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本质:人类和自然界的概念规定之研究

建筑本质:人类和自然界的概念规定之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本质是自从建筑诞生以来,人们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之一,当然也是误解和曲解最多的问题。任何陷于建筑某一属性而把它放大为建筑本质或者概念的理论,都将丧失接近真正的建筑本质的机会。建筑是现实世界中物质性实体,属于物质范畴的。得出建筑、人类和自然界三个范畴的相互没有关联的概念是建筑本质规定的第一步。建筑本质就是由人类的概念和自然的概念来规定。综合上述,建筑本质的三个属性转换成为:“建筑就是具有一

建筑本质:人类和自然界的概念规定之研究

(一)建筑本质

在《哲学辞典》中,“概念”的定义是指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概括,摒弃其中偶然因素和非本质属性,抽象出贯穿于其中的一般本质属性,并用词语把它标示出来。本质是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相对稳定的东西。它从整体上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概念就是用词语把事物的本质表示出来。因此,如果说本质是对象,那么概念就是对象的名称。本质虽然不等于概念,但是本质与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性(1)

建筑本质是自从建筑诞生以来,人们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之一,当然也是误解和曲解最多的问题。任何陷于建筑某一属性而把它放大为建筑本质或者概念的理论,都将丧失接近真正的建筑本质的机会。建筑在英文中是architecture,它来源于拉丁文architectura。architecture在英文中是“巨大的”即“arch”和“工艺”即“tect”两层意思的综合,即“巨大的工艺”,乃是强调建筑的技术性和工艺性。architecture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物或房子,而是指具有某种价值功能的文化或艺术形式。中文中的“建筑”一词是从日本引进的,强调施工的过程,即筑(台)和建(房)。从字面上和词源上来看,人们无法获取建筑本质的含义。

词源角度的研究得不出明确的结论,建筑本质的厘清看来应该从建筑范畴之外来获取,而不能局限在词源或建筑本身范畴中寻找。规定性的定义或者说基础性的定义必须在概念范围外去寻找,才有可能找到这个概念的真正支点(可以说是逻辑前提或者逻辑起点),而不至于在建筑范畴内部进行循环论证或者兜圈子(2)

首先,世界作为整体而存在(也即作为一个逻辑上的范畴而存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物质的范畴和精神的范畴。建筑是现实世界中物质性实体,属于物质范畴的。物质的范畴有多种分类方式,在此为了服务本书研究目的,把物质范畴分解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个范畴,本书以大地和生物两个范畴来置换有机物和无机物两个范畴,容易理解一些。大地的范畴指除生物以外的所有物质总和,例如,山川、河流、人造物等等。而生物的范畴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当然还包括人类。从逻辑结构层次关系来看,世界是第一级概念(图1-2),那么物质和精神则属于第二级概念,大地和生物则属于第二级概念的变体。在第三级层次上,按照以人类为世界主体这种思维方式来进行重新组合调整,可以得出自然界(纯客体)、人类(主体)和人造物(含有主体因素的客体)三部分。

img8

图1-2 建筑本质逻辑演绎示意图

建筑的范畴落在人造物范畴之中,那么人造物范畴可以分为建筑和非建筑两个范畴。相应的世界就可以分为自然界、人类、建筑和非建筑等四个部分。由于建筑和非建筑两部分是同一层次中的两个概念,而且非建筑的规定来自于建筑(即建筑的非)。也就是说建筑与非建筑的关系就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概念不同的表达,因此本书就以建筑来进行下面的论述。(3)这样,对于建筑本质的研究来说,世界分为三部分:自然界、人类和建筑。由上面的推导,可以肯定“自然界”和“人类”的概念中与“建筑”的概念是完全互相排斥的概念,完全没有内容上的重叠关系。这样保证了如果用“自然界”和“人类”的两个概念来对“建筑”做本质规定时,能够找到建筑本质的真正支点(支点必须在事物的外部)。为确保建筑本质的规定完全来自于建筑范畴之外,而不至于在建筑范畴中,把建筑的部分性质拉出来当作建筑本质,糊涂地做建筑本质与建筑部分属性的循环论证,本书的逻辑推演就是保证不犯上述逻辑错误的一个必要手段。

得出建筑、人类和自然界三个范畴的相互没有关联的概念是建筑本质规定的第一步。建筑本质就是由人类的概念和自然的概念来规定。对于建筑、自然和人类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建筑是人类与自然结合的产物。”(4)这句话就是本书建筑本质的一个胚胎性的结论,由它可以生化出建筑本质的一切规定。由此又可以得出两个推论:“建筑是人类摆脱自然控制的活动场所”和“建筑是人类和自然的中介”。

“建筑是人类与自然的结合产物”,一方面就是指人类的意识和自然界中的物质相结合的产物,建筑中包含有人的智慧和自然界中物质两重组合,这个过程就是建筑的设计过程。建筑不是纯粹的客体,不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另一方面,由于建筑不是天然的存在物,那么就有一个人类对组成建筑的物质组合和调度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指建筑建造的过程。

综合上述,本书又可以把“建筑是人类与自然的产物”理解为建筑本质的一个重要属性:建筑的人工性。

由“建筑是人类与自然的结合产物”,可以得到一个推论性的结果:即建筑既然是人工性的结果,那么,人类就存在着一个隐含目的作为建筑建造的动力:建筑的使用。建筑的使用又包含有两部分:建筑的功能性和建筑的围护性。建筑的功能性就是指建筑作为容器,盛载着其中的人类的活动,也就是说“建筑是人类摆脱自然控制的活动场所”。这是建筑物作为建筑而获得存在的主要依据,建筑就是供人在其中活动的物体。一座人工建造物如果没有了容纳人类活动的空间的功能,也就失去了作为建筑的资格,如构筑物等等。因此,本书又可以把“建筑是人类摆脱自然控制的活动场所”理解为建筑本质的另一个重要属性:建筑的功能性。(www.xing528.com)

既然建筑作为盛载人类活动的容器,就必然要求围护性,即“建筑是人类和自然的中介”。作为“中介”也有两层意义:一是隔绝自然界对人类的潜在威胁,即风、雨、雷、电和野兽的侵害等,可以理解为遮蔽作用。二是沟通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打破建筑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隔阂,开凿窗户引进光线和通风,消除建筑过分密闭产生心理上烦闷感等等,可以理解为沟通作用。作为“中介”,可以理解为建筑本质的又一个重要属性:建筑的围护性。

从上述论述,本书引导出建筑本质的三个重要属性:“人工性”、“功能性”和“围护性”。“人工性”保证从建筑的范畴之外获得的,确保这些属性是属于建筑本质研究的支点,也就是建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另外一方面要注意的是“人工性”为最基本的基础,而“功能性”和“围护性”是它的两个推论。

综合上述,建筑本质的三个属性转换成为:“建筑就是具有一定功能性和围护性的人工建造物”。这就是建筑本质。如果考虑到语言浓缩性表达的话,可以用一个具象名词“庇护体”来概括上述内容。“庇护体”的“庇”就有包容之意,有容器的意义,其中盛载着人类的活动,即可以表达出功能的意义。“庇护体”的“护”则表达出围护的含义。大自然中并不生产天然的“庇护体”,“庇护体”中含有人工建造的含义,就不用特别强调(5)。因此,上述命题就转陈为“建筑是庇护体”。(图1-2)由此,可以近似得出:“建筑本质是庇护体”。其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384BC-322BC)在两千多年前就曾经以哲学家的睿智道出:“房屋的本质是由这样的公式决定的:一件可以抵御风雨热所引起毁坏的遮蔽物。”亚里士多德的话,清楚地指出了建筑真正的本质意义所在。其实在最原始的建筑上更容易看清建筑本质的真谛所在(图1-3)。

img9

图1-3 洛阳涧西孙旗屯遗址复原图

笔者认为:位于现象后面的本质和本质的定义,必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本质和本质的定义过于具体,那么可能抓到本质前面的某一个现象。一般说来,对本质的概括就应该有一定抽象性,这样才能保证本质概括的包容性(6)。“建筑本质是庇护体”是普通常识,但是该命题对建筑本质的陈述,是本书建筑艺术理论澄清所迈出的第一步。后面的论证都以该命题作为前提。

“庇护体”概念作进一步的推导(就是上述推理步骤逆向展开,反过来检验本书选用“庇护体”的准确性),从而得出下述两层意思(7):一方面,“庇护体”其内含有人工性(人工建造),表示建筑在含有“一定的目的”情况下建造。“一定的目的”引申为建筑物对人们的功用(建筑物是因为功能性而存在),否则,人们就不可能有意识地建造建筑;而且“庇护体”的“庇护”意义有容纳人们和人们在其中活动的意思。因此,从上述的分析得出第一个推论,建筑是功能体,作为功能的外在反映就是空间:抽象说来就是功能,具体化就是空间,功能为里,空间为表。另一方面,“庇护体”也是实体,实体就必有存在的形态,实体的外在反映就是外在形态,包含有一定的形式和材料。因此,建筑物功能性是建筑本质的一个推论,建筑的实体性是建筑本质的另外一个推论,两者均不能上升为建筑本质规定,因为它们仅仅是建筑本质的局部。无论把其中任何一方夸大为建筑本质时,都必然会抛弃其中另外一方所包含的内容,得到的结论就是建筑本质某一方面的属性,犯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逻辑错误。由上述两个推论,作进一步的推理和延伸,即得出:(一)建筑物庇护体有功能,因此必须有容纳功能的空间(8),由此得出,建筑的一个重要属性即建筑的空间特性。没有空间,建筑物功能则无从依托,建筑物也就失去存在的理由。(二)建筑物作为庇护体,有一外在形态的实体,这实体必然由一定的材料在空间中排列组合成一定的形式。由此可以得出建筑的另一个重要属性是建筑的外在形式。

如果说,“建筑本质是庇护体”是第一级范畴,它把无外在形态的掩土建筑和原始社会的天然洞穴包含进来了,其所涉及的外延最大。建筑的功能性和建筑的实体性是并列的第二级范畴,因此,空间属于建筑功能的第二级范畴,形式属于建筑实体的第二级范畴,那么,空间和形式同属于“庇护体”本质的第三级范畴(图1-4)。在逻辑层次关系中,上一级(层次)的范畴决定下一级(层次)的范畴,反之,并不存在决定关系。平级(同层次)的范畴无法决定对方,只是在不严格意义上的影响(不是决定关系而是联动关系)。厘清建筑本质的逻辑结构层次,建筑中的要素脉络关系就非常明了,为千头万绪的建筑问题疏理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古罗马的建筑家维特鲁威认为:“建筑还应当造成能够坚固、适用和美观的原则。”(9)根据这里的定义很容易辨别其内在联系,其实“坚固、适用和美观”,在建筑本质的逻辑关系中属于不同层次,“坚固”是指结构性,“实用”指功能性,“美观”指建筑艺术性,把它们强行放置在同一个层面,导致该命题在逻辑上产生一定的混乱(10)。为了更好地阐述上面的逻辑结构层次理论,和更好地理解建筑本质属性和其内在结构关系,本书对当前和过去一些流行建筑本质论进行剖析。

img10

图1-4 建筑本质内在构成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