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分析

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分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叶适看来,在群星璀璨的唐诗作者中,杜甫实为冠冕,杜诗乃是格律诗的最高艺术典范。自然,叶适心目中理想的诗学路径就应当是“考源流所自来”。这是一种依循规矩的、稳妥的学诗路径。叶适认为徐照的诗法深得谢朓“圆美流转如弹丸”的神髓。叶适为诗主张学唐,这种主张在他是模糊的,即具体学习哪一家并没有明确。这是把叶适的唐诗学观念具体化、明确化了。用叶适的话说便是“然无异语,皆人所知也,人不能道尔。”

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分析

对于如何学唐,叶适同曾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意见正相对立。江西诗派声称以杜甫为宗师,且近师黄庭坚,以“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为标帜,以学问为诗,在炼字、炼句上着力,走的是一条始由唐诗入、而终出于唐诗而自成面目的诗歌道路。叶适同样尊崇杜诗,在其文集中多处见到这样的诗句:“子美太白常住世,佳人栩栩梦魂通。”(167)“闲吟杜甫诗千字,时载扬雄酒一壶。”(168)“一从屈原离骚赋,便至杜甫短长吟。千载中间多作者,谁于海岳算高深。”(169)甚至认为杜诗和《离骚》是诗歌史上从古至今并峙的两座高峰,几百年以来无人超越。在叶适看来,在群星璀璨的唐诗作者中,杜甫实为冠冕,杜诗乃是格律诗的最高艺术典范。他曾将《诗经》以后的诗予以畦分塍别:

后世诗,《文选》集诗通为一家,陶潜、杜甫、李白韦应物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各自为家,唐诗通为一家。黄庭坚及江西诗通为一家。(170)

值得注意的是,在叶适的分类中,“唐诗通为一家”,杜甫等诸大家虽然都生在唐代,但却是自成一家的。原因大概在于,叶适认为杜甫、李白等人是唐诗中的大家数,皆能自出手眼,故而特为拈出。尤其是杜甫律诗好用仄字、仄韵,偶有与格律相违拗的表现,显得与众不同。叶适说得很明确:“杜甫强作近体,以功力气势掩夺众作,然当时为律诗者不服,甚或绝口不道。……凡唐人所谓工者,今人皆不能到,惟杜甫功力气势之所掩夺,则不复在其绳墨中。”(171)叶适意在指出杜甫诗歌不拘常法,乃是其功力气格使然。诸多论家以为这段话是叶适“排斥杜甫”的表现,是不确的(172)。叶适在论及杜甫的《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诗》时话锋一转:“虽子美无诗不工,要其完重成就不以巧拙分节奏如此篇者,自为少尔。”(173)杜甫虽然也有不合律吕的“拗律”作品,但毕竟是少数,他的绝大多数诗作还是极其“工”的。据《瀛奎律髓》的统计,杜诗一百五十九首七律中,拗体只有十九首(174)。即便是“拗律”等格局卓异之作也是在历循绳墨之后而臻于老成的表现,是以“工”为基础的。而黄庭坚则片面发扬了其“拗峭”的一面。有的学者统计过,黄庭坚三百十一首七律中,拗体就有一百五十三首(175),而且音节格律豪宕峭拔。叶适同江西诗派都主张由辞句入手学杜,但在叶适看来,黄庭坚等人“兼用二体”,即在近体中杂糅以古体的句法,使句法拗折,气脉吞吐不畅,不过是拘限于貌似,“不考源流所自来”(176),并没有把握杜诗工稳谨严的这一主要方面。

自然,叶适心目中理想的诗学路径就应当是“考源流所自来”。唐诗的崇高成就是由宋齐以来人们的诗学经验汇流而成的,其中积淀了前代许多诗人的玉屑芳尘。即以唐诗的崇高代表杜诗而论,其沉着深邃便是融会前朝众家的结果。中唐元稹在《唐杜工部墓志铭》中曾誉之为“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是“集大成”的手笔,这似已经成为定评。齐梁以来的诗歌是融会为杜甫诗风的有机质素。于是要学习唐诗,就应当沿袭齐梁人的轨范,由字句、音律的锻炼考察入手,最终达到口吻调利、自然鲜活的风貌。这是一种依循规矩的、稳妥的学诗路径。于是叶适多处强调为诗应当雕刻把持,遵循一定的绳墨,即在“技”的层面上讲求“单字只句”的巧拙、讲求“浮声切响”(即平仄相间),由之以达到自然流转的境界。其诗有云:

弹丸旧是吟边物,珠走钱流义自通。认得徐家生活句,新来栏典讳诗穷。(177)

叶适认为徐照的诗法深得谢朓“圆美流转如弹丸”的神髓。由琢磨而臻于自然圆美,这是南朝齐梁人的工夫。他说谢朓等人的永明体:“夫束字十余,五色彰施,而律吕相命,岂易工哉?”(178)永明体作品讲究浮声切响,字斟句酌,很需要一些冶择淬炼的功夫,其中良苦,叶适颇能会心。

叶适为诗主张学唐,这种主张在他是模糊的,即具体学习哪一家并没有明确。四灵则自觉地以贾岛、姚合为摹法对象,赵师秀还曾编选姚合、贾岛的诗作为《二妙集》。他们刻意苦吟,达到了“(诗作)杂之姚贾中,人不能辨”的程度(179)。这是把叶适的唐诗学观念具体化、明确化了。他们在字句、声韵和物象方面精心研磨营构:

初,唐诗废久,君与其友徐照、翁卷、赵师秀议曰:“昔人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巧拙,盖风骚之至精也。近世乃连篇累牍,汗漫而无禁,岂能名家哉!”四人之语遂极其工,而唐诗繇此复行矣。(180)(www.xing528.com)

“浮声切响、单字只句”,显是六朝人的诗学精髓,而誉之为“风骚之至精”,则揄扬太过,其用心不过是强调这八个字对律诗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四灵的诗作以五律为多,字雕句琢。魏庆之记载:

赵天乐《冷泉夜坐》诗云:“楼钟晴更响,池水夜如深。”后改“更”为“听”,改“如”为“观”。《病起》诗云:“朝客偶知承送药,野僧相保为持经。”后改“承”作“亲”;改“为”作“密”。二联改此四字,精神顿异,真如光弼入子仪军矣。(181)

虽然诗成于雕琢推敲,但字字看来并无生新刻画之态,也没有掉书袋的毛病。用叶适的话说便是“然无异语,皆人所知也,人不能道尔。”这一点与江西诗人“以文字为诗”大异。由锻炼而臻于自然,这是四灵诗的显著特点,也是他们从早自齐梁诗人、晚至姚合贾岛等人那里汲取的宝贵经验。

叶适肯定他们所选择的学诗路径:

然而格有高下,技有工拙,趣有浅深,材有大小,以夫汗漫广莫、徒枵然从之而不足充其所求,曾不如脰鸣吻决出豪茫之奇,可以运转而无极也。(182)

四灵的才力窘迫,学问不深,欲成名成家,必须寻找一条适合自我潜质、才力的诗学轨范,而不能盲从时人步趋杜甫的做法,否则就会刻鹄不成反类鹜。张宏生先生指出:“在文学史上,才气过人者毕竟是少数。大量的作家以中人之材,而又希望达到一定的创作成就,则走姚贾一路,通过刻苦磨炼、精心推敲,来显示自己的长处,则较为可行。……这种创作方法,可以为更多的人打开诗歌艺术的殿堂,尽管在一些平庸者手中也会有有句无篇、意境狭窄之类的弊病。”(183)四灵便是囿于才气学问的窘迫疏浅,以及性情的近似,而在姚、贾那里发现了刻苦精思、幽僻清冷的魅力。应该说,他们找对了门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