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教兴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教兴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刘龄嘉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科学作为一种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历史的、变化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首要推动力。目前,美国的一份“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认为,目前美国处在危机之中。

科教兴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

刘龄嘉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

科学作为一种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历史的、变化的。当人类总体实践水平还比较低,生产主要靠手工操作,科学本身的发展还处于“前科学”和初级阶段时,生产决定科学,生产的发展决定科学技术的进步。因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生产不仅为科学提供必要的条件,而且一般社会知识和智力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的经验和技巧,科学的内容也多半来自对生产经验的直接总结。到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期,特别是20世纪,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人类总体实践水平的提高,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以及科学本身的进步,科学技术走到了生产的前面,生产以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时的科学虽然也离不开生产,二者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但科学作为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它具有内在的发展动力和机制,其内容来源从主要方面看不表现为对生产者经验的直接总结,相反地,生产者只有通过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等途径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才能从事生产。马克思作过这样的说明:“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马克思认为,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是一般社会生产力,也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进入生产过程,才是物化的知识力量,也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现代水平上,生产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者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实际操作者,生产过程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运行过程。这时,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占有第一重要的地位,“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我们也可以从一些数据看出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在20世纪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初,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科技进步在其中的比重仅为5%~10%;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在发达国家平均为49%,有些高达60%~70%;在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5%,有些国家和地区高达50%左右。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首要推动力。

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从无科学到有科学,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再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二、第一生产力的实施手段在于教育

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是人。邓小平同志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指出:“大家知道,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发展科学技术,实现其生产力、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必须抓住劳动者——人这个关键因素。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重要位置。”

教育是人类传授文化知识、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科学文化成果、启发人才智力、开发人才资源、“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已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要发展科学技术,就必须狠抓教育。

教育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对于统治阶级意志的贯彻,社会意识的整合,政治法律制度的创设和实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与社会文明的进步,都起着整体性的促进和制约作用。自19世纪以来,已有一些国家的决策者注意到教育、科技在富国、强国中的作用。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因重视教育,收到实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亚洲国家均把教育作为消灭贫困,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民族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使日本经济从一片废墟上崛起;而韩国60年代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同样保证了经济的腾飞。目前,美国的一份“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认为,目前美国处在危机之中。这一危机,不仅是日本生产汽车效率比美国高,不仅是曾居世界首位的美国机床被德国产品取代,还在于美国的教育制度出了问题。因为教育产品——知识、学问和人才是当今竞争力的实质性体现。正是由于现代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已从依靠人口数量转到依靠人口质量,从依靠体力劳动转向更多地依靠智力开发,教育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国家宏观政策和重大决策中,教育因素的合理定位和充分发挥,是保证规划和政策成功实施的必要前提。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www.xing528.com)

三、“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决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告诉我们,决不能把科技进步仅仅狭义地理解为科学与技术自身的发展。在广泛的意义上讲科学技术进步是把科学技术的各种投入要素,通过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活动,不断创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创新的一系列前进性过程的总和。

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的竞争。江泽民同志早在1991年就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的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纵观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基础在于科技优势的支撑。而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相比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科技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我国是一个科技不够发达、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百多年来,我国屡遭西方列强的欺侮凌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科技、经济的落后。现在,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国际竞争热点已从军事转移到经济和科技。国际社会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实力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振兴中华,重塑辉煌,实现从前现代化到现代化,即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化,核心是发展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

江泽民同志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讲话指出:“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些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制约因素。我们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上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国等西方国家,依靠高科技的优势,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向世人展示了高科技在现代化战争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下决心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5月召开的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是把这个转移推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如果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保证了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那么,我们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将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1995年,中央开始考虑“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目标。世界科技革命也正在形成新的高潮,又一个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正在来临。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在加紧调整科技和经济战略,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科学技术大会,在科学分析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集中各地区、各部门和党内外许多同志的智慧,做出了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发表讲话,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意义和需要把握的一些问题作了全面阐述,指出:“科教兴国,全面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九条重要方针之一。党的十五大站在跨世纪的高度,着眼于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地位和意义,做出了实施这一战略的具体部署。

科教兴国战略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动力的科学性选择,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又一丰富和发展,也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同时它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作为理论基础,是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未来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惟一正确模式和途径。其新颖之处在于把科技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把提高人的素质明确地作为科技发展的手段和目标的统一,特别是突出了科技与教育的互相依存关系,把科技与教育视作为“兴国”目的服务的一个整体。当前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知识经济”已经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技术发展给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尤显必要和及时。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吉发著.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2]黄麟雏,孟宪俊主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