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思考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思考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自然科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考虑到它的社会功能,其理性的根基已经从纯粹的自然认识领域拓展到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类学的范围,正统严格的理性逐步被考虑到主体性的合理性所替代。而且,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活动的研究本身也逐步产生出精确化的认识要求,因而在概念范畴上倾向于与自然科学同化。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思考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合的理性反思

赵利军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主潮。这一潮流的兴起既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必然产物,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科学家面对现实而做出的理性选择。正确地认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现代走向渗透融合的趋势和原因,对于我们正确地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和消除目前在两大科学之间尚严重存在着的缺乏理解、相互脱节现象,进而促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健康而协调地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趋势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渗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是科学发展自身所做出的逻辑选择。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马克思就曾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本世纪初,列宁也曾指出:“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弟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20世纪,这个潮流也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是更加强大了。”今天科学发展的现实已完全证明这些预言的远见卓识。当今科学的发展已进入综合的时代,两大科学由长期以来的相互分离正在走向高度的融合,并日益呈现出自然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自然化两种趋势。

首先,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日益向社会领域延伸,历史地呈现出自然科学社会化的时代趋势。当今自然科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考虑到它的社会功能,其理性的根基已经从纯粹的自然认识领域拓展到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类学的范围,正统严格的理性逐步被考虑到主体性的合理性所替代。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的那部不朽著作,其书名就是《科学的社会功能》。而且,社会科学中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等,已被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所吸收。如数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物理学史等学科史的研究,各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以及生物社会学、化学社会学、数学社会学等的兴起,都是具体的例证。不仅如此,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日本有学者把这些变化概括为九点,即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实在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可逆性走向不可逆性,从个体性走向系统性,从定域论走向场论,从空间性走向时间性。这些变化都显示出自然科学在研究领域上正在与社会科学发生衔接,在意义、价值和研究方法上正在与社会科学切向一致。

其次,在自然科学社会化的同时,社会科学自然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趋势。正像社会科学中的方法被自然科学吸收一样,如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已被大量的移植到社会科学中,用来研究社会问题。如热力学中的“熵”的概念被引人经济学;电子学中“阈”的概念被引入心理学和用来研究社会变革;物理学中的“惯性原理”也被引入社会学和思维科学等等。而且,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活动的研究本身也逐步产生出精确化的认识要求,因而在概念范畴上倾向于与自然科学同化。定量化成为测量社会形态,发现社会规律的有力手段,社会模型的建立、描写和分析则成为采用自然科学方法、逻辑与工具的直接动机。用数理关系来提升社会科学的精确程度,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之一。例如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就是人们在经济现象的研究中确立数学规律,用数学方法把经济理论表示出来,以便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还有像科学计量学、教育统计学、数学语言学等等这些边缘学科的建立,都是强有力的说明。有统计资料表明:在1900~1965年间,社会科学共有62项重大进展,其中定量研究约占1/3,尤其在1930年以后,这个比例高达5/6。这些都清楚地表明:社会科学自然化的势头,越来越明显地增强。

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原因分析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出现,绝非无源之水,也不是偶然的巧合。它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源,有着客观的必然联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认识,虽然分属于人类知识的不同领域,具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与职能,但它们都被包容在作为一个内在整体的大科学系统中,从本质上讲是统一的。两大科学融合的本身就充分体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各门科学都是对这样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从不同的侧面所做出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一个处于无限发展过程中的统一体,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只是这种统一的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各门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只不过是对统一的物质世界从不同角度、在不同阶段的认识。

回顾科学发展的历程,就可以清楚地发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科学体系是在经历了古代的原始统一、近代的机械分割以后,才走向今天的渗透融合。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既不发达,也不独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仅限于笼统的直观,缺乏严密而精确的细节研究,因而当时的科学是处在原始的整体化时期。到近代,宇宙间的事物被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这种“分析”的方法,把人类对世界的朦胧认识转向精密,并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其结果也导致了两大学科分流前进的局面。一方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使用定量、微观和精确的方法对自然界进行分析研究,并企图排除任何“人”的干预;另一方面,社会科学则主要采用定性、宏观和模糊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旨在描绘社会发展的多种趋势和可能。这种分流前进的合理性在于两大科学直接考察的对象各有特点,这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结果看,它虽然促进了人们对两个不同世界的分别考察,但同时也造成了两大学科思想内容的狭窄、偏颇和应用的局限性,造成了两种文化的相互隔绝和相互对立。这些弊端意味着两大学科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分流发展的水平上,知识分化的繁荣发展恰好在逻辑上预示了或迟或早总要出现的知识综合。

两大学科融合的客观趋势是由人、社会、自然的内在统一性决定的。在人、社会、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两极,社会则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一方面,人通过社会活动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而使自然界不断接近人,适应人的需要,成为人化的自然或人工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界的本性也通过社会活动而显露出来,井成为制约人的目的和活动方式的因素,使人不断接近自然界,适应自然界的本性。这种相互接近和相互适应,使人与自然在社会中达到了本质的统一。因而,自然科学难以局限于研究纯自然规律,而需涉及人化自然或人工自然规律;社会科学也难以抽象地研究社会规律,而需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把握社会规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实践为两大学科的渗透融合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广阔场所,成为促进科学融合的现实中介。其结果,自然科学由于得到实际应用而必然进入社会领域,社会科学由于全面研究人的活动而必然进入自然领域。(www.xing528.com)

逻辑和历史是统一的。本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经充分显露其相互渗透、融合的迹象,并且这种渗透、融合的趋势仍在继续扩展,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已成为不可遏制之势。大量的交叉科学、边缘科学和综合学科应运而生,使科学的普遍联系与融合更加密切。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横断科学”的异军突起,则标志着整个科学王国正从以“分析”为主的阶段,跨入了以“综合”为主的阶段。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由于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才形成了当今交叉科学大量涌现的蔚为壮观的局面;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从而带来了整个科学王国的繁荣。

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引发的几点思考

今天我们面对着两大科学相互融合的历史潮流,正确认识它的来龙去脉,因势利导地制订我们事业的发展规划,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将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一,改变传统,更新观念,树立“大科学”观。在两大科学融合的趋势下,我们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真正树立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意识。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改变传统的、狭隘的、单科独进的思维方式转而运用系统的、立体的、多向性思维方式;在科研方式上要打破以往那种过分偏重于单一学科而忽视综合性研究的局限,积极开展跨学科、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比如解决现代城市发展问题中,不仅要注意到地面,还要关注到空间;不仅要考虑地上建设,还要考虑到地下资源、水源的利用开发。因此,决不能顾上不顾下,顾表不顾里。如果只是解决地上水的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而把污水向下排放,处理不当造成地下水污染,将会贻害子孙后代。所以,必须全面系统地、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地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也就是现在提倡的“立体作战”。

第二,完善知识体系,优化素质结构。这就是要求我们新一代青年必须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体系的基本知识。显然,在现代科学进程中,一个社会科学家如果不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无法采用现代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无法针对新时代特有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落后于时代;而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如果不关心科学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不了解社会科学现象,回避社会科学的问题,也就无法使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用来造福于人类,推动社会的进步,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当今时代,经济与社会中的众多系统工程都要求综合的分析和总体的规划、设计、协调和控制,这全都离不开各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运用及其协同,都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联合攻关才能解决。因此,新一代青年不仅要具备自然科学素质,而且也应具备社会科学素质;不仅要具备科学素质,而且还应具备人文素养。新时代需要新的知识,新时代更需要年轻的一代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整体有全面的把握。

第三,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加大高教体制改革。这就是要在办学模式上要改变过去沿袭下来的专业设置太细、文理工管分家的倾向,把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我国高校自50年代以来形成的封闭式专业结构和学科体系是以培养单一专门的知识人才为主要目标,这种模式已不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难以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面对科技、经济与社会的日趋一体化,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人才,高等院校在教学上应做出一些相应调整,适当拓宽学科门类。比如高等理工科院校需要设置和充实现代管理学、技术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技伦理学、科技法学等公共课程。而高等文科院校在教学上也应增设专为文科学生开设的数学和计算机、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工程科学等类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技术知识,了解科学技术工作的特点与一般规律,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实际工作或研究工作都是有益的。正如江泽民同志强调的,“我们提倡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注意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注意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要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并掌握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2]黄麟雏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高嘉社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