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个代表”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林 斌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出“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新世纪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2002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又强调,在新世纪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事实,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对维护和发展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学习江泽民同志的科技思想,深刻认识“三个代表”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对于实践“三个代表”、实现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先进生产力与科技创新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仅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必须努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的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科学也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马克思早就明确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毛泽东也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邓小平不仅多次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依据对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揭示了科技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江泽民同志敏锐地观察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的新情况,明确地把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技术要求定位在科技创新之上。他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的发展是在不断创新中实现的。21世纪的科技创新将成为各国发展的主导力量,谁掌握了科技创新的主动权,谁就能掌握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他强调,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坚持科技创新,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的科技和社会生产力走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前列。
科技创新是以理论创新为前提的。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实施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解放思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是把这个转移推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同样具有战略意义”。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之所以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深化,是因为这里包含理论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统一,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会有力的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又要求体制创新与之伴随。目前,我国还存在科技体制与经济脱节的弊端,影响了科技创新。199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一环是继续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探索在科技工作中把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的途径和形式,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逐步建立引进、应用、推广创新相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科研体制。新世纪我们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进一步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科技体制,把市场和社会要求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导方向,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先进文化和科技创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立足实际国情,着眼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实施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技术既是物质文明建设中的第一生产力,又是精神文明的文化要素。江泽民同志说:“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成果,都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讨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时特别关注思想道德内容,这当然是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最关键的思想文化,是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理想和信念。但精神文明所包含的科学文化也不可忽视。我们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本身就蕴涵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特别是蕴含创新性的科技和科技的创新。我们党只有一方面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方面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文化,才能完整地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大力弘扬科技创新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江泽民同志2001年6月22日在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总体水平还不高,公众对科学理解程度数倍低于发达国家,公众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等各项指标偏低。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科技创新,也不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他还明确指出,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要使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全党、全社会大大发扬起来,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
科技与教育是紧密联系的。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提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基础是教育。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发展素质教育,以推进科技创新。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与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要求充分发挥科教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就在这次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重要观点。1998年11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学界人士时强调,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1999年我国先后召开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就是把教育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了。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又提出,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教育水平。这里所强调的正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我们党就能始终站在先进文化发展的前列。(www.xing528.com)
三、最广大人民利益与科技创新
代表和实现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必须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人民群众的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人民群众在科技创新中获得切实的利益。
我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文化前进的主要力量,科技创新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1989年底,江泽民同志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推动科技进步是全党全民的历史性任务。科学技术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同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同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就会获得蓬勃发展的生机,产生出创造奇迹的伟大力量。
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党的第三代中央集体特别重视全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江泽民同志说,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现在我们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逐步推动劳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重奖,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机制,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同样,尊重知识和尊重创新人才,推进科技创新事业,也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我们是依靠人民群众在进行科技创新的,我们的科技创新就应该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资本家拿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江泽民同志1999年8月23日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帝国主义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剥削和侵略第三世界国家。我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和平,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科技创新也必须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江泽民同志说:“大力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在新世纪里,我们的科技创新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为代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总之,实践“三个代表”与科技创新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推进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三个代表”,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作为科技工作者的我们应尽的义务。只有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当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也只有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才能确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使科技创新为人民谋利益。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二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3]江泽民.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学习辅导.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4]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