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生产力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研究

科技生产力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陈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人类经济活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平台。用先进的材料与技术装备基础科学研究,成立总统科学与高科技委员会,以选择出能够使俄罗斯继续保持领先水平的科技优先发展方向。

科技生产力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研究

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

陈 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人类经济活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平台。在知识经济地位日益上升的今天,知识将取代人力、土地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基地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现代,科技进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并且正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各国都在调整国家发展战略,不约而同将竞争取胜的支点放在科学技术上。

一、面向21世纪发达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当今世界各国都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科技发展战略。

美国为抢占21世纪的科技制高点,确保美国在各方面的主导和领先地位,推出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该计划既考虑了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突破的需求,又顾及了科研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不仅可推动材料、航天能源环境、生物、微电子和计算机等各行业的迅猛发展,而且还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国际贸易、科学研究、教育事业和国际竞争力等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俄罗斯提出了走强国兴邦之路,加大力度恢复科技活动,改革科技体制,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令,以确保振兴科技,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用先进的材料与技术装备基础科学研究,成立总统科学与高科技委员会,以选择出能够使俄罗斯继续保持领先水平的科技优先发展方向。

日本制定了“新科技计划指导方针”,选择生命科学、信息通迅技术、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为重点战略领域;出台了“IT国家基本战略”,决定在未来的5年间实施建设超高速因特网。

英国通过政府增加投资,重点加强人类基因组信息技术、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等重点领域研究,以保证英国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并加强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法国为保持高质量的科技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出台了研究与创新法,大力扶持组建20个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密切公共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系,增强国家的整体研究实力,促进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

德国为重新塑造创新能力,联邦教研部从年初开始推出改革措施,激励企业界科技创新,加速信息技术发展,并将科研投资重点落实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上。

世界各发达国家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均在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二、21世纪我国面临的挑战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革命带动下,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在知识经济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科技教育水平较低,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很弱;而西方发达国家在高起点上,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前瞻性的部署和开发,旨在获取知识产权,占领战略制高点,并迅速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以获得战略优势,所以我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跨国公司的发展将导入西方的文化,进而影响资本投入国的经济乃至政治。经济全球化也将使国内高等学校思想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学生的价值观念必然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严重影响,有可能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因此需大力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民族意识,培养具有爱国、团队精神的新世纪人才。

中国已加入了WTO,在不超过5年时间内将大幅度削减关税,并基本取消非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化。因此外国公司将大量占领国内市场,在我国进行高级技术人才的争夺大战。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局势风云突变,许多国家把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的崛起当作一种潜在的威胁。面对国际政治形势的挑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2001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定,今后的5到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表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将从依赖自然资源——资金资源更多地转向依靠人力资源。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知识的竞争。

三、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庆祝北京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特殊使命。高等教育具有融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于一身的特点,是联系经济发展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桥梁,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民族能否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固然,以生产需求为刺激因素的科学技术进步依然对高等教育发展和变革起着重大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在科学技术进步,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活动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已到来的今天,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系更加密切,其相互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科技传播的途径。现代大学是科学技术人才的再生产基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才供给线。通过大学教育,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有效地物化在未来科研人员身上,使之成为科学技术传播和新科技知识生产的潜在力量。

第二,大学是先进文化的集散地,也是科技文明的制高点。人才集中、学科齐全的高等学校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理想环境,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基地。正因为大学具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优势,许多新的科学技术产生于大学,并通过广泛的载体——学生,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运用于扩大再生产。目前我国60%的国家自然基金、1/3的“863”计划项目、1/4的科技攻关项目由高校承担,高等学校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第三,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主渠道。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需要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才能实现,如转化为新的劳动对象,或者转化为新的劳动工具,或者物化到新一代劳动者身上。高等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所有中间环节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成果,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大学不断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新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研制新的生产手段,以及培养大批科技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可以认为高新技术的进程是沿着“大学—科学—技术—生产”线路展开的。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在实际中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即高教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做指导,在这种教育理论或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办学条件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形成一定的操作模式。在具体的组成要素上,它包括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构造、培养途径、教学制度、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式等。

高等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我国未来建设事业高级专业人才的基本来源。对于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世界各国提得最响亮的一句口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规格问题上,获得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共性认识。(www.xing528.com)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够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高校的光荣使命,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赢得主动权的历史性重大举措。如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的增长点,培养造就这种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传统的教育观念主要以传授人类已有的知识、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为重点,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教育总是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对传统教育的重新审视,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造精神,富有责任感的人才。因此,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适应新形势,确立面向21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刻不容缓。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超越单纯的培养专家视眼,应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强调个性的培养和潜能的发展。必须逐步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有特长”,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知识能力的结构上,从以前知识面狭窄向厚基础、宽口径、文理工交叉渗透结合发展,使专业技能、人文技能和观念技能得到协调统一的发展。

在培养规格和培养途径上,从单一化到多样化,从学校教育向产学研结合、联合办学方向发展,从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过渡。

在教育内容上,人文、科学、技术素质培养谐同发展,从课程的独立设置自成体系向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发展,从而使整体得到优化

在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上,从以前的知识传授、灌输转变到具有柔性灵活性,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内外相关知识,侧重实践操作。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打破以单一课程为单位的教育基层组织,发展成为按学科领域来划分、以课群或功能来组织的教学结构。

五、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是决定这个专业的学生在一个培养周期结束后,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与内涵。当今,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创造知识的角度来看,高校引导知识发展的潮流,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考虑,高校却往往滞后于社会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中综合考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1.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所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以胜任各种专业工作。但是有两个因素要求现行的专业教育模式有所变革:一是原有的专业划分过细,限制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不能适应市场变动的需求;另一个是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在打破学科界限,要求受教育者具有宽阔的知识背景和更全面的素质。一方面要求拓宽专业面,另一方面则要求加强通识教育,重视宽厚基础知识的教育。所谓通识教育是指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基础教育,可以泛指各种非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也可以包括扩大了的专业基础教育。它当然包括人文艺术教育,但不能把通识教育只归结为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历史上的博雅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内涵,它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知识、能力、情感以及心理素质的要求,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区别于专业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识教育着眼于塑造学生的全面素质,构建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为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知识和能力的迁延和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加强和重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各学校普遍的做法是为学生增加了所谓的素质教育课程,但这种做法决不是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体现。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教学都采用的是四年制培养,在这有限时间内实施素质教育,决不是大量削减压缩专业教育课程,抽出大量时间来学习人文科学,而是探索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加强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素质教育不应该只是专业课、公共课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素质教育的思想也应该体现在公共课、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各个方面。如果说专业教育是目标,那么素质教育则是为更好更完美地达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手段,二者是互为融合的,都是为培养新型创造型人才服务的教育过程。

跨世纪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应主要从群体意识、开拓能力、创业精神三方面来培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任何人掌握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信息下作出决策,必须了解两种决策,一种叫程序性决策,另一种叫非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是有原来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按章办事。非程序性决策是在信息的不充分,客观环境变化快,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条件下所进行的决策。在培养开拓方面,一定要重在后劲,必须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在发展潜力。在未来跨世纪人才培养中,除了有群体意识、开拓能力以外,还必须有一种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对创业精神的重要理解。

3.人文教育和科技工程教育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近年来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人文素质的基本含义有多种阐释。一般地讲,“人文”泛指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素质”一般地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可表述为: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哲学思想素质,二是审美素质,三是文字表达素质。这些在衡量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情操上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这个人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标志。科学技术教育同样具有其重要性,目前教育发展趋势表明,科技教育不应仅仅拘泥于科技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能的训练上,而要把整个科技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播,慢慢偏向于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伦理的感化。

新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使科技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相互融合,或科技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与调和,而是一种高级的结合;不是局部的、片面的结合,而是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到课程编制、育人模式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根本转变。在教育价值观上,它是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的个体价值观,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又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在教育目标上,由原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或科技水平的单一目标,转变为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双重教育目标——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在教育内容上,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传授科学技术知识、锻炼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总之,“整合”的教育是使大学生精神道德与科学知识平衡发展的教育,是使人文素质与高科技素质相统一的教育。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能够把科技知识转化为从事创造性劳动者的惟一中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成为劳动的必要条件,而且通过其本身的传播、增殖和应用,成为一种无形的商品,成为劳动的结果。因此,从根本上看,知识经济也就是教育经济。高校教育不仅要满足向人们传授知识以适应现有岗位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充分利用本身优势,以教带研,以教带产,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六、结语

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当代高等教育的主要两大职能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教育,高等教育是能够把科技知识转化为从事创造性劳动者的惟一中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成为劳动的必要条件,而且通过其本身的传播、增殖和应用,成为一种无形的商品,成为劳动的结果。因此,从根本上看,知识经济也就是教育经济。高校教育不仅要满足向人们传授知识以适应现有岗位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充分利用本身优势,以教带研,以教带产,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2]黄鳞雏,孟宪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