观点“社会冲突中的‘信任之困’”,其本身就是颇有新意的,而应对之策则既有新见,也不乏现实启迪意义。诸多章节提出的见解,我们还很少在其他著述中看到类似的表述。可贵的是:这些见解,均是建立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解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当然,该著并非没有瑕疵。如果能实行两种结合,成果质量当能进一步提高。一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我总觉得,此类研究对定量研究的依赖有点过。所好的是:菡菡对数据的利用和解读工作做得不错,没有像有的研究那样列完数据就完事。数据在她手中发挥了应有作用,特别是对有关数据所做的交叉分析更是必要。但数据和单纯对数据的分析解读,也有力所不逮之处。对一些社会现象深层次原因的探究,需要将解读统计数据与分析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做。因此,适当增加定性研究并使之与定量研究良性互补,这是进一步提升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二为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结合。就现有的论题进行研究,似有必要进行纵向的考察,使之成为对横向考察的重要补充。事实上,在不同的时段,比如近几年与早些年,相应的情况可能就有所不同。有必要探索其间的发展轨迹,就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纵向考察,并加入自己的分析、思考。这样做,有利于增强成果的纵深感和厚重感。

瑕不掩瑜。我认为,这是体现出作者思考深度的相当不错的一项研究成果。

是为序。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丁柏铨

2013年9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