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生产力研究:发展科学技术关键

科技生产力研究:发展科学技术关键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科学技术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刘来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佐证与确认。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增长,实现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了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生产力研究:发展科学技术关键

发展科学技术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刘来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即科技生产力),已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佐证与确认。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导致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使国家综合国力对比产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为世界所公认,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确立了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两大基本国策,并进而形成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改革也处于攻坚阶段,只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增长,实现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了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既是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条件下的积极而明智的战略选择,也反映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一、科技生产力的外延因素

科学技术要能真正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必须具备下述三个外延因素的协同。缺失其中任何一个或者其间互不匹配,都会影响科技生产力的贡献潜力。①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②科学技术须面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发展③建立健全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良性互促的体制保证,只有保证以上三方面的有机协同,才能形成现实的科技生产力。这意味着,现实的科技生产力不仅取决于科技内在的生产力,也需要与外部需求和体制保障相协同。经济发展依靠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通过提高效率和兼顾社会、环境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人们通过科学发现、发明与具有创新性的技术研制,大大地提高了物质、能量与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并且借助顾及到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等限制条件下的集约化生产,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要想实现其最高、最优、最大的成效,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和体制做保障。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两者的互相促进协调,只有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充分地实现科技成果有效的供给和不断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积极需求。这两者的过程实现,既需要一种适宜的宏观环境,也需要具体的政策指导。否则,就可能阻碍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科技生产力的内涵分析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既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其他国家加速现代化建设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1.科学技术实力

科学技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潜能的首要标准。它一般由R&D的投入数、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国家级及地方级科研所的数目、大型成套科学仪器的数量、技术中心或装备中心的数量、国家开放实验室的数目、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量、企业中技术人员占职工的比例等指标,进行单一或组合判别。科学技术实力,实质上是可能提供学科创新和技术发明的基础力量,亦即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总潜力。

2.科学技术能力

科学技术能力是指科学技术实力的能量转化水平,即科技成果的产生能力。通常,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实力,并不意味着可以全部变成科学技术的能力。技术实力转化为科技能力的水平或程度,取决于R&D资金投入的有效性、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大型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先进性与完备性、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科研选题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及对科技发展前沿和实践应用潜力的判断力等。以上这些要素均对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实力产生影响,并且加以“折损”后,才能形成可被社会或企业接受的具有竞争力、创新性的技术成果。

3.科学技术效力

科学技术效力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或效用。我们知道,科技成果或科学技术能力,尚未具备直接或广泛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产品”属性(这些产品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物质的、能量的、也可以是信息的)。因此,需要对这些初级“产品”进行加工、调制、组合、集成、放大,并在考虑其可行性、经济性和先进性之后,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或现实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规模化生产,或者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广泛渗透与社会接受,均是科学技术效力的最终映象。

显而易见,上述三个基本内涵是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能量蓄积、转化和释放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经历长久的科技能量蓄积和形成相对雄厚的科技实力,就不可能转化、孕育出丰富、杰出的科技成果,而不能有效地释放,变现为物质或精神产品,势必造成高投入集成下的人力、物力和财务的极大浪费。因此,科技实力、科技能力、科技效力之间呈现出链式的科技能量转换。同时,亦存在着逆向的反馈需求,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迫使科技领域调整科研方向,重组内在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的生产和实践应用的转化。

三、“科教兴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在经过以外延性发展为主的几十年快速经济增长之后,面临着人口增长和工业经济兴起对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压力。为了避免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的深度恶化,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闭幕前的讲话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大力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由于我国的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十分落后,为了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主客观上都要求我国必须长期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过去外延粗放式的经济扩张,不仅在资源上难以持久,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达15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5.9%,大气污染也非常严重,大多数城市空气中的有害粉尘含量都超过了环境允许的标准。因此,必须逐渐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资源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涵养资源,提高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通过科技创新和促进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开辟新的经济产业,增加各行各业的产出效益,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这种经济方式的转变要求社会必须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以惟有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才是我国现有资源条件下积极的战略选择。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措施(www.xing528.com)

1.尽快实现基础教育普及和提高

我国未来教育结构的变化将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教育的层次、类别、形式将进一步分化,呈现更加多样化的格局,尤其是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将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机构培养社会需要的多种规格的人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各种非正轨的教育将会以其灵活而适应性强的特点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多数地区将形成一种低重心的教育结构,以普及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为重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开辟高等教育通向广大农村的渠道,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初、中级人才摆在突出位置。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结构的重心将逐步高移,从发达地区开始,逐步加大高等教育的发展力度,为更多适龄青年提供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机会。

适应教育总体发展趋势的需要,基础教育发展要坚持既积极进取,又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和组织实施。已经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地区,要做好巩固和提高工作,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步骤地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要扎扎实实、保质保量地实现“两基”目标;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要继续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杜绝新文盲的产生。要坚决防止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标准和弄虚作假的现象。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农村教育要坚决扭转不同程度的脱离农村经济建设实际的办学思想和教学内容,城镇学校要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更好地为当地服务,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走联合办学、产教结合的道路,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加速技术转化,推进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办学,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

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继续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办学要求和局部延缓就业压力的需要;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在岗、转岗、下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迫切要求,面向基层,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为转岗再就业提供服务;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挖掘办学潜力,扩大培养规模,满足社会就学愿望;要改革职业教育办学结构,促进普通中专、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三种办学模式的联合沟通。

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积极开展层次、内容多样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重视电视以及函授、业余进修、自学辅导等成人教育办学形式。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要的职业培训。

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领先社会力量办学。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真正形成社会各界兴办职业教育的格局。继续推进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三级分流,发展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地方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3.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努力培养一批建设急需的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重点建设一批高等院校,特别是力争在本世纪初建成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学。这将是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结构的基本格局。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等教育要适当加快建设和发展步伐,以适应现代建设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高等教育发展要适应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高等学校规模的合理扩张要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继续深入进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继续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进程,积极支持各地区各部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合理配置和使用现有教育资源,通过改革理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调整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挖掘教育发展的活力,合理扩大培养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快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加快面向21世纪的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充公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加快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现代化。

4.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事业必须加快改革,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新体制;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教育宏观决策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的教育决策权和统筹权;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就业机制。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提高人才质量、数量和办学效益是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国科学院.2001高技术发展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