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以来,天水市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科学制定规划,创新工作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实有效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地成效。现结合对天水市新农村情况进行的调研,对天水市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作如下思考。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做法和成效
天水市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以“百村示范、千村推进”为载体,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生产发展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为重点,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创新机制为抓手,因地制宜,抓主抓重,探索创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省定试点村达到了预期目标,秦州区窝驼村、麦积区曹石村被表彰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试点村;市级示范村呈现出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经济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的发展态势。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做法
1.明确工作思路。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天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推进”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在全市100个村重点示范、1000个村整体推进的目标,并分别确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经济发展较快、社会事业有一定基础、群众积极性高和村级班子战斗力较强的45个村和55个村作为全市第一批、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行探索,积累经验。要求在“十一五”末,示范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高于县区平均水平的30%,并实现“八通”(即通安全饮用水、通电、通柏油路、通广播电视、通移动及程控电话、通互联网络、通沼气、通远程教育网),社会事业达到“六有”(即有学校、有文化室、有村办公室、有卫生室、有连锁农家店、有幼儿园);推进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高于县区平均水平的20%,并实现“六通四有”。经过努力,示范村基本实现了“八通六有”;60%的推进村基本实现了“六通四有”。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级财政每年递增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市级财政共安排2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每个示范村20万元,重点解决示范村的规划编制、村内道路硬化、给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各县区按照“资金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办大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武山县作为省级试点县,着力在制度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率先取得新突破,率先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社区型新农村,今年的试点专项补助1000万元的项目已通过省上的审核,基本实现了第一年确定的各项试点目标任务。8个省定试点村已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322.78万元;用于市级示范村和推进村巷道硬化的财政资金达到了1.02亿元。
3.科学编制规划。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科学实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基础,自下而上进行编制、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子。村庄建设规划充分考虑了村庄建设现状和农户收入水平,突出了地域特点,体现了乡村特色,坚持做到村庄建设与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旧村整治、生态移民、灾害移民、灾后重建、扶贫移民相结合,推出了以整洁美化型为主、以拆旧建新型和易地搬迁型为辅的三种模式;产业规划编制,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以“一主一副”为主,突出了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对已经完成的市级示范村、推进村规划编制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和修订。目前,作为全省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之一的武山县《试点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及4项制度建设《实施方案》已通过省上审定批复;市级示范村全面完成了村庄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1000个市级推进村中有860个完成了规划编制任务。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1.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全市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实施“六大增收行动”为重点,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各试点村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以果品、蔬菜、养殖、劳务为主的“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全市果园面积260万亩,“花牛”苹果、秦安蜜桃等优质果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蔬菜面积82.6万亩,培育出了甘谷燕家韭菜、甘谷辣椒、秦州大蒜等一批优质蔬菜品牌;启动实施了“13111”草畜富民工程,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建设了以城郊为主的良种蛋奶养殖基地和草食畜基地;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建成加工、运销、市场、养殖、种植等类型的龙头企业220多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54家;“劳务增收工程”健康发展,培育了“天水白娃娃”、“女娲家政大嫂”、“羲皇故里建筑工”等劳务品牌,全市年输转务工人员60万人,创劳务收入24.99亿元,增加了农民收入。就市级示范村而言,100个示范村主导产业收益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5%以上,第一批45个市级示范村提前一年实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高于本县区平均水平30%的奋斗目标。
2.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把解决农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以加快实现“川区水利化、山区梯田化、饮水安全化、道路网络化、村庄整洁化”为目标,大力实施了以“六小”工程为重点的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农村电网、小型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把巷道硬化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切入点,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大力实施了村庄道路硬化工程。全市根据各试点示范村村情和群众实际状况,区分不同建设标准,采取“政府补助罩面子、群众投劳铺底子”的办法,以及政府引导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不断加快了进村道路和村内巷道硬化步伐。七县区财政已投入2475万元,计划实施408个村道路硬化工程,硬化总长度762.8公里,硬化面积243.75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完成硬化179个村,硬化312.3公里。至2010年底,全市将完成926个村1600公里的巷道硬化。同时,各县区普遍启动实施了“双通”工程,把通自然村道路和通田间路建设作为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产业发展到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武山县每年财政投资500万元,计划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县山区群众的行路难问题,计划新修60个山区村的240条340公里田间道路和60条280公里自然村的通村道路,目前已修通田间道路200条285公里、通自然村的通村道路60条252公里。
3.村容村貌得到整治。各县区普遍组织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着重治理村内道路不畅、排水不通、垃圾围村、乱堆乱放、乱摆乱停、乱贴乱画、私拉乱接、乱搭乱建、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农村“三清五改”开展面达85%,示范村100%,推进村90%以上,有效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力开展了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了中小学危房改造,积极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示范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6%以上,试点村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市级示范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所、文化室、学校、幼儿园、休闲广场以及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初步呈现出和谐文明的新气象。
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的主要经验是: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天水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有效途径。各县区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出规划,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全市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来做文章,把发展生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短期的具体增收措施和长远致富的治本之策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www.xing528.com)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天水市把巷道硬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同时,围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着力解决了农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四)是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内容多。天水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投入不足,难度很大。为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全市从建立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社会帮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入手,不断增强全社会参与共建新农村的合力。
(五)是农民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天水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坚持不懈抓好村级班子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者、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成为模范带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对策建议
(一)要在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上实现新突破
围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经营的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推进农业特色化、现代化、标准化、组织化上下工夫,努力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做精、做深。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大打特色优势牌,着力在“一村一品”上下工夫;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以大龙头带动大基地,以大基地带动千家万户,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优势产业的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品品牌化,着力打造天水市地方特色品牌;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在全市培育起一批连接市场紧密、运行机制健全、服务功能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劳务输转产业化,以品牌创市场,以品牌促增收,努力提高劳务输转的质量和水平。力争“十一五”末,试点村主导产业收益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
(二)要在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上实现新突破
继续从“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入手,进一步抢抓机遇,认真谋划论证一批关系民生、加强农业基础、改善生态的重点项目,争取国家的支持。结合实施建设新村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易地搬迁移民工程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切实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着力解决农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力争“十一五”末,试点村安全饮水、道路硬化率达到100%,“三清五改”开展面达到100%。
(三)要在推进农村文明新风尚上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教育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道德观、消费观、婚育观,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小康农户”、“和谐家庭”、“和谐乡镇”以及“平安村镇”创建活动。依托“阳光工程”等项目,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人制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劳动技能、经营管理等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基本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建设和管理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第十九期女干部培训班
王爱元 天水市统计局
王淑兰 天水市科协
指导老师:唐云龙 法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