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陈傅良的科举教育与永嘉文体

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陈傅良的科举教育与永嘉文体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永嘉文体”产生于温州地区。陈傅良的赋作今已不存,不能考见其面貌。陈傅良以人身为喻,详述“论”的作法,首、咽、腹、尾前后呼应,上下相承,构成一个完备的整体。陈傅良教人作论,尤注意在行文法度方面假人以绳尺。总的看来,带有明显的应试倾向、讲求苛细的文法、文风整饬工巧,是陈傅良苦心经营的“永嘉文体”的主要特点。陈傅良通过科举教育,使“永嘉文体”影响广被,成为场屋程文中大家共同遵守的新的范式。

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陈傅良的科举教育与永嘉文体

“永嘉文体”是在南宋严格的科举规范下出现的文章形态,而它随即又成为一种新的规范和法度,被士人一再学习和借鉴,乃至影响到场屋文风的变化。

“永嘉文体”产生于温州地区。温州地处浙东,宋室南渡之后,名儒耆宿多流寓此地,使该地的学术与文学氛围更加浓厚,至有“小邹鲁”之称,可是温州学人的科举仕进之途却极为艰难。北宋真宗以来施行分路取人的解试制度,各州郡解试录取生员的比例不同,对偏方地域多所照顾,而温州地区则解额狭少。刘宰开禧年间《上钱丞相论罢漕试太学补试劄子》中指出:“顾今天下士子多而解额窄者,莫甚于温福二州。……温州终场八千人,合解四十名。旧额十七名,与增二十三名。”(14)在宁宗以前,温州八千士子中仅有十七名有资格参加礼部试,比例是470:1。本是人文渊薮的东瓯之地,众多士子却难得跻身省闱,迫使他们或远奔他州,冒充外籍就试;没条件“出游”的只好乖乖待在本地认真研究应对科举之法。因此宋室南渡以来,温州地区便以科举学之盛而闻名。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云:“南渡后专尚时文,称闽越东瓯(温州)之士。”(15)

在温州科举风潮中,永嘉学者陈傅良声名尤著。陈氏早在绍兴三十一年讲科举学于城南茶院,士子云集,盛张了时文的新风气。叶适记其盛况云:“初讲城南茶院,时诸老先生传科举旧学,摩荡鼓舞,受教者无异辞。公未三十,心思挺出,陈编宿说,披剥溃败,奇意芽甲,新语懋长,士苏醒起立,骇未曾有。皆相号召,雷动从之。虽縻他师,亦藉名陈氏。”(16)弟子蔡幼学记其事云:“其为文出人意表,自成一家。人相与传诵,岁从游者常数百人。”(17)从两人的说法可以看出:首先,傅良的科举学声势极为浩大,每年从学弟子达到几百人。在同时代授徒讲学的学者中,陈傅良的讲学门庭可谓盛极一时。其次,陈傅良的科举学自出新意,不同于陈编宿说。陈傅良既善于作论,又工于词赋。此前,进士词赋考试所依据的是宋初吴处厚所编的《三元衡鉴》(已佚),《四朝闻见录》称陈傅良“词赋与进士诗为中兴冠,然工巧特甚,稍失《三元衡鉴》正体,故今举子词赋之失自陈始也”(18)。陈氏对旧的赋体加以改造,体格一新,而众多士子纷纷仿效,文风为之一变。陈傅良的赋作今已不存,不能考见其面貌。策论也是如此。士子策论长期以来大抵多以进士试中夺魁者的作品为样板,久而久之,浮文泛滥,而陈傅良则能另辟新径,创立新的文章格法作为士子的绳准。

陈傅良早年讲授时文的文献有《城南集》(见曹叔远《止斋文集跋》),今已佚;后人辑其时文为《待遇集》,在庆元二年遭到官方的劈板;所存者唯有宋人辑的《止斋论祖》五卷和《止斋奥论》八卷(19),两书所选篇目大体相似,从中可以窥见“永嘉文体”的特色。

《止斋论祖》专为科举考试中“论”这一文体提供写作指导,书前冠以陈傅良《论诀》一卷,专讲“论”的作法。陈氏首先拈出认题、立意、造语三项,意在揭出学者作“论”尤当注意的三个关键之点。认题即审题,尤要审慎细谨;立意贵恰当;造语则贵圆转周流,惊奇警拔。关于行文章法,陈傅良有很细致的论述。他将一篇“论”分为四个部分展开,先是破题,为论之首脑,“尤当立意详明,句法严整,有浑厚气象。”如果破题不佳,后面写得再好,也很难引起主司的兴趣。其次是原题,即“推原题意之本原”,“前辈多设譬喻起,近岁更无定格”,其作用在讲明主意,为一篇之咽喉。其三是讲题,即议论一题之意,须是反复铺叙,语句圆转。该部为一论之腹。其四是使证,此无定格,但要立意简径,句语清奇,起到点睛作用。而后是结尾部分,尤要造语精密,遣文顺快,使文外余味不尽。陈傅良以人身为喻,详述“论”的作法,首、咽、腹、尾前后呼应,上下相承,构成一个完备的整体。而且各部分皆例以绳墨,使学人左规右矩,有章法可以依循。总的来看,该书作为应举教科书,很大程度上要迎合主司之好,因而带有很重的八股色彩(20)。(www.xing528.com)

即以《论祖》中的大部分论作而言,格套化的色彩就很重。比如《唐制度纪纲如何》一文,开首便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天下无离道之法,离道非法也。”语气斩决,态度鲜明,对下文有极强的启发性。是为破题。然后笔锋宕开,从反面承接,举出“古之治天下者纯任道,后之治天下者纯任法”的谬论,和纯任道而废法的政策偏失;然后由反入正,提出“汉而下法莫备于唐,而先王之法犹仅见于唐。太宗之所以为唐者,其得诸仁义劝行之一言欤?”指出唐法制密丽且仁义之道兼备。以下是铺叙推衍的论腹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说明唐于治国平天下之法详且密,而于修身齐家之法则略且疏。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夫以太宗之英明可与行仁义矣,而才若此,何也?彼固出于好名而非由内心以生也。……庶乎知法之果不离道而清谈不作矣。”仿效《过秦论》笔法,使论题深入,发人深省。整篇论张弛有度,起承转合有伦有脊,显示出极高的行文技巧。不过,由于陈傅良论列文法过于繁密,严格按照论头、论咽、论腹、论尾四部行文,刻意安排的痕迹很重。特别是他《论祖》中的三十多篇论大多是这一路数,面目不免雷同。

陈傅良教人作论,尤注意在行文法度方面假人以绳尺。也正是因为对文章形式要素的关注和潜心揣摩,才使得“永嘉文体”在有司留给士子的狭仄空间中应付裕如,显示出它实实在在的效用。

总的看来,带有明显的应试倾向、讲求苛细的文法、文风整饬工巧,是陈傅良苦心经营的“永嘉文体”的主要特点。也正因为有谨严的法度可循,有较重的模式化色彩,故而此种文法易为学人仿效,也易于产生较大影响。曹叔远在《止斋文集序》中描述陈傅良讲授科举之学的盛况说:“执经户外,方屦阗集,片言落笔,传诵震响,场屋相师,而绍兴之文丕变。”陈傅良通过科举教育,使“永嘉文体”影响广被,成为场屋程文中大家共同遵守的新的范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