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生产力研究:发展趋势与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生产力研究:发展趋势与科教兴国战略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的时候,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国而言,是否能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扩大发展将至关重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面临的最大课题。在我国,由于科技生产力相对较落后,在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中应注意到科技发展中的新特色,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为我所用。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旗帜下,很有必要去开拓、扩展这些新的学科领域,提升自我发展空间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科技生产力研究:发展趋势与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与科教兴国战略

陈华鑫

众所周知,社会发展中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①“旧石器时代”,使人类开始进入以种植为主的农业社会,而这阶段最主要特点是:土地等具体的物质资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对象。②18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社会开始转入工业社会。到了19世纪后半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从而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这是工业社会的中级阶段。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在认识原子奥秘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原子的“受控核反应”,从而使人类进入“核子时代”,这是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纵观工业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发现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柱。③到了20世纪后半叶,人们已开始认识到不仅物质、能量可以作为资源,而且信息也可以作为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因为信息和知识密切相关,而知识的多寡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智慧的高低。人们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使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信息时代。为此利用信息作为资源可制造出新一代的生产工具,其中计算机就是这类生产工具的典型代表,它使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解放,为人类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人类的第三代生产工具的大革命,这阶段中信息将是人类发展的最根本的资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折射出人类社会不同阶段其科技生产力发展形态的变化,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对相应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有必要认清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国家的繁荣与昌盛而推动科技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的时候,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国而言,是否能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扩大发展将至关重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面临的最大课题。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进入到了21世纪,已迈入了信息化时代。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时代,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尽快形成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促进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世界银行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在教育和人力开发中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着分化与综合、“结构软化”和“重心虚移”的发展态势,是人类文明“结构软化”和“重心虚移”的微观体现,以决策科学为核心,以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两翼的软科学,日益成为日前科技发展的逻辑重点和时代高度。在我国,由于科技生产力相对较落后,在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中应注意到科技发展中的新特色,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为我所用。

(1)促进学科交叉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其内容发展日益丰富,分叉科学、边缘科学和综合科学的出现,已突破了传统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分割的格局。例如技术管理学,可以视为工程技术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互渗透的产物,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视为管理科学的分支学科,而管理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门类。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有一片极为开阔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的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可以在促进两者交叉渗透的过程中发展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为社会发展服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旗帜下,很有必要去开拓、扩展这些新的学科领域,提升自我发展空间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2)加速学科分化随着自然科学技术逐渐社会化后,对边缘领域的开发和交叉学科的出现,正不断催生出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如我国经济学家倡创的技术经济学早已呈现分化发展的态势,在技术经济学之下有工业技术经济学,而后者又可分为机械工业技术经济学、冶金工业技术经济学、化学工业技术经济学、石油工业技术经济学等。科学技术的许多分支学科都有进一步分化的可能性,我们要开拓研究视野,为它们的分化演进创设条件。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和利用这种趋势,为科技的变革和社会进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分立发展现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致使“科学技术”(或“科技”)这个词组的使用频率超过了“科学”、“技术”这两个名词本身,人们已逐渐淡忘了科学与技术的差异。应当承认,但时至今日已无法在科学与技术之间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然而科学与技术是两类范畴,前者属于社会的精神财富和创造精神财富的实践领域,目的在于认识自然界;后者基本上属于社会的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领域,目的在于改造和利用自然界。以往同科学缠绕在一起的一些分支学科,如技术管理学、技术发展战略学、技术政策学等等,都已走上分立发展的道路。这些分支学科只有真正获得独立的发展,较为清晰地确认其同其他科学的差异和联系,才能使双方在对等的地位上走上协同发展的道路。

二、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实际上走的是外延式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之路。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成为推进社会发展与繁荣的主导因素。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进劳动者素质极大提高

高新技术是极其复杂的现代技术,只有受过正规教育和知识训练的人才能发明,也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掌握和使用它。因而高新技术使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它改变人以往受机器奴驭的历史,使人成为机器的主人。同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产建设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是:“产业跟着人才走,人才带来经济兴”。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创造出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促使全民素质的大提高。

2.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大改观

高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是社会物质文明提高的具体体现。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在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上才能建立,高新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3.促使三大差别进一步缩小

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深刻地改变着社会面貌,为缩小以至最后消灭三大差别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促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逐渐融合。因此,高新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彻底改变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等。

4.促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过去工业生产力的副效应十分严重:污染加剧,气候变暖,土质退化,森林减少,资源枯竭,臭氧层减少等等。高新技术不仅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大提高,而且十分重视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不仅能解决过去遗留下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解决新的环境问题。

三、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根据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思想和国际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需要,我国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部署,这是我国政府面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国际形势的一个战略决策和重大举措。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我国跨世纪的战略选择,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1.科教兴国是关系全局的长远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正确把握国际形势,清醒认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狠抓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是关系全局的长远战略。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1)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的关系

只有科教具有兴国的能力,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目标。要科教兴国,首先应振兴科教;振兴科教,必须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振兴科教,关键是人才和投入。“科教兴国”和“国兴科教”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2)科技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是科技的基础,科技活动是知识和科技进步的源泉。科技进步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而教育是培养和输送科技人才的基地。科技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最新知识,造就开拓和掌握最新知识的人才,从而为提供新的教育内容和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条件。科教兴国,基础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主要靠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知识的传播,科技和教育是相互支持的。

(3)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www.xing528.com)

科教兴国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促使社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基本要求,因此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辅相成的。资源的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离不开科技进步;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控制人口与灾害防治,都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

(4)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与政府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主导作用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与合作,促使企业自觉地将科技进步看成企业的生命,使国民自觉地将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和技能看成职业能力的关键,使国家将科技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看成综合国力的最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自主技术创新应有适度的平衡。既要技术自立,又要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市场机制对科技工作的目标和重点的选择,科技资源的配置,科技成果转化为方式、速度和规模,社会资源对科技的投入,尤其是对应用研究与发展的投入,起基础作用。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同时对科技进步提出了更高、更广泛的需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科技进步的需求。而在国际竞争中,我们既面临着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现代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21世纪是高技术继续突飞猛进的世纪,把握住历史性机遇,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决定着我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3.正确把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施“三步走”的宏伟蓝图,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离开了“兴国”这一目标,离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科教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意义。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

科技研究作为人类一种社会活动,从生产劳动实践中相对地独立出来后,便对技术和社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且这种作用将越来越大。发达国家政府以提高工业竞争力为目的,积极介入科学技术研究,着重加强应用研究和商用技术开发。

1995年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从根本上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靠体制来保证”,经济建设必须紧密地依靠科技进步,以科技作为重点推动力,才能蓬勃而持续地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相互脱离的问题,一方面要促进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使科技与经济能够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是大力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科学技术要成为第一生产力,必须实现向生产过程的转化,使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转化的能力与程度,标志着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紧密程度,是衡量科技和经济工作的标准,是促进科技进步及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也是当前工作中突出的薄弱环节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实现这一转化,一方面取决于科技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市场需求、技术成本、性能价格以及生产配套条件等经济因素。当前,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注重科技突破与既有技术的结合,加强对技术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做好产业前的创新技术验证、放大,开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工作,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关键环节,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4.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是我们必须一贯坚持的根本性战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今后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尽快提高生产水平,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尽快提高技术含量和档次,告别落后的、低级的生产方式。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它们已成为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环境等问题的交汇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脊索。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既要有投入上的保证,也要与国家需要和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在发展方向上坚持“求高、求新”,在发展目标上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科学布局,超前起步,“坚持扬长避短,自主创新,努力形成和发展我国自身的科学技术优势”。

(1)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

人口多是我们国情的第一大特点,这是发展所面临的真正压力。人是创造价值的根本力量,造就知识经济必须从价值的源头做起。邓小平同志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人力素质已成为生产函数的内在部分,即成为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经济越是高级化,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作用价值就越大。必须大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坚持教育为本,发展教育事业普及科技知识。

(2)实施科教兴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科教兴国不仅要为当前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解决当前和近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同时,还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动力。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科技进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

(3)科教兴国战略,应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促使科技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结构软化”和“重心虚移”,大力发展以决策科学为核心,以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两翼的软科学

在我国,由于科技生产力相对较落后,在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中应注意基础科学与高新科技的同步发展,齐头并进。到科技发展中的新特色,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为我所用。

科学技术产生实际效益往往具有滞后性,不会一蹴而就,这就要求科技工作的开展必须有超前性,特别是在为未来发展提供动力和储备方面,必须根据国家的发展目标及早作好部署,并不失时机地开展科研开发工作。科学技术工作在为经济建设服务时,也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实力,这样才能具备为经济的长远发展不断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要统筹规划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尤其是信息等高科技的投入,保持科技工作和科技能力的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程勉中.可持续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创新.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7,(3)

[3]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