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天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推动天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共天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这对于大家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牢牢把握“三个转变”这一基本要求。

天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努力推动天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共天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景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今天,市委党校举办这次春季主体班报告会,组织全体学员和教职工认真学习转变发展方式的理论知识,非常及时、非常必要。这对于大家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天水科学发展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同磋商。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发展规律,全面总结发展经验,深刻分析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寓意深远,意义重大,充分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充分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迫切要求,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关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升华,为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一,要深刻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丰富内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要理解和领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牢牢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牢牢把握“三个转变”这一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涵,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牢牢把握“四条道路”这一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四条道路”,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变化提出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和具体化,是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牢牢把握“两国策一方针”这一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优化进出口结构,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牢牢把握“深化改革”这一关键之举。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要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要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提是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变革思维方式,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础是加快转变经济生产方式,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擎是加快转变生活方式,确立现代文明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构建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和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的低碳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首要着力点放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内生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正确处理“发展是第一要务”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别、改善民生等手段推动结构转变,谋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理念经历了“增长—发展—科学发展”的演进过程。在经济发展初期,我们比较重视数量,追求做大经济总量,对质的提升相对重视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应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在质的提升中实现量的新扩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发展中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

天水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快和发展不好的问题同时存在。转变发展方式,对于我们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从应对发展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看,转变发展方式非常必要。当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依然偏紧,不可预测因素依然较多,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劲,推动全市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压力依然很大。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对国家和省上投资的依赖程度大,项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居民消费增长困难,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村贫困面依然较大等等。要应对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最根本的一条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和条件,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保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看,转变发展方式非常重要。当前,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难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更不利于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我们只有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不动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不动摇,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不动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

从全面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看,转变发展方式非常及时。目前,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天水作为全省人口大市,一些群众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靠天吃饭,农村返贫面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普遍存在,与人民的迫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无论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增强经济抗风险的能力,还是巩固当前天水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要求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要认真贯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精神

前不久,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前一个时期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过程和实践历程,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要求。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贯彻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政组织要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加快天水发展结合起来,与全面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委“两翼齐飞”、我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切实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密结合实际,凝聚各方共识,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社会民生上迈出新步伐,在维护和谐稳定上作出新贡献,努力推动天水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

二、正视差距,把握市情,着力解决转变发展方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于天水而言,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解决阻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上来,在分析现状中寻找差距,在把握市情中查找问题,在发挥优势中抢抓机遇,在加快发展中改变方式,推动天水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1.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市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26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9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4元,分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18.8倍、32倍、21.67倍。特别是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76亿元,同比增长49.2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4亿元,同比增长17.57%;大口径财政收入12.27亿元,同比增长73.44%;农民人均纯收入740.97元,同比增长20.81%;进出口贸易大幅回升,实现进出口总值2504.5万美元,同比增长109.55%。

但是,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总体上不高,属于低速度、低效益、低水平的发展层次。(www.xing528.com)

一是低速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我国发展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而我市仍有多项经济指标还未达到总体小康水平。2009年,全国人均GDP约246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175元、5153元,全省人均GDP为1285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929.78元、2980.1元。而我市仅为7584元,9932元和2404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相差17026元、7243元、2749元,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相差5268元、1997.78元、576.1元,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名均无多大变化,仍处于全省中下水平。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域内关中地区城市相比,2008年,我市生产总值总量在经济区六市一区中仅排在铜川杨凌前面,居第5位,与宝鸡相差487.5亿元,与咸阳相差53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居最后,仅占西安的26%,占宝鸡的36%;大口径财政收入居第5位,比宝鸡少47.8亿元,比渭南少40.4亿元,比咸阳少30.8亿元。

二是低效益,生产经营简单粗放,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我市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比较低,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对环境污染加剧,也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瓶颈。在工业发展上,我市创新型企业比重小,高科技产业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制开发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虽然工业企业投入较大,但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在劳务经济上,我市是全省劳务大市,外出务工人员多,但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有技术的务工人员少,收入相对较低。2009年,全市共输转外出务工人员60.0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5.69亿元,人均仅为7607元,不足沿海发达地区1.5万元的二分之一。

三是低水平,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从产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2009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4:38.9:42.7,而与我们相毗邻、发展条件相类似的宝鸡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6:60.9:28.5,与宝鸡市相比,我市一产所占比重偏高,工业发展缓慢,二产所占比重偏小,三次产业发展还不协调。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情况看,2009年,宝鸡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6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1亿元。而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4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6亿元,分别比宝鸡市低6414元、1782元、170.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从“三驾马车”的结构看,200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06%,高于GDP增幅30.66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6亿元,占GDP总量的42%,远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外贸出口总额太小,2009年对外贸易出口1.2亿美元,占GDP总量的3%,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微乎其微。可以说,我市仍然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问题的主要症结。

当前,全国、全省各地都在新的起点上谋求加快发展,竞争加剧,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我们必须正视发展差距,树立忧患意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我市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

2.把握市情,正视问题,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性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全面准确把握市情特点,深刻认识我市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天水是甘肃的重要城市,1985年率先地改市,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但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不高,经济结构性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我市是全省的农业大市,农林特产资源丰富,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但是,我市山多川少,人多地少,旱多雨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很大。我市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较多,门类较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我市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创新能力弱,缺乏大型骨干企业的强有力支撑,核心竞争力不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我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寻根祭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但是,受交通、资金等因素制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服务水平低,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还不强。我市是甘肃的东大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陇海铁路横贯东西,310国道穿越全境,已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民航的立体交通网;但是,南北方向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连结,严重影响了天水与周边地区的交流联系和经济发展,受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商贸流通业现代化程度低,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我市是全省的人口大市,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劳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人口压力大,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劳务输出的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分析我市发展相对缓慢、质量和效益较低的原因,除了上述客观因素制约外,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服务意识不到位、发展环境不宽松等诸多问题。要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十分艰巨。

3.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权

目前,我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寻找差距、查找问题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推进科学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外部机遇。一是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全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市场信心明显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这为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基本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结构进一步调整,直接融资进一步放宽,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节能降耗、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这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三是国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出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压缩淘汰一些过剩产业和落后产能,省上也出台了六大产业振兴计划,这对于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四是国家提出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城乡劳动者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这有利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市场消费需求。五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把天水作为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东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文化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六是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明确我省将着力打造16个产业链条,重点培育100户骨干企业,其中涉及我市的有一个循环经济基地,两条半循环经济产业链,这为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七是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加快实施,区域间的交流协作、经贸往来将更加密切,有利于我们与周边地区在重点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上加强互动合作,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奋力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和我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加快”这个关键,牢牢把握“转变”这个核心,更加注重“发展”这个效果,突出重点领域,推进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优结构、惠民生、可持续,改变传统的“三高两低”(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低效率)粗放型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我市属于西北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三次产业发展还不协调,产业层次还比较低。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统一,坚持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上来,努力解决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一是针对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实际,我们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面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新型工业化现代产业体系。二是针对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实际,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培养各类创新人才,支持骨干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针对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的实际,要抢抓省上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历史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增强我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不断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内需为主、内外需集合,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扩大消费需求,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目前,我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就业、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基本民生工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城乡一体化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蕴涵着雄厚的发展潜力。我们要在继续加强“三农”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构建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3.加大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外开放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而我市是一个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城市,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出口规模小、总量少,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进出口总值大幅下滑。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量,加强交流合作,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一要扩大对外出口。认真贯彻落实《天水市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意见》和《天水市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实施方案》,深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抓好对外贸易,扶持发展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二要抓好招商引资。按照“引大引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思路,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招商引资活动,力争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三要加强交流合作。全面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和省委“两翼齐飞”战略,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互动,扩大对外开放,融入区域发展,通过工业协作、旅游联动、商贸流通、交通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4.完善体制机制,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理顺体制机制。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很多都与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有关,如果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针对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问题,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整合监督力量,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要建立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政府引导,鼓励自主创业,扩大就业规模。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人才评价、引进、使用制度,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为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要建立健全政绩导向机制,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教育和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各项工作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总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务实管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5.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天水跨越式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不论是转变发展方式,还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都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要提高判断形势的能力。要进一步增强对发展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加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思考,善于从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发展方向,敏锐捕捉各种发展机遇,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二要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要统筹兼顾、总揽全局,抓住影响和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事关全局的问题和矛盾摆在突出位置,吃透市情,把握政策,在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和举措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三要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要坚持市场配置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准确把握市场规律,遵循公平、竞争、法治的原则,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四要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和省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精神,加强调查研究,及时研究提出贯彻意见和方法措施,靠实工作责任,狠抓政策落实,切实提高落实转变发展方式政策的推动力和执行力。五要提高促进和谐的能力。要不断改进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完善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尽心竭力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6.加强党的建设,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保障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长远科学发展的坚强保证。我们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一要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前不久,中央召开了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视频总结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成果,扎实做好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切实健全长效机制,作为各级党委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有效做法制度化、管用经验长效化,让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在经常性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下一步,我们要高度重视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并认真进行“回头看”,全面回顾和梳理需要解决的遗留问题,将整改事项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定责任、定目标、定时限,加强统筹协调,继续推进整改,一件一件抓好整改遗留问题的彻底解决,确保活动结束后整改任务不落空、不打折,切实兑现向人民群众做出的承诺。二要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以“创先争优”为抓手,全面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不断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要继续抓组建,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特别要重视发展党员的工作,努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要继续抓载体,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四议三双”活动,全面落实“一定三有”的要求,落实党内激励保障机制,认真开展整顿后进村,创建示范村活动。要继续抓班子,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乡镇领导班子的结构和功能,靠实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的责任,使他们有职、有权、有责、有相应的待遇,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要继续抓统筹,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趋势,适应党员职业变化和地域间流动的新情况,建立和落实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构建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三要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市直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市委决定,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集中一段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市直机关开展“效能管理年”活动,通过抓好学习教育,深化思想认识;查找突出问题,认真整改落实;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升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树立市直机关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同志们,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系统的改革。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天水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推动天水跨越式科学发展!

(本文是张景辉同志2010年4月9日在春季主体班所做的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