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岩
上世纪中期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群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促进了个别领域的进步,而且对人类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乃至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引起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人类正在步入一个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的科学技术无疑是号召这一时代到来的最为重要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强烈的挑战。
一、科技生产力观点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目的是认识自然、研究和探索自然规律,增进人类的知识财富,为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服务,而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社会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所创造的一切技能体系、物质手段和工艺方法的总和,目的是利用自然,更加有效地对自然物和自然环境进行控制、协调和利用。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科学技术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统一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打上了深深的印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归纳起来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承认“知识就是力量”;第二个阶段,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三个阶段,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个阶段是由培根完成的,这是第一个认识的飞跃,从承认知识就是力量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第二个认识的飞跃,这个飞跃主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从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这第三个认识的飞跃,这个飞跃主要由邓小平完成的,这个认识的飞跃反映了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和变革都可以最终从生产力的发展中得到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体系,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是构成物质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并与生产力中其他要素相结合,使之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强大的直接生产力。当今,科学—技术—生产已经一体化,形成了以科学为起点的科学←→技术←→生产双向运动过程,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和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其贡献率由最初的5%~20%提高到60%~80%,有的国家已达90%左右,正是依据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变化,邓小平把科学技术从“生产力”上升到“第一生产力”来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不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生产力论,而且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都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关系的精辟概括。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科学技术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几千年的文明史正是靠几次科技革命把人类社会推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现在以微电子工程、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高科技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帷幕已经拉开,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有更明显的增强,科技生产力在生产力各要素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分析
经济建设的中心和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三要素为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这三个要素中,关键是劳动者,劳动者是拥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当今,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更都非常迅速,各类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大大缩短,因此,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先进的劳动技能和使用现代机器设备的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的性质、结构、功能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已往的劳动资料只是人类体力的增加和功能的放大,而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则可以是人脑寿命的延长和功能的放大,它可以把人们从繁重的、重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创造性劳动,更进一步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对象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地发现、利用、改造和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劳动对象不再仅仅为自然物和半自然物,而更多的是真正属于人类创造的全新材料和原料。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用公式表示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这个简单的函数关系,准确地表达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充分证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2.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www.xing528.com)
经济增长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前面的分析,这三种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种,是科学技术不变,资本、劳动投入增加,因而产出与投入等比例增长;第二种,是三项投入均不变,但调整它们之间的匹配关系,经济可适度增长;第三种,是资本、劳动投入不变,但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结果是单位投入的产出可成倍增加。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或劳动投入的增加只是以量的形式来提高生产力,且劳动或资本的增加其本身是有限制的,其提高的生产力也是小规模、低水平的,而科学技术的提高则是从质的方面来提高生产力,这种提高往往是大规模、高水平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种智力投入,其成果往往辐射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产生连锁反应,这种高效的产出所带来的巨大效益,远远超过它原来的投入量。
3.科学技术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
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咄咄逼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表现为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竞争。1999年8月,江泽民同志曾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其焦点就表现为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竞争上,谁在高科技领域抢占了制高点,谁就能在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种情况下,若不采取积极的对策,抓住有利时机,促进经济有效增长,那么在全球性的激烈竞争中,就必然遭到挫折和失败,所以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迅速促进经济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依靠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进行的,走的是一条“三高三低”,即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产出低,质量低,效益低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的路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如不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势必会走入困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之后,又及时地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这是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继续和深化。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向着少投入多产出,低成本高质量,少消耗多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这样才能使经济发展走出困境,迅速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所以,一方面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只有面向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才能极大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三、“科教兴国”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措施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和“知识经济”概念已被世人普遍接受并受到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立足于本地实际,制定符合本国情况的发展战略予以回应,以期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把握有利时机,争取主动权,如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政策、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俄罗斯的“科技发展纲要”、德国的“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技术革命新行动计划”以及韩国建设“知识型强国”等等,我国为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以及迎接和回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挑战,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也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社会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可见,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则是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这两个方面即是应用科教和发展科教,其中,前者主要包括科教兴农、科教兴工、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科教兴社会;后者主要包括加强基础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科技队伍和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增加科技投入、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一个国家要发展知识经济,全体国民必须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我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为了能够在将来几十年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当今,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掌握了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从现在起就要立足于教育事业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可见,实施科教兴国,既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总结,又是顺应科技革命潮流的举措,同时也是全世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达成的共识,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一,要在全社会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真正在全社会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并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真正形成全社会崇尚科学、崇尚技术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对于科技、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同时,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要从目标任务的确定、规划计划的制定、政策措施的实施方面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要形成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生产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即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要大力推广应用高技术和适用新技术,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当然,还要扩大开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总之,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重要思想。
第二,高度重视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大力发展教育。知识经济是一种“教育的经济”或“学习的经济”,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变中国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使教育事业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和优秀人才。
第三,改革创新体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如果不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而一味地模仿国外的经验,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
总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只要我们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不断完善和推进“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知识创新工程”以及国家其他重点科技计划,我们就能够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1]李庆臻,安维复.科技生产力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2]孙小礼.科学技术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