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机制更新与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通过改革,咸安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内引进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创造性地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以钱养事”这一市场化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乡镇站所改革有效地实现了政府对农村各类事务的管理和承办任务的分离。改革后,政府不再直接包揽农村的一切事务,对政府应该承担的社会公益性事务采用“以钱养事”的新机制。通过把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引入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由过去行政指令和计划任务的方式,变成用市场配置农村资源的方法。政府作为投资方、发标人,理所当然地行使管理者和监督者的权力,以合同协议为依据,通过经济、法律的手段实现公共服务提供的有效管理。站所撤销后组建的经济实体作为接标方、公益事业的承办者,根据合同协议履行职责,做好服务,获得经济回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驱动下,站所转制后的这些经济实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地增强,他们由过去依赖财政拨款和收费来维持机构运转和人员开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转变为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主动搞好服务,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求生存、求发展。这样,在“以钱养事”机制驱动下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以畜牧兽医站改革为例,咸安将乡镇畜牧兽医站转制为集体性质的企业化经营实体,102名正式职工整体转入畜牧兽医服务部,全部退出事业编制。新成立的服务部按市场化运作,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同时,为保证全区畜牧业发展需要和城乡居民“放心肉”工程的实施,提高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按照执法主体在县,服务工作在乡的原则,建立统一的防检体制,由区畜牧业局和乡镇政府共同从有资质的乡镇畜牧兽医人员中聘用了58名防检员和防检监督员,从事防疫和检疫工作,实行一年一聘,动态管理。这样通过畜牧行业管理、组织、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就明确了管理主体的责任和职能,提高了市场运行的规范化程度,也保障了畜牧市场经营者和城乡居民的各方权利。(www.xing528.com)
站所转制后建立的经济实体,迅速掌握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和广大农民的服务需求,服务质量和效率较改革前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咸安区高桥镇由原农技站、农机站、水利站的人员组成的农业服务中心成立后,一改过去的工作模式,主动找市场,抓服务,由过去“纸上谈兵”变为“示范引导”。他们专门组建了一支农业技术服务队伍,与农户签订了0.6万亩的农业技术服务合同,通过“统防统治”[3]的承包方式开展农技服务,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由过去“无人问津”改为“配药下田”。为了更有效便捷地开展病虫防治服务,他们主动购置了三台日产式的机动喷雾器,设立了病虫防治“110”,只要农户在家中打一个电话,就会有服务上门。尤其是在新产品的推广上,他们带头试种,亲身示范。2004年,该中心在原板桥六组试种“丰优香粘”香稻示范片8亩,在高桥陈友兴开展“绿优1号、Q优1号”新品种试验,在农户王宗儒家建立软盘抛秧示范点,用示范来引导和带动农民自选新技术、新品种;在农资经营上,他们由原来的“坐柜台”转为“送上门”,并严把农资进货质量关,杜绝假冒伪劣种子和农资。同时对经销的产品建立销售档案,跟踪服务,并对交通不便的白岩泉村和黄铁村实行送农资上门服务。根据实践经验的总结,该中心的农业技术服务实行了“四包”,即包新技术推广,包机械抛秧,包病虫防治,包机械收割。这“四包”服务推出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群众说:“有了机械,现在老爸老妈在家都能种田了,在外打工的子女也放心了。”[4]2004年,该镇水稻平均每亩增产60公斤以上,广大农户从农业技术承包服务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这些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提供农民生产和生活方面急需的各种服务,获得了合理的回报,促进了服务扩大和组织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高桥镇通联广播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后,职工集资购买闭路电视设备,新增电视频道8个,新发展闭路电视用户200户,年终每个职工多分红利1.5万元。潘家湾镇文化站转制为文体服务中心后,通过与镇社会事务办公室签订以钱养事合同,先后在全镇组织开展了5项文化体育活动,获得以钱养事经费1.6万元。同时,该中心还创建了江花广告装潢公司,年盈利近20万元,职工平均工资由原来的350元提高到920元,不仅增强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还为中心进一步开展农村文体服务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