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金星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江泽民同志也说过:“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两位国家领导人都先后论述了科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十分关心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邓小平同志历来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各项任务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在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中,又特别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把科学技术摆在第一位,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贯彻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准确分析和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针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坚持运用科学技术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都非常关注科学技术,他们善于运用自然科学的发现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对促进社会变革的伟大意义。
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但是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则经历了一个过程。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在此次大会上,邓小平不仅重申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而且从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高度,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重新阐述;1988年9月,邓小平在两次谈话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著名论断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提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我国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再次明确提出:“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呀!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发展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的这些阐述,指明了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创造性的著名论断,虽然只是在生产力前面加上“第一”两个字,但一下就把我们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这一理论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生产力增长的源泉和秘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我们如何发展生产力指明了道路,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指导性,这一理论是在现代条件下对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他认为这一论断使我们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我们应该运用这一真理性认识,深刻总结以往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把我国科技事业更好地推向前进”。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而且必将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科技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被作为全党的共识确定下来。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负担过重,资源又相对不足的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对科技进步的渴求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为迫切。科学技术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我们的未来更取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进程。面对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时代,高科技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谁先抢占并迅速实现产业化,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较高的效益。因此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加快其发展的进程。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无论从国际环境还是从国内条件来看,实施科教兴国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实现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靠科学知识的继承、积累和创新来实现的。教育正是这种继承、积累和创新的基本手段,同时教育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科学技术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靠人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物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工具,这需要通过教育传递科学知识,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
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但并不是说,只要教育规模扩大了,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了,就能对经济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还必须做到一点(问题还有另一方面),即教育要适应于、服务于经济建设,才能发挥它的经济功效。相反,如果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不仅不能带动经济的增长,反而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最终也会影响到教育的发展。
邓小平站在当代经济、科技发展的前沿,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使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人才资源。由此他把教育作用实观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突出的战略重点。他指出:到本世纪末!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因为只有教育与科技问题解决好,才可能有持续的高效益和高速度的经济发展。在这里,教育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居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位置。这就使人们对教育和经济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从而为我党确立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奠定了思想和认识基础。(www.xing528.com)
根据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我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实施科学兴国战略。1998年3月,朱 基总理郑重向世人宣布:科教兴国是本界政府最大任务。实施科教兴国,加速我国科技进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稳步推进,不能盲目进行。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我们应把握以下几个重点:第一,科教兴国战略不仅仅是关于科技、教育发展的局部战略,而且是关系现代建设全局,关系我们改革成功,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重大决策。第二,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第三,实施科教兴国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事实表明,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江泽民同志认为,“我们要立足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他特别强调要把握好关系科技工作全局的几个重大问题。首先,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要促进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江泽民同志认为这一方针的核心就是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他提出:“如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经济发展要以科技进步作为主要推动力,科技发展要围绕经济发展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第二,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合理部署科技发展工作。目前,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技术、经济水平不高,发展也很不平衡。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出贡献;同时,为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又要超前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研究开发,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动力、储备后劲。第三,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结合。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加快我国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一味引进技术,永远摆脱不了技术落后的局面,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展能力。第四,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的结合,现代科技与经济关系密切,但科技毕竟不完全等同于经济,还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都是科技进步不可缺少的手段。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正确运用这两种手段,并使之有机结合,对加速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科教兴国战略不仅仅是关于科技、教育发展的局部战略,而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我们改革成功,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重大决策。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实施科教兴国应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中心环节,就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合,事实表明,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日本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重要一点就是注重科技,注重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引起世人瞩目。它们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国情和地区情况,经济发展战略也各有差异,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它们都非常重视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它们的经济发展规划以经济发展需要为轴心,逐步确定科技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科技发展,同时科技发展又为经济起飞插上翅膀。同时,还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注意提高人的素质。总之,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但科技、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脱节,不仅制约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相继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对面向新世纪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进行了重要部署,进一步明确教育的重点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技的重点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从而使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扎实。
科教兴国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但这一计划的初步实施已经取得累累硕果,在它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科教兴省、科技兴市战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科教兴国已经成为13亿中国人民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周密布署,使科教兴国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我们正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大步走向美好的未来。
[1]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