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花兰
“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科学结构的基本形式。自然科学以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及其客观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人们对自然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是人们对社会各个领域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虽然反映了物质世界不同的运动形态,但他们揭示的都是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突破了相互分离的传统框架,自然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自然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其突出表现在交叉科学、边缘科学和综合科学的大量出现,这些学科已很难界定属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正如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预言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离,只是一种受历史制约的暂时性现象,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两者必将走向统一,“自然科学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同时,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和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下文将对二者融合的必然性及主要的表现形式作一较系统的阐述。
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必然性
1.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已经成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直接产生了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就科学技术而言,已经摆脱了“纯自然”的性质,并具有强烈的认识世界必然性的职能,诸如生产职能、政治职能、娱乐职能等等。从而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结合、交叉,向综合的方向发展。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界越来越多的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在天然自然的基础上形成了人化的物质条件——人工自然。具体地说,人工自然是指社会化的人为了从自然界取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应用科学技术和各种物质手段,在改造、利用天然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属于人的自然,是人的智慧和知识物化的结果。人工自然已经不是纯粹的狭义的自然界,往往比天然自然更为复杂,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自然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对它的认识和研究,需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却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诸多社会问题的研究、解决,必须仰仗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通力合作。科学整体化潮流已明显加强,当代科学正经历着一场由简单性探索到复杂性研究的转型,由大物理学时代向复杂性研究时代的变革。
2.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是进行高新技术研究和对其进行价值定位的需要
21世纪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世纪。芯片、电脑和网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网络化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本专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人们在享受信息和资源方面,变得越来越平等,所以,一个人成功与否将不再取决于他拥有的资料信息的多少,而在于当大量的信息向你涌来时,你处理信息、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的组织、筛选能力是建立在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信息时代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生物多样化等生命现象,以及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从受精卵发育变成一个生命个体,并从小到大、生长、衰老、死亡整个过程的规律的科学。生命现象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复杂的现象,尤其是人的生命现象,不仅是生理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比如,研究表明刚刚出生的婴儿与同样刚生下来的猩猩相比,猩猩的智力要高于婴儿,其原因是猩猩的脑神经细胞在猩猩出生时是联接的,人是在他出生以后,才逐渐完成脑细胞的联接的。一般来说,75%的联结是在0~3岁完成的,所以,一个人的早期教育特别重要。而脑细胞的联结主要靠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者结合,在环境的作用下,脑电波产生共振,形成脑细胞的联结。可见,对人脑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其中,当然少不了社会科学。因此,生命科学的研究,同样要求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一些高新技术比如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因此,对高新技术应用中危险性估计及对高新技术的社会价值定位迫切地呼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认识到行动上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17世纪以来,可以说“人天对立”,人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造成了今天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洞穴、物种灭绝、能源枯竭以及土壤沙化、森林、草地、耕地、水、矿产资源的减少等,这一方面是由于向自然界过度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向自然界过度索取的结果。这正如贝恰先生说的“我们的破坏力已经超过这个地球上的繁殖力,我们的污染已经凌驾于地球的再生能力之上。”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和自然界和谐相处、“人天合一”的重要性。人和自然要协调发展,人类必须确立关于自然界的整体观念,重建人与自然界的新的有机统一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自身的发展,必须改变造成人与自然分裂、对立的社会条件,实现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的统一。要实现这种统一,人本身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活动也属于“大”自然运动的一部分,相应的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的社会科学和研究纯自然的自然科学必然融为一体。
4.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是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的需要(www.xing528.com)
对人类而言,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它既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同时,又会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甚至会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毁灭。比如,原子能既可以发电、医疗,也可以大规模杀伤人类,乃至毁掉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地球。投向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吞噬了无数生灵,毁灭了无数财产,这一惨剧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致祸”还是“造福”,并不由科学技术本身决定,而由社会的人决定。其健康走向,有赖于人的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上,既要重视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积极倡导关心价值观,强调关心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以及对自然界采取人道主义的态度,树立造福于人类,贡献于国家,服务于社会的正确的科学价值观,避免高科技犯罪和高科技称霸,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
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的形式
1.社会科学的定量化描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从事实的定性分析到理论概括的传统方式,提出从量的变化关系上加以精确地描述,以切实体现质和量的统一。于是,数学的科学方法,就很自然地渗透到了社会科学领域。数学应用到社会经济理论中产生了“经济统计学”、“经济数学”等;数学运用到“社会学”领域中产生了“社会计量学”;一向认为互不沾边的数学和语言学,其渗透的结果,产生了“数理语言学”;电子技术、声学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音乐相结合,产生了“电子音乐”等。
2.沟通自然界和社会内在联系的许多交叉科学和边缘学科的出现
20世纪以来,复杂性研究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和前沿,科学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综合为主的一体化趋势。交叉、边缘、横断、综合学科的研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认识方法。过去一向认为这两大领域具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不仅联系起来而且朝着填平的方向发展。诸如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社会心理学等科学,都要求把自然现象、社会环境当成一个整体或完整的系统来研究。它们既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有社会科学的内容。而且,有许多交叉学科象人才学、科学学、未来学、科学社会学等,已经很难分出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这些科学立足于这两大领域的边界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产物。正如贝塔朗菲在他的《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中所指出的,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不同学科,都有着走向综合的普遍趋势。两个领域的差距大大缩小,一般观点和概念显得一致。
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与方法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吸收
自然科学中的许多概念被引用到社会科学中,如力学第二定律中“熵”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电子学中“阈”的概念引入到感觉、知觉、表象等哲学或逻辑学范畴里来;把统计学用于“行为科学”中小团体行为模式的研究。自然科学上惯用的数学方法、模拟方法、计量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法律、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商业活动、历史考古学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运用。同样,社会科学中的一些概念,比如对策、群体、集合、整体、博弈等,已渗入到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
三、结语
当代科学技术的分化与综合,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多层次上相互渗透和融合,交叉科学、边缘科学和综合科学的不断出现,日益突破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分离的传统框架,树立统一的大科学观念,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社会需求来看,知识经济需要高素质人才,这种高素质人才指既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又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的人才。因此,当代的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其知识结构应该是“博”与“专”的统一体。在人才培养上,要强调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结合,提倡“通识教育”,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1931年2月16日告诫美国加洲理工学院的学生时说的:“如果你们想使你们的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作者注:主要指自然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