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资源整合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改革之前,在“条块结合”的基层管理体制下,大多数乡镇站所的人、财、物的支配权归属于县有关职能部门掌握,依然是按照乡镇行政区划组建和运作,在机构设置上强调上下对口,层层节制,各乡镇站所掌握的有限的政府资源被行政区划和部门职能界限“分而治之”,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利用。同时,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封闭管理模式,排斥了各种社会组织和力量,隔断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村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农村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成为农村社会发展之外的独立体系。这样就使得建国以来以站所为主体所建立的传统公共服务体系,在有限的政府资源的基础上承担起政府庞大的“全能”式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必然与不断扩张的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公共需求产生严重的不对称矛盾,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
咸安在改革中强调坚持市场取向,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进“七站八所”的市场化、社会化及民营化,并建立政府与这些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在公共服务的方式上,不是政府完全垄断公共服务,而是尽可能动员和利用社会的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不是政府直接提供所有的公共服务,而是通过市场和社会“购买”部分公共服务。通过改革,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封闭管理模式被打破,新型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以农村社会发展的公共需求为导向,在基层政府的主导下,聚合起政府部门的各种经济和政策资源,改造乡镇站所组织并转化为社会组织资源,同时也动员和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力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共同参与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使政府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机的整合,迅速适应了不断扩大的农村社会和农民的服务需求,并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初步展现了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效能。
咸安改革通过资源整合所形成的发展动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树立了咸安的“改革品牌”,扩大了咸安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气氛。原咸安区区长王玲算了几笔帐:通过改革和环境整治,全区化解农村基金会债务3.18亿元,“普九”负债减少了3700万元,解除由政府直接或间接责任的债务1.47亿元。2002~2003年来,全区招商引资达5.8亿元,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和税收分别增长24.5%和12.3%,均创历史最好水平。1998年,咸安在湖北省综合排名44位,2002年排名上升到31位。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增长13.8%。(www.xing528.com)
在取消农业税的背景下,2004年咸安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0.5亿元,增幅达到12.6%,是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财政收入达到2.0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增长32.2%;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8 302元,比上年增收487元。可以说2004年咸安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年来少有的良好势头,是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多的一年,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是种田积极性最高的一年。而从2005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全区实现了“突破两个大关,四个超历史”,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首次半年突破1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首次半年突破亿元大关;GDP增长幅度超历史,农民现金收入超历史,夏油、夏粮增产幅度超历史,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超历史。农业呈现出多年来少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12万亩,速生林、优质苎麻、苗木基地突破20万亩。一至七月份农民实现人均现金收入突破1300元,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从找到症结到破解难题,咸安作为中部地区农村治理改革的“先锋”,冲出了旧的基层体制“重围”,建构起新型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农村社会进入提速发展的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