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张文波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里,马克思已经比较充分地揭示了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说他们论述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时,贯穿了这样一个思想。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张文

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诸领域的知识体系。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回答有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人类在实践(包括生产、生活、交往等方面)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及方式方法之总和。技术属于实践范畴,其主要任务是解决有关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生产力一般指物质生产能力。但是社会生产除了物质生产外,还包括精神生产及人的生产。因此,从广义角度来说,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的生产三种类型。

科学与技术起源于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需要,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科学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各种能感觉到又比较确定的现象联系积累下来的感性知识。古代科学的特点是经验的直观性、理论的思辨性和逻辑的渗透性,不同于具有实验的受控性,推理的逻辑性和严格的实验检验特点的近代科学,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的历史产物,而技术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同步。由于古代科技意识更多地集中在对认识活动自身的理性反思,所以它们很少涉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动因。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人类科技意识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它从经济决定科技的唯物论以及科技反作用于经济的辩证法的二维坐标反观科技,使人类科技意识升华为科学形态的科技观。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一个历史命题。在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以前,人类的生产主要凭借经验,因此科学技术尚未成为生产力。大机器生产方式之确立(18世纪80年代)“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就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该书专门论述生产力的一节中,他们指出:“那种一开始就和机器,即使是最原始的机器联系在一起的劳动,很快就显示出它是最有发展能力的。”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和机器联系在一起的劳动”,指的就是科学技术。

1847年初,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写作了《哲学的贫困》这一重要著作。在该书的“第二个说明”部分,马克思写道:“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里,马克思已经比较充分地揭示了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作用。

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这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正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首次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指出:“同价值转化为资本时的情形一样,在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看到: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的。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敏锐地发现:自然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特别是18~19世纪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是资本主义生产大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迅速增长引起了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观察家和学者的关注。但是,一般说来,他们比较重视科学技术所造成的某些后果,注意到各种新机器,认为这是经济增长加快的原因,却没有进一步深究这些机器到底是如何推动经济增长的。在19世纪,马克思是个例外,他把对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机制的研究与科学技术进步本身如何发生的分析结合起来,而不像其他经济学家虽然承认机器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因具有基本的重要性,却视为当然,认为不需要加以说明。在他们看来,机器与工具没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透过这种表面现象,明确指出:机器与工具有“本质区别”。他说机器工业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真正与资本主义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因而《资本论》中专章论述了“机器和大工业”,分析了机器与手工工具的区别和机器的发明、结构与科学技术的性质、功能的内在联系。由此,确立了关于机器大工业生产较之工场手工业发生质变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现在,科学,人类理论的进步,得到了利用。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

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对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做了一定总结。他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www.xing528.com)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说他们论述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时,贯穿了这样一个思想。但这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话。在他们的著作的译文中也找不到这样明确表达的语言。这是可以理解的。在一百多年前,当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并未达到顶峰的时候,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约只有5%左右,工业能源仍然以煤为主,石油能源仅仅在少数领域中使用。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使用过电灯,没有坐过电车,没有见过飞机等在今天看来很平常的科技产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没有做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不是缺少理论远见,而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纪,逝世在十九世纪末期。当时,原子能微电子相对论都还没有应用,他们就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做出这样深刻的论断,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即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是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关系即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又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既然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一个历史范畴,那么,科学技术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必然也会随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增大。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也必然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第三次产业革命所带动的社会发展更加引人注目。这是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所引发的社会大发展。邓小平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他说:“现代科学技术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前进方向。……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速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充分阐发了当代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决定生产力水平各因素的关系,并使科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占据主导地位,指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接见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首次公布了他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他说:“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的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 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一次提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科学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经过长期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创造性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局部、缓慢的。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科学技术的威力还未显现。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了。现代的科学研究都把它在技术上的应用做为自己的基本目的,现代的很多技术则直接就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基础上。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快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出现了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技术的生产化、生产的科学技术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科学和技术相对于生产发展的超前性与先导性越来越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重越来越大,物质产品的科技含量更为密集。随着这一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70、80年代以来,当代表性产品的科技含量达到高密化的时候,当科技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超过劳动力和资本的时候,当科学技术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以及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的时候,科学技术就不只是一般生产力,而且是第一位的生产力。例如,从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本世纪初为5%~10%,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达60%~80%,新兴发达国家也在50%以上,明显地超过劳动力和资本的作用。在美国,这一贡献率,50年代为40%,60年代为60%,70年代就已经达到80%。再如,从科学技术在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来看,60年代以前,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大小,一般都以钢和煤的产量为标志,现在则主要看这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潜力。当今各国,都以一种惟恐落后的心理状态不断强化自己的科技生产能力,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科技含量水平。

邓小平同志既肯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又同西方流行的唯科学主义者和技术统治者划清了界线。他明确地指出:“现在世界上有人说,什么都是技术决定,不要完全迷信这个。当然,我们也要讲究技术,不讲技术是要吃亏的。但是,把电子计算机看成能代替全部指挥职能,那不可能,那样人的能动性就没有了。”就是说,在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中,尽管科学技术具有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劳动者的中心地位和创造作用。

历史地看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它不仅形象地表达了现代科技与生产力各构成要素的正确关系,揭示了现代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而且预见性地概括了当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即当代社会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这与O E C 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近年阐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几乎不谋而合。它充分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代表着人类关于科学技术认识的新发展。

世纪之交,面对以信息技术和基因科学为代表的科技竞争以及以科技和教育为基础的新一轮综合国力的竞争,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进一步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又一次升华,从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最新形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参考文献

[1]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 2

[2]黄麟雏,孟宪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