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勇
马克思说,科学技术是最伟大的革命力量。科学的革命性就在于它的开放性、解放性和趋同性。当今世界正在科学和技术的推动下走向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事业,科学技术也是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今天的科学已从所谓“小科学”发展为“大科学”了,科学活动不再是少数科学精英的自由研究模式,而是国家甚至是国际间合作的大事业了。科学技术作为国家和全人类的事业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从各个角度出发都想对科学加以控制,无论在政治层面,还是在经济层面或是其他层面,人们在分析预测21世纪世界走向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忽略科技的因素。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首先确立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观点,实现了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认识飞跃。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之所以能够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把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命题,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重视科技进步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江泽民同志对科技生产力功能认识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到科学技术时,首先是将其看作“直接生产力”,看作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他们将科学技术作为历史的有力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来研究,他们所关注的主要是“科技-生产力-社会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思。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认识是一脉相承,不断深化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后者吸取了前者的思想智慧。毛泽东虽然没有提出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命题,但他对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认识是明确的。1963年,毛泽东在听取《10年科技发展规划》汇报时明确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打好。……搞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邓小平的科技观具有显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他洞察了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对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认识,伴随着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全过程,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态势,他在改革开放以来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精辟论述,是对马克思、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他对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认识的理论结晶和集中体现。
江泽民高度重视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全面贯彻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根据新的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判断,提出了新的结论。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著名论断,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一论断极富新意,它赋予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以新的时代特色和更加丰富的内涵,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更加明确,更加突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可以说,江泽民同志的这一思想是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科学技术地位和作用的新判定、新肯定,是完全符合当今世界和中国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对科技生产力功能认识的新境界。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之所以能够继承、发展并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功能的认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在论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高度强调了运用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先进生产力的水平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其层次提高了,认识也必须提高,否则就无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敏锐地把握“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二、科技创新将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起的主导和决定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今天,提高劳动生产率已不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惟一有效途径,资本投入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持,凭借自然资源优势致富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科学技术已经是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在世界政治走向多级化、科技进步飞速化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要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紧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科技创新是增强我国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需要,是提高国家威望,捍卫国家主权的需要。从宋元至明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由中国人创造的约占58%,直到公元18世纪以前,中国总体经济水平一直位居世界前列。1750年,中国创造业产量在世界创造业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为32.8%;直到1830年,中国占有29.8%,仍为世界之首。且不说人人皆知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在机械技术和其他技术方面,诸如龙骨车、活塞风箱、造船等领域都领先西方几世纪甚至十几世纪。可见,中国历来就有创新的传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明清以后我们相对落后了,那是因为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受到了压抑。今天,江泽民同志深知创新是中华民族之魂,再度扬起创新的风帆,让中华民族的创新传统在我们手中继续发扬光大,让创新铸我国魂,成为永恒的民族精神。(www.xing528.com)
科技创新在其整个创新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江泽民的创新思想体系中,科技创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指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回顾已经过去的20世纪,人类在技术创新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成就,在合成化工、能源与环保、航天航空、微电子与光电子、计算机与通讯网络、纳米技术与微机电系统等领域中,高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成为推动生产力空前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缩小了三大差别,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人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工具、方法和手段。现代技术创新拓展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现代技术创新拓展了人类活动的时空;现代技术创新提高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水平。21世纪,高新技术仍将突飞猛进并和谐地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主要战略。审视当今国际社会,发达国家正是凭借雄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以及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始终主宰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必须实施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快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江泽民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我国一些企业之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昙花一现,其根本原因是一些企业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要想使企业保持一种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的技术。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总是模仿人家,跟在别人的后面拣人家剩下的过时的技术,一味靠引进技术,那就永远不会有所超越,永远要受制于人。正是由于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充分认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1999年我国搞了一个红红火火的技术创新年,技术创新已经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并初见成效。这是我们走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技术创新的新路子,也是实现技术创新,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路子。新世纪的技术创新将为我国展现新的前景,为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把握新世纪科技发展的态势,对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科技动力观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不断获得征服自然的新的力量和财富,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种种好处,但也使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科技的挑战,承担着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的令人不堪忍受的沉重代价。如生态失调、环境污染、资源枯竭、道德畸形化、心理变态等问题,使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恶化,生产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把握了科学技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多重职能,重视科技进步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江泽民同志的一贯主张。江泽民同志在把科技动力观理论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相结合的实践中,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持生产力”。这一论断把科技生产力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这些论断为我们客观地、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多维的、有益的视角。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渐渐趋于理性,逐步走出早期对科学技术要么一味批评,要么过于推崇的非此即彼的僵化模式。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自然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它要求当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要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有利于人类整体、长远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自身价值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单纯知识的增长、技术的改造、效益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科技的进步,只有科技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容、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真正的意义。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极大地突出了人类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人类依靠科技生产力所表现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把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性全球问题,现实地拓展在人类面前。科学技术对人类来说既是作为正面作用的“生产力”,又是作为负面作用的“破坏力”。如果我们用江泽民同志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建设有机结合的科技动力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结合的思想,来审视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社会功能时,就应当有一种全面的眼光,注意并发掘科学技术的正面作用,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
可持续发展虽然不是只靠科学技术实现的,还需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诸多社会力量的协调配合,但是不可忽视或低估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中,科学技术能力居于重要的地位。建立新的科学技术机制,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冲突也不断升级,而人类又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调整这种决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江泽民同志的科技动力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总之,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技术化的社会。具体地讲,当代的文明是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科技的发展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着眼点,要体现人文精神,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要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代表科技进步的要求,推动科技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越来越深刻地证明,没有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新的创造,就不能有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和新提高。学习江泽民同志的科学技术思想体系,研究江泽民同志如何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深化,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加快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3]董光壁.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