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审美学:形式美的思维基础

建筑审美学:形式美的思维基础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海德格尔则认为真理被人类的认识和(后来的)知识蒙蔽,要发现真理就必须“去蔽”,就是让真理自行显现,也就要破除缠绕在“真理”上的盘根错节的各种知识,正是因为这些知识的蒙蔽,才导致真理处于缺席状态。

建筑审美学:形式美的思维基础

第三节 形式美的思维基础

知识的积累本来是人类认识深化的结果,但是在这层层累积起来的知识层中,只要在知识的发展链条上,某一个环节产生微小的偏差,到后来的知识就可能偏离原来的正确的方向,用“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来说并不过分。如果顺着知识发展的痕迹逆流而上,去寻找知识基础的可靠性问题,就有可能对人类知识进行反省。海德格尔胡塞尔这两位哲学大师就是基于知识积累上的人类认识所产生结果(即知识)对真理的遮蔽,而提出返回人类早期在没有知识(文化还没有形成时)干扰下的纯粹感受(不是感觉,而是指意识或者意识流)。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纯粹意识”(51),所谓的纯粹意识即非物质又非经验,采用“括弧法”与“还原法”把整个外部世界与传统知识全部排除在外,然后对剩下“意识流”进行先验的本质还原,即还原为不含任何经验内容(包括知识)的纯“意向”意识。而海德格尔则认为真理被人类的认识和(后来的)知识蒙蔽,要发现真理就必须“去蔽”(52),就是让真理自行显现,也就要破除缠绕在“真理”上的盘根错节的各种知识,正是因为这些知识的蒙蔽,才导致真理处于缺席状态。康德建立其哲学体系也同样是如此,基本扒去围绕在哲学认识上的各种原有的知识,只留下产生这些知识方法和产生知识的基础和形而上学的原则和原理。(53)这些哲学家认为,与其去触动积累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反而不如绕过这些重重的知识障碍,直接去与这些知识的基础(人类的感受和最初的意识)去对话,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具有原创性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可以与在几千年在“集体无意识”中积累的庞大知识中相对抗。(54)大哲学家们,他们都能够找到独特的理论的支点(理论假设),用这个支点作为逻辑的起点去整理世界,他们最终得到的知识就是一种哲学体系,科学上也是如此。如: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尼采的“强权意志”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等等(55)。(www.xing528.com)

对于本书的研究课题“建筑审美艺术”来说,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也是“侯门深似海”,如果论述一旦陷进去,马上会被这些知识淹没,马上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因此,本书在这里也尝试绕过重重坚冰的知识,而企图去找到建筑艺术理论的基础和平台,等到本书从自己的平台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时,以本书的建筑艺术理论为工具,去审视人类其他的建筑艺术知识,也许就会碰撞出新的看法和认识。本书的基础是在“注意力节省”和“艺术是情感的表达”的基点或假设上建立起来,在这些基点上,论说内涵了两个基点:一是知觉的形而上的原则,二是思维的方式。这两点综合起来考虑,其实是可以合并为一点:人的大脑的基本功能(艺术机制)。分开来说,就是从不同的侧面去考察大脑是如何产生艺术认识的和审美意识的。由于有意绕开了间接(或中间)层面的知识,本书的理论的基础基本上建立在人类的大脑基本功能(艺术机制)之上(的人类的感受和最初的意识),而这些知识对人们来说,就是一些生活体验或者生活经历,只是人们可能没有在意它们的存在。这样,就把本书的基础和人的经验层面连接起来,希望能够得到人们的共鸣,从而引导人们对建筑艺术理论的关注。知觉原理或原则已经散落在本书的前前后后的论证中,不再单独研究。本书以思维方式作为切入点之一,通过对思维方式的重新认识和整理,以此来对本书的广义艺术即形式倾向艺术和狭义艺术即情感倾向艺术的本质进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