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的关系

科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的关系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的辩证关系谢星世界多极化格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创新力度的加大,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因而为了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应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因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科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的关系

科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辩证关系

谢 星

世界多极化格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创新力度的加大,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教育是科技发展创新的基础,也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因而为了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应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学技术的辩证关系及其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1.科学与技术的辩证关系

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其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及相关活动的事业,而技术则是人们把握世界所运用的各种手段的总和,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和桥梁,是人化世界的结果性表征。

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是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知识体系的理论化系统化,它产生于近代,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后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思想活动,它是生产力发展的逻辑起点。而技术是人类掌握对象所运用各种手段的总和。技术与人类社会同步产生。

同时,科学与技术又有着密切联系。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发展的需要成为科学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推动了科学的加速发展,并使科学终于走在了技术的前列。在此基础上,科学与技术的循环体日益收缩,最终融合成为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现代技术完全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现代科学也装备了复杂的技术设施。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双向互动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还表现在:现代科学各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整体化趋势是与现代各种技术融合出的一系列新技术相联系的。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已形成了科技的统一体系。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的统一。

2.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是一般社会生产力,也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进入生产过程才是物化的知识力量,也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主要是通过改造劳动资料,扩大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技能及优化劳动结构的途径实现的。

由于生产力的各实体因素,只有吸收、溶化了科学技术才能得到质的改善和提高,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发展科技,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质是实现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条件;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坚强后盾;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只有依靠知识分子,才能实现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3.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马克思以深邃的历史眼光作出的“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和“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精确论断,不仅揭示了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伟大变革作用,而且指出了科学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生产力各构成要素,而且深入扩展到工艺过程、管理过程、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中去。这必然引起社会生产力各要素自身以及其排列组合方式、相互关联的方式、相互作用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引起社会生产力整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当社会生产力的结构由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化而引起其发生整体性变革时,它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邓小平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劳动者是在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仅取决于体力的大小,更取决于智力的高低。科学化的劳动者所具有的能力,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能力,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高素质的劳动者成为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生力军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劳动工具的改革和创新,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不同时代使用的不同劳动工具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以劳动工具的变革为标志。先进的机器设备,就是物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和通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原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发现、利用、改造、扩大劳动对象范围。劳动已不仅仅以自然物、半自然物为对象,更多的是用人类创造的全新材料为劳动对象。近年来,空间技术、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群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增加了可利用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开拓了许多新用途,而且还能把一些废料重新投回到物质循环中去加以利用,实现了原材料的废物利用

另外,组织和管理也是生产力。当生产力诸要素处于分散状态,还不能构成现实生产力时,只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组织和管理,把生产力各要素合理的组成一个整体,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科学组织和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也为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使组织结构和管理的效率显著提高。现代生产组织和管理对生产力发展起重要作用,同时现代管理又极大地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

近50年,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融合、渗透、扩散到生产力各要素中,使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进入了新阶段。因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其科学含义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①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②经济与科技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③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④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愈益突出。因此,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

从国内实际来看,我国目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以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观;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发展农业、搞好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等任务十分艰巨;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邓小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命题,并在总结当代世界教育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从而把科学教育置于民族振兴的高度。邓小平同志的科教思想奠定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江泽民以其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宽广的战略眼光,及时准确地把握了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规律,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对邓小平的科技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提出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等科学论断。1995年,在全国科教大会上,江泽民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确立和实施,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科技意识终于取得了主导地位,中华民族意识从此进入了以科技意识为主导地位的新阶段,这对我国科学技术及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www.xing528.com)

2.“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科学含义

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华民族科技意识的高度浓缩,它是以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指导的,依靠科学技术和国民教育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这是当代民族发展和经济振兴的客观规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和发达的教育,这就要求把科学和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所要求的紧迫任务,也是我们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和全面观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教育与科技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它们不仅是我国战略发展的重点,而且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根本问题。

在正确认识科技和教育的战略地位的同时,首先应把优先发展教育摆在第一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目标的前提。在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现代教育也必然具有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创造、发展和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修养的现代劳动者,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支柱和巨大杠杆。无论是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新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都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因而发展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在优先发展教育的同时,更不能忽视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现代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新飞跃,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现代科技是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力量。

从科技与教育的战略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经济要振兴,科技是关键;科技要进步,教育是基础,一方面科技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另一方面教育也可以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生产力成为科学技术开拓的重要力量。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了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发展整体,科技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科技教育中的先锋作用

知识分子是科技和教育的主体,肩负着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新的科技革命时代,知识分子又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首先,知识分子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一旦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之中,就会物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技能的组成部分,转变为物质财富。这些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在以知识形态存在时,又是潜在的生产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同时也扩大了先进思想的广泛传播。其次,知识分子也是科学技术的开拓者,他们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代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更离不开知识分子,他们是最新生产力的开拓者。最后,知识分子是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研究和揭示了社会各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党和国家制定治理社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为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启迪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提高社会经济管理水平、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以及解决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复杂矛盾作出极大贡献。所以,只有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科技教育中的先锋作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保障。

(3)经济建设要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轨

科技进步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基本途径,科技创新就是科技进步的基本形式。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可分为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等不同类型。它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科技创新又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等。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技术创新,不仅对搞好国有企业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我们提高整个国民经济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我国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劳动者素质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坚实基础。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许多繁重和复杂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化机器取代,这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资源开发的重心由物质向人力资源转移,各国都把人才看成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竞争中获胜,谁就能拥有未来。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教的结合,大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科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邓小平对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一种总体把握。它的核心是强调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丰富和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时代高度。它是贯穿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精髓。

科教兴国战略是民族发展经济振兴的普遍规律,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基本方针和重大政策,其根本任务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和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全面推动科技进步。其2010年的战略目标是:繁荣科技事业,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有显著提高,重大学科和高技术的一些领域的科技实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科教兴国战略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实践贯彻,承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必须承认科教兴国战略,它们在理论上是一脉相通的。这就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科教兴国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这一计划的初步实施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九五期间,我国共获得重大科技成果153项,使中国科技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科技兴省、科教兴市战略正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科教兴国已成为12亿人民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为。中国这个曾经拥有灿烂文明的东方古国,正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大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发展科技事业,基础是教育,关键是教师。作为一名跨世纪的高校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一定要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切实作好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为推进我国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吉发.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黄麟雏,孟宪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4]马来平.中国科技思想的创新,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