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 军
知识经济在其实质上就是科技经济,是科技经济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实现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历史时期,揭示科技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探讨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规律,是非常必要的。这些矛盾及其规律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科技事业进步的敏感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制定科技法规、政策的支撑点和评价科技法规、政策是否合理的透视焦点。笔者在论述了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之后,在本文中着重探讨二者的矛盾关系及其规律。
一、科技生产力对科技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唯物主义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关键。同理,在科技生产方式中,承认科技生产力决定科技生产关系,这也是唯物主义地理解科技社会发展的关键。科技生产力决定科技生产关系,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1.科技生产力是科技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作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愈益发展而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据此原理.对于每个时代的科技劳动者来说,他们也不可能自由选择他们的科技生产力,前一代的科学劳动者所创造的科技生产力构成了一种既得的力量,成为他们进行科技研究活动的基础。他们只能利用以往的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才能在此基础上结成科技生产关系进行科技研究。科技生产关系正是在科技生产力这一基础上形成的。脱离了科技生产力这一物质基础,也就无所谓科技生产关系,也就无从谈科技研究和科技进步。
2.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科技生产关系的性质
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在物质生产领域,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同理,在科技生产领域也是如此。有什么样的科技生产力就合建立什么样的科技生产关系”。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科技生产关系的性质,这也是唯物主义地理解科技社会发展的充分体现。科技历史发展进程证明了这一结论。
17世纪是英国皇家学会时代,当时的科技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实验技术设施比较简陋,图书情报资料比较缺乏,科研经费也没有超出个人财产所资助的范围。因此,当时的科学家大都能够用自己的私产来装备实验室,出版学术著作。创办学术杂志,从事“自由”的科技研究。如物理学家葛里克,他利用自己的财产,破费4000英镑,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真空实验。因此,这一时期的科技生产关系是与当时科技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个人资助的简单科技协作关系。
20世纪以后,科技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这时科技人员队伍的规模空前扩大,实验技术装备系统的复杂精密程度大大提高,图书情报系统的规模增大、效率提高,科研费用增加的幅度大得惊人,不但个人难以支付,即使是资本家集团也难以问津,此时只有依靠国家的力量,动用国民经济总收入的百分之几的巨额资金才能建造诸如反应堆、加速器、巨型望远镜、高压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化的科技实验技术装备。据有关统计,70年代末,美国科研经费投入每年平均30 1亿美元,前苏联为177亿卢布。美国建造的费米实验质子同步加速器一项专款就有2.5亿美元,而该实验室每年所耗的运转费用达5千万美元。在这样的科技生产力水平上,科学家们必须结成“大科学时代”的科技生产关系,方能发挥出他们的作用,由此足见,科技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3.科技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科技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同理,科技研究领域中的社会关系——科技生产关系也是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的。这是因为,在科技生产方式中,科技生产力既是决定性的因素,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整个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技生产力总是首先发生变化。当它发展到一定水平之时,便同当时的科技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就要求科技人员冲破原有的科技生产关系的束缚,用一种新的科技生产关系代替原有的科技生产关系。
二、科技生产关系对科技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在科技生产方式中,承认科技生产关系对科技生产力只有反作用,这是辩证地理解科技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1.科技生产关系对科技生产力的反作用(www.xing528.com)
首先表现在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当科技生产关系适应科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科技生产关系就能为科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供广阔的场所,促进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当科技生产关系不适应科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就会破坏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科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同科技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科技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它能够提供一种使科技生产力诸要素较好地结合起来的结构方式,它能使现有的科技人员队伍、实验技术装备设施、图书情报资料和当时的重大科研课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科技劳动结构,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实验技术装备和图书情报资料等科技劳动资料的效能以及最大限度地解答科技劳动的直接对象——科研课题,并且有可能把当时各种潜在的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科技生产力,从而促进科技生产力的大发展。反之,不适合于科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科技生产关系之所以会阻碍甚至破坏科技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这种科技生产关系已经不满足把科技生产力的诸要素——科技人员队伍、实验技术装备、图书情报资料和科研课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无力把科技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特别是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难以使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出来,其结果必然阻碍甚至破坏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用更新的科技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科技生产关系,才能解除这种阻碍,解放科技生产力。科技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凡是适合于科技生产力水平的科技生产关系都能促进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凡是不适合科技生产力状况的科技生产关系都会给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带来阻碍甚至是破坏。
2.科技生产关系对科技生产力的反作用,还表现在科技生产关系不同于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关系,它有其相对独立性
科技生产关系的相对独立性既是科技生产关系对科技生产力的反作用的表现,也是它的第一个表现的前提。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才能解释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科技生产关系对科技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之类的历史事实。因为当时英国正值产业革命时期,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关系不落后,也不腐朽,它是不可能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但是由于科技生产关系是落后的,是不适合当时科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的,所以阻碍和破坏了英国的科技生产力发展。而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曾一度成为世界科技的中心,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的科技生产关系的变革确立了以李比希化学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科研机构和政府资助的终身教习下的导师制,这是近代科技生产关系的一次飞跃,建立了合理的科技劳动结构,大大促进了德国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生产关系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某个时期建立起来的适合科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技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若不及时对科技生产关系改革,势必使之与科技生产力产生矛盾,阻碍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三、科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科技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科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科技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概括和总结了科技生产力与科技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科技生产力对科技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和科技生产关系对科技生产力的反作用。这一规律,一方面表明科技生产力决定科技生产关系,科技生产关系是否应当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生产力的状况。这是该规律的最根本的内容。另一方面,该规律也内在地包含了科技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科技生产力,科技生产关系适合或不适合于科技生产力状况,对于科技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地考察科技生产方式的发展所显示出的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的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1.科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科技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以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为前提的
科技生产方式的发展是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在科技生产方式中,作为其内容的科技生产力处于经常发展变化之中,每一代科技人员通过一定的方式继承了前一代科技人员所创造的科技生产力,又不断地创造的更新为科技生产力。这就构成了科技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过程性。与此不同的是,作为其形式的科技生产关系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了自己相对稳定性和惯性,而使科技发展的历史呈现出间断性和阶段性。于是,不断变化的科技生产力同相对稳定不变的科技生产关系之间就必然产生矛盾。这种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是,科技生产关系和科技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川流不息、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由此形成了科技发展的历史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从近代前期科技生产方式到近代后期科技生产方式再到现代科技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过程,或由“小科学时代”的科技生产方式到“大科学时代”的科技生产方式的演变过程。
2.科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科技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是唯物地、历史地和辩证地考察科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得出的一个基本原理,它对于我们分析研究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要求人们在运用它时一定要如实地反映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格地从科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的客观基础,也是我们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依据,还是我们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理论前提。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质就在于使不适合我国科技生产力状况的科技生产关系通过改革使之适合,为此我们提出了建立合理科技体制约三个原则:第一,科技体制必须与二元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水平和特点相结合;第二,合理的科技体制必须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第三,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的原则。这三个原则实质上是科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科技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其次,这一规律为我们分析研究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提供了理论根据。
3.应用科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科技生产力状况规律应注意的问题
(1)科技生产关系同科技生产力状况的适合是具体的、历史的,落后或超过科技生产力状况都是不适合的表现。同时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具体的科技生产关系适合科技生产力状况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各个国家、地区及其中的不同部门、行业一定要根据各自的科技生产力状况来建立与之相适合的科技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科技的发展。
(2)科技生产关系同科技生产力是否适合的重要标志,是看它能否提高科研效率,是否最大限度地促进科技发展。如1847年,英国皇家学会颁布的改革章程,废除旧的“关系选举”,实行“年选制”,并于1874年废除贵族人会特权,同时还引入国家的资助,这种新的“带薪制”在英国确立下来。由于这种“带薪制”使科学家生活有了保障,积极性大大提高,结果促成了19世纪中晚期英国科学的再度复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道尔顿原子论、达尔文进化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可以说,这正是科技生产关系适合科技生产力状况的生动体现。
总之,科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科技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原理在科技研究领域的重现和运用的结果。它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研究不过是一种“生产的特殊方式,并且服从生产的一般规律”的论断的正确性,这也是我们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制定科技政策和科研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