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科技生产力研究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科技生产力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客体是一种物态性的实体存在,客观实在性、可重复显现性和历史发展性是它的根本属性。社会客体由于具有近似于客观实在性的客观刚态性和某种程度的运动周期性,研究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之进行某些观察和实验,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乃至必须运用各种形式化、定量化、数学化方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运动规律上的这种差异性协同和整合一体,是科学总体发展的内在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科技生产力研究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翁优灵

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差异和区别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两门不同的科学,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定性及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相互之间在对象、方法、价值与机制等方面有着重要差别。

1.研究对象和手段的差别

(1)从研究对象上说,自然科学的对象当然是自然客体。自然客体是一种物态性的实体存在,客观实在性、可重复显现性和历史发展性是它的根本属性。社会科学是指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个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社会客体在客观性程度上,是介于自然客体与人文客体之间的中间层次,它作为自然进化链条中的一个高级阶段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基础,兼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具有整体性、经验性及规范性等方面的特点。

(2)客体与手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认识不同的客体从客观上要求运用不同的认识手段。

自然客体由于是客观实在的和可以重复出现的,认识主体要准确地描述和揭示自然客体的具体本质与规律,就必须对之进行反复的观察和实验,反复的分析和计算,从中发现一些客观、稳定和确切的内在联系,因而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定量分析等等成了自然科学的基本认识方法;自然科学的知识的客观性和认识的真理性,基本上是依靠实验证明和数学方法予以保证的。

社会客体由于具有近似于客观实在性的客观刚态性和某种程度的运动周期性,研究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之进行某些观察和实验,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乃至必须运用各种形式化、定量化、数学化方法的。但“要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都进行准确的定量的描述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各种定性分析方法迄今仍是社科研究必须采用的有效方法。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在一定的定量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定性分析,这样才更有可能接近社会真理。

2.价值形态上的差异

(1)从价值目标上说,自然科学主要是获得关于自然的真理性认识和创造满足人的整体需要的物质手段;社会科学则是探求社会规律、改造社会现实和建设合理的社会。

(2)从价值功能上说,自然科学与其转化技术是首要的生产力,它的价值功能最集中、最直接地表现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社会硬件建设方面;社会科学的作用提供决策咨询、调节社会运行、协调社会关系和促进社会发展,其价值功能主要表现在改善社会管理和推进制度文明建设方面。

(3)从价值评价上说,自然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客观、逻辑和国际性的;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实效、功利、多元和历史性的。从价值实现形式上说,自然科学能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转化为各个生产力要素和经济效益;社会科学能够通过一定的领导机制转化为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文化人格和文化成果。

3.宏观发展机制上的差异

两大科学在宏观的发展机制上有不同的进步机制。纵观科学史,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不断积累、接力传递和与时共进的。近代超过古代,现代超过近代,后面的成果是对此前的成果的扬弃、发展和超越。社会科学的发展从总体上也有近似于自然科学的接力效应,它是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步共进的。但由于受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社会科学在某时期出现逆转、蒙难和谬误泛滥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像我国“文革”时期社会科学所遭受的浩劫与屈辱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依存的一体关系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虽然是两门不同的科学,但实质上却是一种相互依存和联结、不可分割与偏废、生态共生与共荣的一体关系,即在学科地位上互补一体,在运动规律上整合一体,在发展趋势上融合一体。

1.地位上互补一体

(1)自然科学独立发展和取得合法地位的历史最久,投入的人力财物力最多,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水平也最高。由此可见,自然科学在人类全部科学系统中处于基础和前提性的地位,它对社会科学具有理论先导、实践开拓、建构范型和物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表现在:自然科学作为技术之母和首要生产力,是社会科学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许多定量分析方法和理论建构方法,是社会科学摆脱单纯的经验描述、模糊定性、主观思辨状态所必须借鉴和运用的方法;社会科学要逐步走向成熟、完善和现代化,更必须广泛学习和吸收自然科学的知识、方法、范式、经验和组织方式、方针政策和调控机制。可以说,没有自然科学及其不断发展,整个科学大厦将失去依托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社会科学就不可能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2)社会科学由于侧重于研究客观性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规律,其社会功能集中表现在改善社会管理和制度文明建设方面,对于自然科学具有主导、规范、协调和控制作用。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科学能力的提高、科学战略选择、科学成果的转化和科学环境改善和科学异化消除,都离不开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如果失去了社会科学的积极作用,自然科学就失去了理念指导、中介调控和制度支持,因而也就难以正常的发展。

(3)在现代条件下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已高度组织化,形成了一个由多种要素、环节和层面组成的庞大系统,比较明显的就是各个学科要素的渗透一体化。例如,在科学方法上,自然科学的数学和逻辑方法、观察和实验方法已被大量运用到社会科学中;而社会科学的价值分析、模糊思维、历史主义等方法已被引入到自然科学领域;在科学成果上,自然科学的许多概念、理论、观念和社会的许多概念、思想也已大量相互移入。此外,两大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大量交叉、重合、在科学主体上的相互结合和协作也日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要素的渗透一体是科学系统呈一体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2.运动规律上的整合一体

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探求客体规律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客观存在、稳定发展和持续进行的,因而它本身也是有规律的。虽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有着质的差异性,各自在运动规律上有各自的特殊性,但一般总是寓于个别,两大科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总是客观的接受着这些普遍规律的支配与制导。这些普遍规律性有:科学关系适应科学能力的规律;科学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规律;科学积累与科学创新对立统一的规律;科学认识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等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运动规律上的这种差异性协同和整合一体,是科学总体发展的内在依据和支配力量。

3.发展趋势上融合一体

现代科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是处于在无穷的非线形相互作用和自组织演化过程之中的。在社会大系统这个开放系统之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总是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保持着远离平衡状态的条件,正式这种学科间的不平衡决定了三大科学在总体上发展趋向有序和融合一体化。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一体化首先有着哲学本体论前提,这就是自然和社会的世界统一性及其普遍联系。其次,两大科学的融合有着主体性根据。科学的创造主体是人,而人都具有统一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进行着统一的自然认识和社会认识,建构统一的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可以说根源于人的主体性结构与功能。再次,两大科学的融合一体,还有着坚实的认识论基础,即人的认识都是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推进的。随着个别与一般知识不断积累和升华,必然形成关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统一性认识,最终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走向融合。

三、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新趋势

实践是科学的生命源泉和本质属性。由于当代人类的实践主体趋于智能化和协作化,实践客体的时空范围空前扩大,实践手段日益综合集成和高效化,其实践的目标模式已经转变为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必须持续协调发展,从而构成了推动了两大科学趋于融合一体的强大实践基础和实践动力。(www.xing528.com)

列宁在1914年曾经预言:“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20世纪,这个潮流也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是更强大了”。(《列宁全集》第20卷289页)今天的科学发展的现实已证明列宁的这一预言有远见卓识的。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日益相互渗透。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吸取概念、理论和方法以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善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在概念和术语上逐渐沟通起来。在经济学中,出现了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中的“熵”、“信息”、“反馈”等概念;在电子学中的“阀”的概念也被纳入到研究人的感觉、知觉的范畴

2.科学技术活动社会化,社会活动科学化

现代科学研究在走过了科学家个人独立开展的类似于居里夫人的家庭作坊式的“小科学”研究步入了着眼于解决世界范围、对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科学”的研究阶段。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项巨大的社会性事业。现代科学技术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参加的科学家越来越多,投入的资金和设备越来越雄厚。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个庞大且复杂的科学技术系统和生产系统。世界各国对这些系统的组织、管理、协调和规划,已经成为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科学活动与社会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已经成为社会化地科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知识和社会的支持。

当科学溶入社会活动中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社会生活地各个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科学的社会属性引导社会出现了社会科学化的特征。首先是生产的科学化,表现为科学、技术、生产间关系的重新组合:由“技术-生产-科学”发展到“科学-技术-生产”。其次,科学的新发现对社会的冲击作用越来越大,以至在科学领域中的每一项重大进展都成为社会公众所密切关注的对象,从计算机到互联网,从遗传工程到克隆技术,从发射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飞行等等。

3.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发展的结合点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为实现这个目的,自然科学需要通过技术科学把知识形态的社会一般生产力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科学需要通过技术科学组织和管理生产。这样,技术科学就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点。如果说数学、系统科学作为科学方法论的贯通,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连接起来,那么“技术-生产-管理”这三个环节则作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研究领域,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原因分析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科技取得社会地位的根本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纳入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其根本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社会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20世纪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已经或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因此,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社会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惟一根本动力

马克思在概括和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规律时对瓦特有一段评价,说瓦特的天才就表现在“他预见到了蒸气机的一切可能的用途,从而适应了当时正在蓬勃兴起的工业革命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不仅具有对科学技术发展巨大的导向作用,而且,社会的需要还对科技的发展起着调控作用。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必须适应社会的这种需求,从而把科学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以信息产业、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只有在社会需要的大潮中才能寻求到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3.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是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桥梁

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一改近代分门别类、单一发展的基础上走向了综合。近代科学是建立在各自研究、独立发展的基础上的,学科与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研究方法是互不相通的。随着20世纪大量交叉科学的出现,科学方法突破了以往纵向的发展模式,涌现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协同学等适合于研究、分析和解决自然界和社会中共同现象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工具的进步直接带动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的整体进步,科学的研究对象出现了新的、根本的变化,大量以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为基本任务的学科不断出现,如工程控制论、经济系统论、生物信息学等等。同时,科学研究的进展又推动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一些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如系统方法、信息方法、黑箱方法等被广泛的应用于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不同课题中。

横向的研究方法的广泛使用,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世界上各种事物、过程不是孤立的、杂乱无章的,世界上的一切对象无不组成了相互关联的各种关系,无论是技术、生物,还是社会,都是由多因素的、复杂的动态系统所构成。这些系统之间的整体性质和规律存在着共性。

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作用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以汹涌澎湃、蓬勃发展的气势,推动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一致的发展,发挥着单独学科所起不到的作用。

1.两大科学的融合,有助于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些复杂的共性难题及战略性大课题的解决。高科技的建立及大科学、软科学的兴起,不仅为两大科学的融合疏通了渠道,同时自身也是融合的突出成果。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国家、地区经济的开发,科学技术发展后果的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等,都要考虑到自然规律、科学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做到力求符合这些规律的要求,而且不能顾此失彼。

2.两大科学的融合,有助于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进程,扩大应用的范围,从而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提高科学技术的社会效益。回顾上个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30~40年代的科学,50年代的技术,60年代的生产,70年代则是“饱和增长”的“非常时期”。进入70年代以来,依靠全新的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技术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需求”型技术,即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将已知的科学原理和老的技术系统地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与原有的技术完全不同的新技术。日本学者指出:“综合就是创造”,此处的综合就是两大科学的融合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综合,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增强了它的应用效果。

3.两大科学的融合,有助于推动各门科学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在融合的过程中,以解决特有的课题、难题为目标,采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解决环境问题而建立的环境科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其研究领域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4.两大科学的融合,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狭隘的、单科独进的思维方式,转而运用系统的、立体的、多向性思维方式。比如解决现代城市发展问题中,不仅要注意到地面,还要关注到空间;不仅要考虑地上建设,还要考虑到地下资源、水源的利用开发。因此,决不能顾上不顾下,顾低不顾高,顾表不顾里。如果仅只解决地上水的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把污水向下排放处理不当造成地下水污染,这更是遗留给子孙后代的大祸。所以必须全面系统地、全方位多层次地解决问题,广泛地运用多学科地理论和方法。因此,必须彻底改变传统地、单向的思维方式。这就是现在提倡的“立体作战”。

参考文献

[1]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2]黄麟雏,孟宪俊主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1993

[3]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