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生产力研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技生产力研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尚志远在新的世纪,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科技生产力研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尚志

在新的世纪,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发展的这种大趋势,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中国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迎头赶上的机遇。

一、科学技术与科教兴国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个世纪,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世纪。

马克思邓小平的科技生产力思想一脉相承,一贯以之的。马克思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他强调,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科技生产力思想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1949年11月1日,在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仅仅一个月,就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这充分说明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视科学技术的远见卓识。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中国在新时期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案和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发展农业、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等任务十分艰巨,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对可持续发展压力不断增大。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放眼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财富正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动地位。

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1989年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1995年5月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国策。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发表讲话,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意义和需要把握的重要问题作了全面阐述。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发展科技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正在继续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发展科技生产力必须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再次提出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科技生产力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我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没有知识分子,不可能发展科技生产力。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渗透性的因素,渗透到生产力的各要素之中,必将使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把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进一步明确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江泽民同志指出,这一方针的核心就是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科学技术,也只有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关于如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江泽民同志认为:“从根本上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靠体制来保证”。他强调指出:过去普遍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各地区各部门自成体系、分工过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的状况,必须彻底改变。要按照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标,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等手段,打破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搞大协作,形成合力。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生产相结合的机制,推动科研院所面向市场,进入大型企业集团。在企业内部,要实行科研、设计、生产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水平。(www.xing528.com)

江泽民同志认为,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首先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切实抓好农业科研攻关、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培训,使农业的增长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用现代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是江泽民同志一直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国有企业中老企业比较多,设备与技术老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缺乏竞争力。要摆脱困境,必须抓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这个关键环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并从民办经济贸易中获取超额利润,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他们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方面走在了前列。

三、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新的世纪,科技创新必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社会发展问题是邓小平始终关注的首要问题之一,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最活跃的因素,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在生产力动态发展进程中,科技创新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力总体水平沿着内涵式的道路发展,科技创新的飞跃,直接导致生产力水平发生质的飞跃。一个时代的科技创新,直接成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直接成为衡量该国综合国力及社会发展的关键。

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在2000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指出:“掌握前人积累的科技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转化成生产力和社会财富,这是知识传承和发展的通途。关键是要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和创新体系。1995年江泽民同志就强调指出:“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对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更为关注。1998年6月1日,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与外籍院士时,也明确指出:“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这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

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路子。他认为:要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落后的国家,但我们又是一个有着先进制度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确定有限目标,突出重点。要经过科学论证,选择一批有基础和优势、国力可以保证、能跃居世界前沿、一旦突破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带动作用的课题,在全国组织专门队伍,集中力量,大力协同,重点攻关。同时,要为科技创新提供体制保证,创造良好环境。要按照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标,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在江泽民同志的关心和扶持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现已有了明显进展。

四、科技人才与科技进步

邓小平说过:“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在推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江泽民同志最关心的也是人才问题。早在1989年,他就高度评价我国的科技工作者队伍,指出:“我国已经有一支近千万人的科技大军,他们同其他知识分子一道,构成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大军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精英。”1991年,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提出了“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的论断,并指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前提”。1995年,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人类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化和计算机所取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力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培养使用人才的有效机制。1989年江泽民同志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讲话提出,要为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新理论、创立新学说、探索新领域,提倡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开展同志式的切磋讨论,共同推进科学技术的繁荣。”针对多年来我国知识分子待遇偏低、劳酬不符的问题,1992年在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给予重奖,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

1998年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指出,要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创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允许和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形成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青年时代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一大批青年人才的迅速成长,是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希望所在。要重视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创造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岗位承担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总之,从马克思到中共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不断开拓前进,到21世纪建国一百周年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将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