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发展的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发展的意义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教兴国对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意义何剑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颁布。《决定》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发展的意义

科教兴国对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意义

何 剑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已有显著提高,某些领域已达到或超过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整体的科技水平和国民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并迎头赶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党的十五大提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实现我国技术发展的跨越。江泽民同志也强调: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正确驾驭新的科技革命的趋势,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科教兴国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基本关系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科教兴国战略理论上的前提和基础,而科教兴国战略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贯彻和落实。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必须承认科教兴国战略,二者在合理性上是一脉相通的。”

一、历史地看待、科学地认识科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研究当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又代表着人类对科学技术认识的一次飞跃。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无论从国际环境还是从国内条件来看,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又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在加紧调整科技和经济战略,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国内形势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实施,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同时要看到,我国目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观,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发展农业、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等任务十分艰巨。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在增大。立足现实国情,抓住发展机遇,迎接严峻挑战,确保实现我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关键。

江泽民同志说,我们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良好条件。只有利用这些条件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特别指出,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下决心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

二、“科教兴国”战略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科教兴国”,它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去振兴国家的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这是当今时代之趋势,历史之必然。邓小平不仅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经验、新趋势,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而且对我国和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经验、新趋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论断。他从科技、教育、经济相互依赖的关系出发,对教育的战略地位、战略使命、改革与发展方针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邓小平的科教思想,奠定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教育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对于统治阶级意志的贯彻,社会意识的整合,政治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都起着整体性的促进和制约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亚洲国家均把教育作为消灭贫困,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民族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使日本经济从一片废墟上崛起;而韩国60年代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同样保证了经济的腾飞。正是由于现代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已从依靠人口数量转到依靠人口质量,从依靠体力劳动转向更多地依靠智力开发,教育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所做出的重大部署,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

三、加速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当代中华民族科技意识的高度浓缩,它以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科技和教育进步中的先锋作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指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颁布。《决定》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5月26~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就科教兴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阐释,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全面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投身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事业,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为胜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次大会堪称科教兴国战略的阐释和动员大会,在中国科技与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一页。

1.夯实教育基础,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新颖之处,就是把科技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人的素质提高明确地作为科技发展的手段和目标的统一,特别突出了科技与教育的互相依存关系,把科技与教育作为“兴国”服务的一个整体。江泽民在《决定》中指出:“培养科技人才,教育是基础。要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及其他各类教育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的主渠道作用,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后备力量”。

“科技人员是从事科学技术实践活动的现实主体,科技人才是科技人员的优秀分子和精华所在”,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只有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

目前我国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还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www.xing528.com)

2.加速科技进步,做好“五个结合”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立足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根据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的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明确关系科技工作全局的几个重大问题,做好“五个结合”,即: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结合,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结合,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3.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8月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是对我国科技发展与改革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次会议。会议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向新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步骤。

《决定》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核心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重要思想,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各方面,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指导我国的科技实验变成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即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要从体制改革入手,激活现有科技资源,加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使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由技术创新突破带动的新产业。

在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工作中,要把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国家安全需求作为研究开发的基本出发点,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引导科技活动方面的基础作用,推动大多数科技力量进入市场创新创业;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提供有效的体制保障。

4.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增强全民科教意识,而增强全民科教意识,必须率先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教意识,因为他们不仅是“全民”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决策者、组织者。各级领导者的科技意识、科技素养、向科技要生产力的决策水平,直接关系着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以及科教的社会价值实现的质与量。必须以辩证的观点正确处理“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的关系,必须看到:只有科教具有兴国的能力,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目标;要科教兴国,首先要振兴科教;要在加快科技与教育改革的步伐、提高科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同时,大力增加对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尽快建立起与我国跨世纪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和教育体制、规模和机制,使科教具有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科教是需要高投入并有高回报的事业。“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是相辅相成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领导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政治保证。要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多渠道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相关政策中,真正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

5.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自然要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段的一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分子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同广大工人、农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这段话,重申了党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段一部分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同时高度概括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伟大的历史使命。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总量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知识价值上升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谁拥有知识、拥有人才,就拥有未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将发挥更巨大的作用,知识分子将肩负更重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务必认清时代潮流,顺应时代潮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占领知识高地、人才高地。只有这样,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我们才能拥有与我国悠久文明和社会主义大国相称的席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