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情绪的本质
目前,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现实的体验更多地是依赖于人的身体内部的神经(化学)反应,而并不是身体外部的世界。可以这么说,人们所觉知的外部世界与人们身外的外部世界并非是相同的,人们所觉知的外部世界仅仅是人们的神经系统在身外的外部世界的刺激下,涌现或者说合成的主观印象。
1.人类“错觉”
光波是一种辐射能,光是能在人的视觉系统上引起明亮感觉的电磁辐射。在没有光的暗室中,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色彩的感觉,也即所见太阳中的七色光,即赤、橙、黄、绿、青、蓝、紫等,是与一定波长的光波相对应。要注意的是品红色(Magenta)为光谱以外的色彩,也即没有相对应波长的光与之对应。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颜色方式除光谱色(特定波长的光)之外,还有两种方式即色光混合与色料混和。(16)
色光混和又称加色混合,是指不同的色光或色彩的反射光同时在极短时间内刺激视网膜,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色调混合形式。色光的原色有:蓝(B 420—240nm)绿(G 500—270nm)红(R 630—700nm)三种颜色的光,而橙、黄、青、紫等色光只是上述三种色光的过渡区域。相对于三原色所占据的大面积而言,它们只是占有很狭窄的位置。由实验发现,红、绿、蓝三色光以不同比例混合基本上可以产生自然界中的全部色彩。彩色电视机和彩色显示器就是根据色光混合原理来工作的。而色料混合则是指不同色料混合后,吸收的光波增加而显现颜色的反射光波或透视光波被减少,这种混合叫色料混合原理。色料三原色为黄(Y)、品红(M)和青(C),在理论上,用这三种颜色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在印刷和彩色打印中,为了增加纯度用黑色(B)作为辅助。
要想获得紫色感觉,可以用色光三原色的加法来获得,即电视机或彩色显示器可以获得,此时,人们获得的紫色的感觉不是相对应的波长光,因为电视机只能够显示光色三原色,也就可以说,人们大脑中的紫色,不是来源于外在世界(电视机根本无法产生紫色的色光),而是人们内在知觉中产生的幻觉。同样,人们也可以用彩色打印机在纸上打出紫色区域。根据色料原理,在打印区域内没有紫色的色料,而仅是由色料三原色混合在一起由非常细微的色斑点的集合。人在观看纸上的打印紫色区域后,由大脑合成紫色的主观印象。从上述两个方面人们对紫色的感知可以知道,紫色的感受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人们自身的合成。同样,人们睡觉时,可以梦见紫色的衣服,也证明了人们对紫色的感知可以不经过外界而在自身身体内部结构中获取。当人们眼睛接受紫色色光时,人们也可以获得紫色印象,此时,人们获得紫色的印象是紫色光波的自身的属性和特征,还是人的大脑赋予这一定光波的特性呢?如紫色光波的紫色的印象的获取来源于人的知觉对一定光谱的光的色彩赋予的话,那与前面三个例子是一致的。但是,如果紫色光波的紫色是特定光波的客观属性,那么人的大脑就应该有两套获取紫色的机制,这对知觉机制来说,是几乎无法想象的。虽然,还有像品红色这种谱外色根本就没有某一特定的光波与之对应,从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证明紫色不是光波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的大脑激情赋予相应的特定的电磁波的主观印象(17)。基于上述讨论后基本上可以得出,人们对色彩的感知不是源于外部世界,而是源于人的知觉和视神经的组合以及相互作用的独特的特性而已。(18)(19)
在听觉方面,理性告诉我们声波不过是空气中压力变化所产生空气中分子的运动,我们用手搁在扬声器上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一点,这些空气的压力经过听觉器官后,他们就变成美妙的音乐或烦人的噪声。音乐的获取是来自于人的听觉器官和大脑,这种音乐性并不是空气分子运动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的知觉所给予人们的幻觉。在嗅觉方面,也有同样一些证明,腐烂的食物,对于人类来说避之不及,而对于某些食腐动物来说却是一顿美餐。人类非常厌恶,而食腐动物却非常喜欢。那么腐烂气味对人类的刺激是它的本身属性呢,还是对食腐动物的(食物)刺激是它的本性呢?无论肯定那一方,都会与另一方相矛盾,因此,唯一的合理结论就是气体分子本无所谓特殊的属性,属性都是机体赋予的。冷和热的感觉是气体分子动能撞击人们皮肤后的感觉而已。由此本书可以最终得出结论:世界上的色彩、音响、感觉等等,都是人类所赋予给外部世界的属性,是人的大脑的激情和幻觉(20)。外部世界对于无机体来说,“混沌的世界犹如一口冒着气泡的深锅,里面盛有能量和物质在持续的热量翻涌中舞蹈。颤动的无法自由遨游的分子,通过共用电子对或不同电荷间奇异的吸引力,正在释放和吸收包围着浓雾的小泡。几乎不受重力影响的自由气体分子,从四面八方受到它的邻近分子的冲撞,在振基质的作用下,形成或凝缩或扩张的漩涡,这就是人的知觉的对象即外部世界的真实的存在状况”(21)。
2.情绪的评价机制(www.xing528.com)
人类所“激情的错觉”世界,只有人类才能够理解,与人类外部的世界有着天壤之别。首先,外部的世界只有在进入到人类感官中信息才能被人类所掌握,而其他与人类感官不相吻合的信息,人类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更甭提到认识它们。因此人类所能理解的世界信息远远小于外在世界的可能所拥有的信息。其次,外部的世界由物质和能量组成。外部世界就是由微粒和运动构成的无所谓亮和暗的世界。而人类或许还有地球上处于同一个进化链上的高等动物眼中的彩色世界和动听的世界等等不过是它们的机体的赋予给的“激情的错觉”。“激情的错觉”本身没有什么意义,而只有与情绪相联系起来之后,才能够对机体产生作用从而间接影响到人类和其他高等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因此,“激情的错觉”就是维持人类和高等生物的最基本的生物措施之一,“激情的错觉”都与人类或高等动物的某种情感相对应。不同的色彩能给人类产生不同的感觉,如红色代表热烈、温暖或者恐怖、血腥等等,蓝色代表宁静、平和或者寒冷、凉爽等等。在比较原始的感觉中如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讲,人的感受、情绪反应和对象基本上是处于联系比较紧密的关系,比如酸的感觉、愉快(增进食欲)与酸的食物的关系,人类基本上不自觉地被感官牵着走,人类在酸与愉快(食欲大增)上没有什么犹豫,被本能牵制,理智根本挤不进去干预。但是,比较精细化的高级感觉(22)如视觉和听觉中,人的感受、情绪反应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比较松散,这种作为“激情的错觉”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保护机制就掩盖的越深。比如红色、温暖和太阳,红色与温暖之间的关系与酸与愉快(食欲大增)的关系就松散些。因为“红色”在人类的印象中已经可以单独存在,不像“酸”,人类基本无法想象作为物质而单独存在。这样在高级和发达的视觉和听觉中,人的感受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隐蔽和松散。在视觉和听觉中的人的感受和情绪反应较为松散,这样就为人类审美活动留下了空间。也就是说,对于审美对象(艺术品)的形式和色彩与情绪的触发之间不是一种必然关系,人类产生还是不产生快感不是感觉说了算,而是由“自我意识”自由做出的,而自由做出判断也暗示审美判断是一种创造(23)。同样,在较为原始的感觉如触觉、味觉和嗅觉中,由于情绪和感受之间是本能关系,因此没有给人类在感受和情绪之间留下自由抉择的空间,因此基于触觉、味觉和嗅觉的主体艺术基本上不可能产生,而最多是作为辅助视觉或者听觉为主体的艺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综合上述,“激情的错觉”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在高级感官中视觉和听觉中比较隐蔽,而在较为原始的感官中触觉、味觉和嗅觉则保留了直接的关系。但是正是高级感官中“激情的错觉”与情绪之间的松散关系,才为审美活动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激情的错觉”是情绪的导火索。
那么人类的“激情的错觉”是如何获取的呢?是通过进化,通过生存竞争来获取的。(24)对于大自然中甜的食物,是因为含有葡萄糖,而对人类和动物有益而被人和动物赋予快乐的感受。而苦的东西,在大自然界,一般都是不利于人类和动物,因而使人类和动物远离他们。这种利害都是人类和高等动物对某些事物赋予的直接的感觉和感觉后面的感受来做评价机制,即苦与甜和快乐与厌恶。这是因为人类和高等动物在近数百万年的进化中通过物种适应性不断地反馈运用淘汰机制所肯定的。而且人类和高等动物对外界的肯定和否定基于是否有利于物种和个体的生存为目的的。光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波长范围从最短的宇宙线(10-14—10-15 m)到最长的交流电(数千千米),而只有380—780nm(纳米)波长内的那部分电磁辐射能引起视觉反应的可见光光谱。“红色”作为脑对于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产生的一种独特体验,与“绿色”体验是绝然不同的,实际上红色和绿色之间,其波长的差别仅仅是150纳米(nm),基本上是相似的。而相反,人对身体所发出的红外辐射和电台的调幅信号,虽然调幅信号的波长是红外辐射的10亿倍以上,但对于人们仍无法觉察到,也无法分辨。证明人的感觉和主观体验似乎不是对外在世界的能量和物质呈线性的再现;(25)也就是说,是有选择地对物质世界的放大和扭曲而形成只有人类能够理解的错觉,这种错觉的获取都是有利于人类物种和个体生存,而并不是以获取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为已任,一切都为进化所过滤,与生存无关的属性,进化都予以忽视。人类看不见大量的电磁波,听不见大量的超声波等等。
而这种适应性的错觉最终是基于感觉上快乐与痛苦作为筛选依据。对于有营养的物质,大多数的色、香、味都能给予人类感觉上的快乐;对于腐烂的食物等等,人类感觉到异味且视觉上辅以不舒适的印象而引起厌恶感。对于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人类都是以心情愉快来肯定评价,对于雷电交加、乌云密布的天气,人类是以郁闷的评价来否定。对于一目了然的场景即有秩序容易被人类知觉整理的环境,大多给予人类愉快,对于错综复杂的神秘莫测的环境,人类在长期适应进化过程中,由于无法为人类的知觉所把控,而被认为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引起人的不安,以求逃避现场,而且这种危险更多的是以直觉的方式出现,不允许人作费时的理性逻辑思考。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评介都是建立在一个中心点上,即以物种和个体的生存为基准。积极的评价都是对物种和个体的生存的肯定,否定的评介都是对物种和个体的生存的否定。(26)在生物学范围内,高兴、愉快都是指向肯定生存,伤心和悲痛都是指向否定生存。母亲的爱抚、亲人的关切都使人感到无比的温暖。亲人的离去、重要生活资料的丧失都会使人感到痛苦和悲伤。在社会学范围,人们对一个小孩的评价是“对”,总是基于他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有关,比如,读书成绩好,使他可能获取更好的社会地位,“乖”的说法总是建立在使其听从大人的教导而少做(大人认为)不利于成长的事。评介是“错”的总是基于他对自我生存的否定,如厌食不利于发育,孤僻不合群总是使他不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和安慰,而不利于生存等等。社会学范围的评介机制,是生物学范围评介机制的迁移和延伸。
这种评介就是以情感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前面所说表现为快乐、痛苦、愤怒、恐惧、忧郁和焦虑等等。在人类社会发展越为高级越为完善时,情绪评介机制的最初指向物种和个体生存目的就越为隐蔽和模糊,但是如认真地分析,人们又都能够推导到物种和个体的基本生存。作为情感性的评介一直是人类和高级动物生存的保护伞,人们的这种评介是人类数百万年进化的产物。人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所获得奖赏和惩罚都是基于这种评介机制,也是人们今天进行逻辑思维的推理抉择的基础。经过我们祖先的生死磨练,这些珍贵的情感现在已成为人的生物学本性的固定部分。每一种如同无价之宝的情感,都深深铭刻在每一个人类孩子的意识深处,它们最初是由远古环境中几乎完全相同的生死攸关的情景引起的。情感本身在一生中保持不变,然而这些内在情感,不仅仅反映了环境事件的生物学后果,还放大了可能引起生存否定的微小波动。(27)在人们的内心深处,驾驭人们学习和推理的愉快和厌恶,取代了人们在生存中对环境的评介,这是以一种本能的形式出现,而非后起的逻辑思维的推理判断。
人们的情绪和情感反应,是人们的错觉,是建立在人类的物种和个体生存基础上,仅对人类物种而言有利,而对世界的其他部分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情感是人类放大了生存的有利和不利的生存机遇,以本能的形式写入了人类的物种基因之内,为人类的生存保驾护航。这就是人们所说情绪和情感的本质。人类的激情与错觉既不是无意义,也不是任意的,它们照亮了黑暗,用爱、色彩和意义来填补客观存在的寂静空间,将意义赋予给不可理喻的世界。人们所获取的外部世界的精神上的印象,与人们身外的世界的差别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人们的情感意识体验的结构规定了人们洞察的现实本质,人们必然用价值(情感的判断)来理解世界,人们体验到快乐与痛苦、愤怒与恐惧、忧郁与焦虑,是人们赋予这个“无意义”世界的意义。(28)
情绪在上文中提到了六种,但是,在情感倾向艺术建筑中,可供支配的情绪并不多,而且这些情绪倾向复合化,有恐惧、快乐、痛苦等等。情绪的本质,是理解情感倾向艺术审美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官与外在的客观世界沟通的。只有被人类感官接受的信息才有可能为人类所理解,凡是在进化过程中,没有被进化所肯定的信息,都被人类有机体排除在外,即使他们存在,在人类看来还是不存在。比如,在电磁波被发现之前,人类并不知道,虽然电磁波一直存在。人类对世界的知识,仅仅是能够被人类感官接受的信息组合而成。相信随着今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视野”也会越来越大。二、人类对外界的知识来自于感官,因此人类所有知识都受到了其感官渠道的限制,而呈现出的被感官整理过的印象,不是事物本来的面貌,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意识地放大某些与生存悠关的信息。人类眼中的世界与摆在他们所处的外在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这样说不为过。三、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对于不利于生存的物或环境,总是以情绪的方式来驱使人类采取行动。情绪是连接外界信息和人类行动反应的重要中介,这样保证远古原始人类,在早期的生存中,尤其在理性思维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够以直觉和本能来保护人类自身的繁衍和生存。四、情感倾向艺术的审美其实还是重复上述的过程:艺术品或艺术情景相当于外界信息,通过形象思维等辅助手段,调用大脑的长期记忆中与外界相匹配的过去的情景记忆,从而引发情感的发生,而此时情感的发生就是审美过程。这里要强调的是,艺术品或艺术情景,其实就是去掉了质料的外界信息,即排除了可能对审美主体产生的危害,这样才能使审美主体好好地品味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