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审美学:思维发生学对思维的研究

建筑审美学:思维发生学对思维的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思维发生学对思维的研究,理论著作不多,而且人类在此方面的认识也是相当有限。就思维的起源来说,不管是种系的发生,还是个体的发生,思维的发展都要经历直观动作思维、具象的形象思维,最后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如果说直观动作思维阶段是属于感知的运动阶段,那么形象思维阶段则可以称为具象到表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中的表象思维,仍旧是建立在形象基础上,而形象是具体的个别,

建筑审美学:思维发生学对思维的研究

(一)思维发生学

对思维的研究,理论著作不多,而且人类在此方面的认识也是相当有限。对思维的认识,如果从思维的原点开始追踪思维,对思维的认识也许会有更深刻的洞察。思维发生学向来存在两个方面:人类思维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即通常所说的原始思维和现代儿童的思维的两部分。(56)原始思维的发生指人类思维的发展历史演化过程,而现代儿童的思维的发生仅是指个体在很短时间的作人类思维发展的压缩式演化。也即种系的发展积淀为个体的发展,人类思维发展历史过程的逻辑的形式保存在个体发生中。目前的思维分为两大类,即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大类。逻辑思维也可称抽象思维;而非逻辑思维范畴,则是指在逻辑思维所包含范围之外的所有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直观、顿悟等等。但在建筑艺术理论中,主要研究非逻辑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因为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主要基础。因此,在本书中思维的分类相应调整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个方面,作为研究的对象,也作为本书审美理论的基本心理和生理基础。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除了较为成熟的这两种形式之外,还有一种过渡的思维形式,即动作思维。就思维的起源来说,不管是种系的发生,还是个体的发生,思维的发展都要经历直观动作思维、具象的形象思维,最后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当然,抽象的逻辑思维又分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思维的发展既是递进的又是相渗透的。当代成年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也多以逻辑思维为主导,三种思维交叉并用。

三种思维的发展跨度大致可以作如下区分:直观动作思维始于约500万年前至300—50万年前的早期猿人(能人);具象的形象思维始于50万年前猿人(直立人)至10—2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古人);类化的抽象(逻辑)思维始于约10万年前晚期智人(新人)至1万年前左右新人(即现代人)(图2-21)。三种思维发展的时间大致说明了思维发展的艰巨性和阶段性。

img37

图2-21 人类的进化

1.直观的动作思维

外部动作,同时也是思维动作,是主体(人或猿人)的外部活动,是人类的最初活动形式,是思维过程中始终靠实物形象贯穿全程,因此又叫实象思维。这种实象思维的外部表面对操作实践来说,是靠主体行为动作来实现的,故又可以称为“行为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其基本特点是直观性很强,概括性很低。直观动作思维之所以经历了漫长的近200万年的时光,是因为人类最初思维不是人类的本能,不是遗传的自然行为。因此运用工具的双手的活动迫切需要视觉的自觉配合,这种配合只有通过长期的后天经验的训练才能获得并且得到巩固。对双手使用的关注,也就意味着对自己的活动、动作的自觉意识的萌芽。这个过程用不恰当的例子来说,当小孩开始学会用筷子以眼、嘴、手配合的笨拙中,就可以隐隐看出人类祖先在漫长岁月中所承受的痛苦和艰辛。或者你习惯用右手吃饭,试一下左手吃饭的笨拙就可以略体会一二。资料表明:处在这个阶段的原始人的思维,不能借助概念来进行,而是凭借当前的刺激物而引起的现实感觉、知觉和表象,通过相应的行为动作来进行。人(猿人)同思维的对象和人的行为分不开,它是通过人的实践操作行为表现出来。然而此时的先民已经有了自觉意识的萌芽,这就为以后的工具制造提供了前提,即“目的表象”(工具的形象概念)准备了条件。这种直观思维,以动作为基准而成为习惯行为,通过试错(Trial and error)、调节、适应与优化的反复过程,逐渐向合目的规律方向迈进。由于直观动作思维,根本上来说不是表现客观对象,而是与动作对象融为一体,是以记忆功能不强为前提。直观动作思维把人本能的表象记忆有意识地参与动作,与人的大脑活动相互匹配和相互协调,把这些分散的非本能性活动集中于一个目标(即外在动作)的艰苦的综合过程。

2.具象的形象思维

直观动作充当思维基本单位,是因为直观思维中表象还没有积极地组合到思维中,只有到了形象思维阶段,大脑的知觉才能有意识地支配表象,其作为思维的基本方式和单元而取代动作。所谓表象,在大脑中不是以实物的形象出现,也不是以符号(即概念)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信号的形式出现。信号是介于实物的形象和表象之间过渡的信息,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表达,即“印象”,既有形象因素,又有概念因素。表象作为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要素,必须以记忆和想象作为基础。表象可以分为记忆性表象或再现性表象(或预见性表象)。表象可以是对一个静态对象的反映,而如果涉及人的动作或过程的话,对象的形象必须以先后次序的过程依次在大脑中出现,几乎同时转化成大脑所能接受的一组表象,即要把“连续的活动压缩成一个表象性整体”。

如果说直观动作思维阶段是属于感知的运动阶段,那么形象思维阶段则可以称为具象到表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人类早期的实象思维活动不能离开实物,在直接的操作活动中不断改变实物的状态,从而在脑中形成动态的实象,直到制作出石器为止。行为的结果还不包括在预想中。以记忆性表象为主要特点的形象思维,是在实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高的思维形式,它可以在不出现实物或行为结果的情况下,在脑中形成某种形象,再凭借形象间接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www.xing528.com)

人类思维活动由静态表象发展到动态表象,是以实物的运动和人的动作为媒介。之后促使人的大脑从原先关注眼前当下的个别形象或动作延伸到再现整个活动的系列,这是个别表象进而到一般表象的心理过程。表现为在头脑中由复制个别形态的活动转变为复制同类形态的活动。伴随着物质活动在心理的表象化,人类物质活动过程中的外部操作形式呈现简化的趋势。作为直观的动作思维的物质活动系列的简化,实质上就是一部分实际活动被观念活动所代替,当整个物质活动系列被主体内化时,同外部对象的运算活动就转化成内部表象的活动,即主体此时已经把表象作为自身活动的对象。人类内部活动的发展同外部活动的发展相适应,是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在于建立新的心理联系,即由外部动作思维内化为表象思维。这种内化过程,往往逐渐理解和把握外部运算的过程。随着主体对外部活动的把握和深入,表象性思维由不稳定到稳定,从而基本上完成了由直观动作思维向表象性思维的过渡。

形象思维中的表象思维,仍旧是建立在形象基础上,而形象是具体的个别,此后,从形象的特殊性,经历漫长的实践乃上升为表象的普遍性。这里的表象普遍离不开“象”,还没有上升到抽象,例如从具体的“人”到表象中的“人”,表象中的“人”是双手、双肢、躯干组成的形象,虽然去掉具体某个人的特殊特征,但乃是具有形象的“人”,决不是后来所说的抽象定义,如“人”是理性动物或是语言动物阶段的抽象性。因此表象仍是有形象,此时,人类对不能脱离形象的抽象属性,依旧不能作很好的理解。

形容词所表示的属性属于此类,原始人形容词的缺乏就表明了抽象思维未成熟。比如“红色”是众多事物的一个共存的属性,但却并不存在一个无形式或无物质为依托的红色(现实世界中找不出不依靠物质而存在的纯粹红色)。因此,对此类脱离“形象”的抽象,形象思维阶段的人是无能为力的。原始人为了表达红色,总是用具体的事物去代替,如用太阳或火来表示红色。因此,在表象思维阶段,人们可以很好地思维着现实中的对象,但是还不能自由地思维着对象的属性。某些事物最突出的属性由于它在人的感官中引起最强烈的印象,而成为比较词或标准词,人类就是用它来说明与之类似的事物性质。如果人类吃到硬的东西,也总是用石头(硬)来做说明。因此使用形象思维的人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示另一事物的性质,在原始人的语言发展过程中,从指明具体事物的词到指明具体性质的词总是离不开形象。

3.类化的抽象思维

类化的抽象思维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抽象思维,它的基本要素不是概念,而是略低于概念的抽象性又高于形象思维的表象。在形象思维中经过各种各样的想象活动,产生意与境、形与神、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统一的知觉意象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社会性的类化了的意象。也可以称之为略高于形象思维的水平的意象思维。意象是由表象概括而形成的意识中的理性形象,具有概括性和形象性两者特点。

感觉使人类大脑能够有外界事物不同的信息,知觉如前所述,把各种信息汇总成为一个个事物的“象”和信息。这些“象”在意识中以观念的形式稳定下来,储存起来,即是意象。现代人可以轻松地从意象上升到概念,原始人则只能对意象进行类化。所谓的“类化”就是根据许许多多“象”上的某些相似性,对各种意象进行初步分类整理,从而整体上或部分地揭示思维对象的类化意向及意象活动,来进行初级的抽象思维以把握周围世界。原始人的类化意象,有的凝聚着或负载着真实的信息,有的则是想象或者幻化的产物,有的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有的却是为了抒发某种主观的感情。类化意象保存了形象思维表象的直观性,又含带有一定的概括性。

借喻是联想的主要表现形式,它能使观念中的意象由此及彼,互相沟通,作为一个过渡而存在。在思维过程中,借喻比象征性的会意间接性更大,因此通过借喻来交换信息的双方,都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借喻的出现使原始人能够借“有形的东西”去把握“无形的东西”和物体的属性,借喻可以借“可见的东西”去领会“不可见的东西”,使得人类的思维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大大地向前迈进了。借喻乃是对象的属性在同另一事物(标准事物)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这是对象同属性开始分化的起点(形容词在语言中也开始出现),也是抽象思维的最初萌芽。在此基础上,抽象的逻辑思维才慢慢地建立起来。

人类思维的演进过程,整理成由这三个互相渗透的三个阶段组成,即使在今天,三种思维形式都在人类思维中不同层次地全方位地混用,但是在抽象逻辑思维发达的今天,形象思维的重要性下降了,而直观思维仅仅在生活中不经然地出现,但是它们确实存在。例如人们学习跳舞、武术时,有些动作边打(跳)边记起来,就是直观动作思维的实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