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念变革与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增强
通过改革,转变了原乡镇站所干部职工的服务观念,大大提高了站所转制后新的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及其人员的市场竞争意识,锻炼并提高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实体组织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过去在老百姓看来,乡镇站所是“官办机构”,做不做事都拿钱,干部职工没有紧迫感。改革后的各种“中心”等实体是民办经济实体和社会组织,“不仅要做事,而且要做好事,否则没有饭吃”。[5]政府通过招标承包,择优发包,使乡镇干部职工普遍经历了一次思想的大洗礼,过去向农民伸手要饭吃的路子已经走不通,吃“财政饭”的也并不安稳。这就迫使原站所人员改变过去的“等、靠、要”观念,破除“铁饭碗”和“官本位”意识,转变“国家干部,国家职工,财政供养”的思想,树立竞争意识,不断提高专业服务的水平。在改革过程中,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大增强,许多分流、转岗人员不再留恋过去的“衙门”“官帽”,由过去靠政府、靠向农民伸手,转变为靠市场、靠自己,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横沟桥镇原城建站副站长罗晓明置换身份后,争取到安吉尔纯净水品牌授权。投资8万元购买了安吉尔厂家提供的全套纯净水生产设备,办起了横沟第一家纯净水生产企业,去年11份建成投产,效益较好。他说:“要不是买断身份,断了自己在事业单位混日子的后路,我还体会不到创业的乐趣。”[6]从基层政府到普通农民普遍反映,乡镇不再“养人”,这些经济实体为农民办的事情更多、更好,服务观念、能力和水平大大增强。
改革之前,乡镇政府一般安排农技人员驻村蹲点,抓催种催收、计划生育、社会稳定等中心工作,所学专业用不上,站所人员的精力都花费在“催粮派款”上,改革后,农技人员成为了“香饽饽”。新的服务机制的推行,迫使农技人员走向市场,走向农业生产服务第一线,使专业技术人员有了用武之地,改变了原来学非所用的局面,并且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增加了自身的收入。
从农民对改革后公共服务的态度上来看,较过去而言有较大改善。在农技服务方面,农民总结了改革前后的八大变化:农技人员专业技术由原来的无处用变成了现在的不够用,服务模式由原来围着领导转变成了现在的围着农民转,工作方式由原来的走马观花变成了现在的定点跟踪,工作安排由“要我做”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做”,事务管理由过去“要我管”变为现在的“我要管”,农资供应由原来的“上门买”变成现在的主动“送上门”,农民有事要请农技人员由原来的“找不到”变成现在的“擂到田”,农情咨询由原来的“问不到”变成现在的“送到人”。(www.xing528.com)
“对你家的牲畜防病防疫情况是否满意”统计图[7]
不仅如此,咸安还把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和管理权交给农民、交给社会。在改革中,咸安强调公共服务管理的公开化和民主化,要求公共服务项目确定、招聘、竞标、报酬、考核、兑现每个环节都必须公开透明,保障农民群众在农村公益服务上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村级服务项目由各村按照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将当年服务项目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向乡镇申报,乡镇政府统筹审核并会同村共同招标;对事关全乡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以及机关后勤管理服务项目,由乡镇政府按照可用服务资金组织公开招标;涉及全县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引进、示范和推广的项目,由县直主管部门年初制定方案报批并纳入县财政预算后,向社会公开招标。
在改革中,咸安将将农村公益服务项目的发包权、聘请权、管理权、兑现权“四权”下放到招标方。下放招标权,即村根据乡镇审核确定的服务项目实施招标,乡镇根据所需的服务项目和年度可用经费组织招标;下放聘请权,即乡、村结合实际,自主决定选择聘请服务人员;下放管理权,即招标方对承包方有管理、监督、督促和检查的权利和义务;下放兑现权,即服务中心和服务人员的报酬,按年初合同约定,凭考核结果兑现。乡(镇)、村在项目的确定、发包、考核、兑现过程中,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的意见,了解掌握对服务质效的满意度,在吸收群众建议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决策,既保证农民对公共服务实施有效监督,又保证各项服务符合农民群众需要,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