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产业生产力研究-科技生产力研究

科技产业生产力研究-科技生产力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进步只有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才能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江泽民同志就此指出: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科技产业生产力研究-科技生产力研究

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邬晓光

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都纷纷把加速科技发展,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不断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进步只有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才能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轨。在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后,如何进一步让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实施第二步战略目标提供坚实有效的支撑,成为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江泽民同志就此指出: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因此,在理论上深刻认识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对于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成果有待于转化为生产力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同志在概括当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命题。江泽民同志站在“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平台上,对科学技术的本质作了新的定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命题。这些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命题和论述,是基于科技的本质、地位、作用及生产力的内在要求而言的。其实,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产力系统中的独立性、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构成现实生产力的实体性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不同,它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一般生产力,是生产力中的软件因素。在它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前,作为生产力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也就是说,科技成果产生以后,不会自然而然的成为直接生产力而使生产量有所增加。这种转变是有条件的,有待于人们的发掘和应用。经过发掘和应用,科学技术才能并入生产过程。即使并入生产过程的科学技术仍然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些实体要素不同,它仍是一种附着性、渗透性因素,还必须以实体性要素为物质载体。这种附着性因素能够对其物质载体发生渗透作用,被附着的物质载体吸收了这种渗透作用将得到质的改善和提高,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的,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仅如此,科学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精神生产,它与物质生产是截然不同的领域,要使这两个领域相互贯通,需要经历一个辩证的、复杂的过渡过程。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找到一种过渡形式,使其一端从科学技术那里找到接口,另一端则能够在物质生产中落脚,环环相扣,承前启后,才能实现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的转化。

为了使这一过渡形式顺利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动力机制,如同一部机器要发挥其功能,就需要有动力的不断供给,有各种零部件的内在结构组合,又有一整套可行的工作方式保证其正常持续运转一样,没有一套完善的动力机制,科学技术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物质需求和科技功能是实现转化的内在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物质生产的需要和科技本身的生产力功能决定的。

需求是最基本的动力。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军队和战争的需要,推动了军事科学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需求,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公路与桥梁建设的需求,决定了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说,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而充分地在物质生产中转化应用,依赖于物质生产提出的强烈需求。

企业是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的主体,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才能不断推动转化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如果市场发育是成熟的,供大于求时,市场是买方市场,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套保障公平竞争的条件,那么,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积极参与市场上的质量竞争、价格竞争、新产品竞争,并力求赢得竞争胜利。而要在这些竞争中保持不败,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如果生产技术落后,必然导致市场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从而损害自身利益,导致经营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的经济利益就将成为一种促进科技进步的动力,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发动机

从科学技术本身来看,它具有生产力的功能,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本身包含着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内在依据。由科学研究的突破到技术发明,再到生产应用,这是一种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要全面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也必然要求在物质生产领域加以延伸及应用。这说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也推动了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且,作为转化起点的科技成果的质量和价值决定了它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质量和价值,小发明、小创造与科技革命是不可同言而语的。

科学技术自身这种推动作用,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要使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地提供出来,就需要为科学技术研究创造优越的社会环境。要使提供的科技成果实用性强,便于转化,就需要有体制上的保障,方向上的引导,特别是要有激励机制。在商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也是商品,而且是价值最高的商品,因为它是复杂劳动的结晶。它的供给、转让也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科技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应当能够在市场上实现自己的相应的利益,获得应有的报酬、奖励、荣誉。这样以来,在市场导向的作用下,科技成果的提供者就能更加注重自己的商品的生产实用价值,从而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三、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实现转化的外部动力(www.xing528.com)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商品经济发展到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需要国际市场,主要通过市场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时期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主要方式,把社会可以掌握、利用的资金、劳动力、生产资料等有限资源,有效地配置到社会需要的诸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表现是: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的处于市场关系的涵盖中,市场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方式和手段;市场的运作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来实现的;参与市场的主体都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政府通过各种政策、经济杠杆对市场并通过市场对企业进行调节;具有健全、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科学完整的市场法律和供应灵敏的市场信息等等。所谓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就是指不仅有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而且还有发达的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知识信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仅有充分发展的国内统一市场,而且同国际市场接轨相联。与市场经济的产生、发生相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其知识密集性、综合性、高技术性等特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大系统正常运转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驱动因素,迫使人们不得不寻求良好的经济体制来促进科学技术迅速地并入经济活动,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需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可以一靠竞争的外在压力,二靠企业利润的内在驱动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和能量。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命脉,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有竞争才有市场经济的生机和活力。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引导市场竞争的健康发展,对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技术创新是实现转化的不竭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物质生产的相互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呈现为“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是这一过程的中介,由科学理论的研究突破到技术发明再到技术发明的商品化、产业化,要经过许多具体步骤。而技术创新,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实现这一转化的中心环节。企业技术创新是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是企业吸收、创造、掌握、应用新的技术成果,同时响应、满足、刺激市场需求,把两者能动地、有机地、动态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体现这种结合的新产品与新工艺的创造性行为。技术创新是连接市场与科技成果的纽带,它从市场需求与科技成果的结合中产生新的构想,然后进行研究与试制,最后投入市场并推广。所以,它体现了技术与经济的统一,是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的基本形式。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能在应用这些成果的企业中实现。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因而也是把科技成果变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经营活力从而繁荣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企业为了不断开发新产品,保证产品的更好的结构性能、更高的质量、更低的成本,从而增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把技术创新放在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全力抓好,也只有企业的经济活力通过技术创新得到不断增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才有巩固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多次讲到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他说:“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这些论述,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其核心是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世界上很多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将大量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研究的国家,无疑会有基础研究或发明创造的优势,但未必一定有经济上的优势。而某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如日本),在发展本国或本地区工业时,即使科研投入不是很多,但都肯花大力气吸收、消化、改进来自多种渠道的科学成果,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新颖的、价廉物美的产品设计和高效能、高效率的生产工艺,生产出竞争力强的商品,在市场上获得巨大的成功,以此来实现经济的腾飞和繁荣。这说明,只有重视技术创新这一中心环节,善于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才能保证经济的不断增长并取得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因此,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界和产业界,都将技术创新看做是企业发展、国家经济增长取之不尽的源泉,看做是企业成败和国家盛衰的关键。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特殊的飞跃。科学技术本身不是生产力,而是潜在的生产力,有待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物质生产的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功能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市场经济体制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外部动力;技术创新是实现这一转化的不竭动力也是实现转化的中心环节。只有在理论上深刻认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在实践上积极促进这一转化的实现,才能真正处理好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准确地把握科技工作的面向问题,才能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我国经济,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和“先进和产力”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 2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 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